- 農地“三權分置”法律實施機制理論與實踐
- 黃建中
- 805字
- 2019-11-22 17:02:17
二、關于農村集體耕地的承包主體
《農村土地承包法》講得很清楚: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對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四荒地”等,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但需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本集體成員享有優先承包權,二是如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承包,須事先經本集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成員代表同意,并報鄉(鎮)政府批準,同時,要對承包者進行資信情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審查。
《農村土地承包法》還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
盡管法律規定得很清楚,但還是有人在問:為什么只有農民才可以承包土地,我(非農民)就不可以承包?《物權法》在關于所有權問題的第5章第59條中講得很清楚: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因為農村集體組織的成員是本集體土地的所有者,它是憑著這個身份依法取得本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也正因為農民具有這個身份,法律才規定它有權依法承包本集體組織發包的土地。因此,農民獲取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依法獲取的用益物權,是農民的財產權利。這與在市場主體之間,通過依法平等協商、自愿訂立合同取得土地的租賃權是完全不同的。在農村土地承包中,誰有權承包、承包的期限、承包的程序、承包后發包方和承包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都是由法律做出明確規定的,這與通常的訂立租賃合同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居于基礎性地位,集中體現在農民家庭是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的法定主體。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農民家庭承包的土地,可以由農民家庭經營,也可以通過流轉經營權由其他經營主體經營,但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這是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根本,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