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二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2289字
- 2019-11-15 21:37:48
二、股東抽逃出資的特點
股東抽逃出資作為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一種,與其他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一)股東的出資行為已經完成
股東抽逃出資的前提是股東已經出資,且出資額已經成為公司注冊資本的一部分。股東的出資行為已經完成是股東抽逃出資行為區別于其他股東違反出資義務形態的重要特點之一。因為虛假出資、出資不實、遲延出資等,都是股東在出資之始就存在問題,也就是說,股東在出資中未能完全地履行出資義務。
(二)違反了公司法相關的禁止性規定
我國《公司法》第35條規定:“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股東不得抽回出資是《公司法》關于股東出資的禁止性規定,根據公司制度的一般原理,股東作為出資的財產,一旦投入到公司,就應屬于公司的法人財產,股東不得對該財產再主張權利。因此,股東在公司成立后,不得抽逃已投入到公司的出資。這一規定對目前存在的有些公司股東利用他人資金,騙取驗資及公司設立登記,在登記后即將錢款或財物歸還他人的虛假出資行為有明確的針對性。《公司法》在法律責任一章中對違反此規定制定了處罰措施,明確了公司成立后,股東違反法律規定抽逃出資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不等于股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退出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東退出公司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將其出資轉讓給其他股東或者依法將其出資轉讓給股東以外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資本不會減少,該股東在公司的出資成為受讓出資人在公司的投資。另一種方式是公司的股東依照《公司法》第74條[5]規定的條件,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這樣就導致兩種后果:一是公司收回股東的股權后,重新向其他股東轉讓,使其他股東增加出資。公司維持原有資本;二是公司收購股東的股權后,銷毀股權證明書,依法辦理公司減資手續。[6]
股東抽逃出資在程序上是違反法定程序、股東擅自而為的行為,是對股東權利和有限責任的濫用,具有違法性。為了防止股東濫用股東權利,并對濫用股東權利的股東予以制裁和進行責任追究,《公司法》第20條還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同時,還要注意區分股東抽逃出資與公司合法減資。雖然二者都呈現公司資本的減少,但合法減資是在法定條件下,按照法定程序減少公司資本的合法行為。
(三)股東抽逃出資的行為具有隱蔽性、欺詐性[7]
這里的隱蔽性是指股東抽逃出資多采取隱蔽、秘密的手段,通過制造虛假的財務報表,虛構債權債務關系或虛增利潤進行分配,從而將出資全部或部分據為己有。在公司財務賬冊上,關于實收資本的記載是真實的,股東在公司成立時足額將股款存于公司或將財產轉移給公司,而后再以常提、撤回、轉移、混同、抵銷等違反公司章程或財務會計準則的手段將股東出資從公司轉移為股東個人所有,但財務上卻以“應收賬款”“長期投資”的方式記錄等。因此,不經調查、審計,只從財務記錄上,很難發現抽逃出資的行為。
這里的欺詐性是指股東與公司往往無基礎的交易關系,或交易關系虛假,股東所為是對公司的欺詐。如股東通過虛構債權債務關系,拆東補西、關聯投資等欺詐交易,將公司財產據為己有。有時則是股東和公司之間惡意串通,抽回出資,合謀欺詐公司的債權人。
(四)多為控股股東所為[8]
何為控股股東,我國《公司法》第216條第2項有明確的規定:“控股股東,是指其出資額占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東;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該條分別從形式上和實質上認定控股股東。形式上的標準是指股東持有的股份占公司股份總額的半數以上,實質上的標準是其表決權足以對股東產生重大影響。據此,判斷公司的股東是否為控制股東的標準并非完全以其持股比例是否達到某一數額而論,而是以其實際擁有的控制權為標準,即“大股東與小股東是一組相對應的概念,這對概念是由具體公司股權結構反映出來的,它表明的是權力關系而不是單純的固定的數字比例。”[9]“公司控制權實質上是權利主體對公司經濟資源表現占據、把握和處分,并由之對公司事務作出決策的權能”,因而公司控制權是“從股東所有權中派生出來的經濟性權利”。[10]控制權為股東抽逃出資提供了可能,利用控制權是控股股東抽逃出資的主要手段。
控股股東享有控制權,而中小股東擁有的股權較為分散,因此,控股股東可以通過在公司股東大會中的投票權優勢控制股東大會任免董事,進而在董事會中占據絕大部分席位,通過操縱董事會使公司的經營決策服從控股股東的意志;同時,在監督機制缺失的情況下,控股股東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通過截留公司資金、直接扣劃公司的現金、強令公司代償債務等方式將公司的利益無對價地轉移至控股股東手中;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控股投東利用股東間信息的嚴重失衡,通過虛假信息披露、內幕交易,“套牢”中小股東,從而將公司財產不合理的轉移。在控股股東控制公司抽逃出資時,小股東只能被動地“用腳投票”。正是資本多數決話語中的股權的實質不平等,為股東的抽逃出資創造了可能性,因此,一般抽逃出資多為控股股東所為,中小股東往往處于被動受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