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飛 人才資源決定生存空間
決定一個國家貧富強弱的根本因素是人才資源。使用自然資源會伴隨一定的污染,而開發人才資源只會降低污染。一個國家面積不論大小,資源不論多少,人才興則國家興,人才強則國家強。
決定一個國家貧富強弱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一言蔽之謂,人才資源。人才資源是第一動力資源,因為人的智能是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人才資源是第一戰略資源,因為爭奪人才歷來是各種競爭中的主戰場;人才資源是第一優質資源,因為自然資源可能被用盡,而人才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使用自然資源會伴隨一定的污染,而開發人才資源只會降低污染。德國的自然資源不算豐富,“二戰”后滿目瘡痍,許多城市成為一片廢墟。然而戰后西德僅用了十多年就使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大國。東德在比西德更困難的條件下,經過40年的艱苦努力,也躋身世界十大工業強國之列,德意志民族在二戰失敗后又一次實現了新的崛起。
奧妙是何?實施了人才立國戰略!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早在1717年,普魯士帝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頒布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當有些大臣勸威廉一世考慮辦學經費問題時,國王卻斬釘截鐵地說:“這些錢相對于我的長遠收益來說,算得了什么?我推廣教育,改善的將是我整個國民的素質啊!”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繼位后,堅決徹底地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于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還建立起教學與科研并重的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國王威廉三世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保證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柏林大學的活力和人才培養,為德國強國夢想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也為全世界現代大學模式開了先河。1911年,德國還創建了“威廉皇帝科學促進協會”,為杰出學者提供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
法國科學家帕舍爾認為,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是在“科學上失敗了”,他說:“德國增設大學,在大學之間培植有益的競爭心理,對大學教授和博士很尊敬,并給予榮譽,設立寬敞的實驗室,并配備精良的實驗儀器。而法國只顧革命,沉醉于理想政體的無益爭論之中,對高等教育的設施也只是給予偶爾的注意。”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后曾經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當時的德國歷史學家莫姆森也曾意味深長地說過:“我們這個國家曾一度是軍事強國,又是才智強國。要注意,別讓才智在這個國家消失,只剩下一個純軍事國家。”
因此,戰爭摧毀了德國的物質設施,但無法奪去德國人的智力。戰后的西德把科技和教育當作人類社會“進步的中樞神經”。在科技研究方面,西德20世紀60年代科技研究經費的年平均增長率達15%,為西方國家之冠。進入80年代,用于科學研究與開發的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高居各國之首。重視引進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是西方國家中最大的專利許可進口國之一。原來的8年制義務教育改為9年制和10年制中學義務教育,特點是培養研究人才和實用人才并重。表現在小學畢業后分流到三種不同類型學校:文科學校,畢業后一般都可升入大學深造;實科學校,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成為工業企業的技術員、地方行政機構的中級職員、商店經理;普通中學,畢業后一般到工廠企業當學徒工、手工業者和事務員,也可以上各種職業學校深造。小學畢業后升入上述三類學校的比例分別為20%、18%和62%。
二戰后,德國的領土依然如故,也沒進行對外擴張,然而憑借百余年來科教興國政策的巨大效應,仰仗國民整體的高素質和林林總總的人才,在一片廢墟上再一次把德國推到了世界強國的行列。
劉禹錫《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每個國家面積不論大小,資源不論多少,人才興則國家興,人才強則國家強。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民族有了先進的制度和理念,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那種不去致力于經營人才資源,卻去明火執仗劫取別人自然資源的侵略行為,注定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