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讀懂經濟學(最新升級版)
- 大眾財經圖書中心
- 2394字
- 2019-11-18 18:00:34
第4章 交換經濟學
第1節 交換與社會
交換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經濟活動。有人說這是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生產富足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產物,但上面的例子表明,即便在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不足的情況下,交換也是十分必要的。
從前,有兩個人長途跋涉,又餓又渴。后來他們幸運地得到一位老者的幫助,老者送給他們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的大魚。兩人一人選了一樣后,分道揚鑣。選了魚的人先是美餐了一頓,然后繼續趕路。但沒多久魚簍就見底了,他餓死在路上。那個選了魚竿的人,忍受饑餓,艱難地尋找水域。可惜,當他看到一片蔚藍的海面近在眼前時,已無力前行,充滿遺憾地死去了。
事實上,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兩個人一起吃筐里的魚走到海邊,又一起用釣竿釣魚,最終實現了共同富裕。

“我的種子很多,有誰想拿什么換嗎?”
“我想要種子,我這里剛好多了一塊肉。用它來換你的種子,怎么樣?”
“成交。”
■從交換到商品
就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說,交換顯然是人們最晚掌握的實現經濟目的的技能。比起天生的獵取行為和成長中學習到的生產行為,交換行為的產生一般被認為在原始社會后期才開始出現。
交換種子和肉的例子是原始社會人們易貨貿易的基本形式。這種交易方式雖然古老,但十分有效。事實上,這種一對一的以物易物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從小孩子之間互換玩具,到成人之間交換生活用品,國與國之間用石油、礦產換取食品、武器。有時,這甚至是一種最方便的手段,不必為匯率、承兌這些問題煩心。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人類社會還沒有產生貨幣的概念。硬要說有貨幣,那么所有用于交易的商品就都是貨幣。對原主人來說是貨幣,對交易對象來說是商品。當時的這種交易形式,只能算是商品市場的雛形。這種貨幣雛形的特點是專用性和臨時性,即只對交易雙方來說被認可為貨幣,不具有普適性。當時人們能夠接受這種交易和貨幣形式,與當時商品交換的需求和數量很少有關。等到完整意義上的貨幣出現,貨物才具有了商品的身份。所以說,貨幣是現代商品經濟體系的基礎。

我國古書中有關于神農氏時期人們易貨場面的記錄:“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交換與社會
有關貨幣的產生和演進,我們將會在后續的章節中具體說明。現在回到交換本身和因交換行為而精彩的這個社會上來。交換帶給人們的好處是明顯的,它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生活所需的各種產品都不是自己生產出來的,而是通過購買,也就是“貨——幣”交換的方式得到的。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了交換行為,社會秩序就會被徹底打亂,那將是經濟領域的巨大災難。而狹義經濟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本身甚至是廣義經濟的子集,因此痛失交換帶來的民生災難也將是極端恐怖的。在人類歷史上,并非沒有發生過交換行為突然大為減少的情況。最經典的案例就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大蕭條。
1930—1933年,美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全美國人普遍地營養不良,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在這次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中,至少有800萬人被餓死,約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7%。
從圖4-1可以看出,在1900—1960年期間,美國平均以1700萬人(每十年)的速度增長,但在1930—1940年出現了異常情況,人口僅增長了不到900萬人,比正常情況減少800多萬人。這部分人口就是經濟危機的犧牲品。最令人悲嘆的是,這些人口之所以被歷史所遺棄,并不是因為生活資料不足,其罪魁禍首恰恰是蕭條的商品交換。

圖4-1 美國人口統計
在大蕭條初期,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為了提高售價,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Milky Way)。
結果,被認為扭曲壓制的商品交換不僅沒有使資本家的收益提高,反而讓大量的商戶破產。大蕭條期間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人。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萬~700萬人失業,不得不排著更長的隊伍等候在勞務交易市場內。
為什么低迷的商品交換會帶來失業問題呢?道理很簡單,當被交換的產品更少的時候,市場上就不會需要更多的用于交換的產品。生產產品的企業越是開工,就會積壓越多的賣不出去的成品庫存。也就是說,缺乏交換機制的經濟條件下,企業越是生產產品就越是賠錢。因此全社會的生產企業都因商品交換水平低下而減產。生產活動的減少自然會帶來工人失業。
不僅生產領域,交換領域本身的疲軟也讓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口失去了工作。
圖4-2顯示了我國勞動人口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到,一旦交換和生產活動中止,超過一半的勞動人口將會失業。正因為交換對社會的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政府才會出臺各種措施來鼓勵交換行為。

圖4-2 2015年底我國城鎮就業人數
■交換的學科意義
交換是人類獨有的行為,這種行為極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生產力(見比較優勢對生產力的提升作用),人與其他生物實現經濟目的的能力因此被大大地拉開了。
顯然,交換對經濟社會的意義是巨大的。它對經濟學本身的意義也是極為重要的。交換行為的存在,不僅使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增加了新的一員,更重要的是,由交換行為派生出來的貨幣為全人類塑造了一個新的后天的但又是永恒存在的需求——貨幣需求。人類社會的生產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幾千年里達到今天的水準,貨幣的貢獻功不可沒。下節會對貨幣進行更仔細的說明,盡管那遠不是貨幣的全部。
●交換味美,不可濫服●
在了解了交換行為對實現經濟目的的重要意義之后,在交換的成本低于生產的情況下,人們理所當然地會選擇通過交易來獲取所需的產品。但是一旦涉及跨國貿易,對實現經濟目的手段的選擇,在成本的計算上就要多繞一些彎路了。
我們用外貿依存度這個概念來形容一國經濟對國外經濟的依賴。這個指標在數值上等于一國的進出口總額與GDP/GNP的比值。外貿依存度越高,一國的經濟受本國經濟和政治勢力的影響和約束就越小,也就是越發難以控制。這對一國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