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二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4197字
- 2019-11-15 21:37:47
深圳市佩奇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與湖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南湖支行、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破產債權確認糾紛案
申請再審人(案外人):湖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南湖支行(原宜昌市商業銀行南湖支行)。
負責人:王首珍,該支行行長。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深圳市佩奇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
訴訟代表人:深圳市佩奇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管理人。
管理人負責人:鄭良貞。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訴訟代表人: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破產管理人。
管理人負責人:王斌。
〔基本案情〕
申請再審人湖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南湖支行(以下簡稱南湖支行)為與被申請人深圳市佩奇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佩奇公司)、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誠公司)破產債權確認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1)高民終字第853號民事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南湖支行申請再審稱:二審判決認定華誠公司破產管理人(以下簡稱華誠管理人)不應確認南湖支行的債權,實際上剝奪了南湖支行申報債權的權利。1.該判決實質上否定了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宜昌中院)將華誠公司依法追加為被執行人的(2000)宜中法執字第110-4號裁定,也否定了最高人民法院主持的包括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內的多地人民法院參加的統一執行本案的協調會意見,因此否定了南湖支行是華誠公司的債權人,導致南湖支行不能依宜昌中院的裁定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決定向作為被執行人的華誠管理人申報債權。2.宜昌中院(2000)宜中法執字第110-4號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華誠公司即成為佩奇公司的連帶債務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企業破產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南湖支行依法享有向作為連帶債務人華誠公司就全部債權申報債權的權利,而南湖支行的此權利就是華誠公司的義務。3.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沒有南湖支行參加的情況下在“本院認為”中剝奪了南湖支行的權利,違反了人民法院審判的正當性原則。4.二審判決適用《企業破產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處理本案,屬于適用法律錯誤。5.二審判決認為華誠管理人違反了《企業破產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清償財產不當,因為華誠公司宣告破產在2009年,而宜昌中院裁定華誠公司承擔責任在2001年。南湖支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30]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對本案申請再審。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理由與結果〕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南湖支行是以案外人的身份向本院申請再審,故不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31]的規定,因為該條適用的對象僅限于生效判決列明的當事人及其權利義務的概括繼承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32]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對案外人申請再審的要件作了明確規定。依據上述規定,案外人申請再審的要件主要有二個,一是案外人須對原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能夠主張權利,二是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
從本案一、二審查明的情況看,南湖支行和佩奇公司對華誠公司均享有債權,且兩債權產生的原因關系是相同的,即均基于華誠公司對佩奇公司出資不到位而應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F爭議的焦點在于訟爭1400萬元破產債權的歸屬問題。1.根據宜昌中院作出的(2000)宜中經初字第6號民事判決以及(2000)宜中法執字第110-4號民事裁定,華誠公司應在其出資不足的范圍內向南湖支行承擔責任,但該執行程序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尚未執行完畢。由于破產程序是對債務人全部財產進行的概括執行,注重對所有債權的公平受償,具有對一般債務清償程序的排他性。因此,在佩奇公司、華誠公司先后被裁定宣告破產后,對華誠公司財產已采取保全措施和執行措施的,包括依據宜昌中院(2000)宜中法執字第110-4號民事裁定所采取執行措施的,都屬于未執行財產,均應當依法中止執行。破產財產應在破產清算程序中一并公平分配。2.注冊資本系公司對所有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財產保障。在股東出資不到位的情況下,如公司被裁定宣告進入破產程序,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五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的規定,作為股東的華誠公司應首先向佩奇公司補繳出資。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三十條的規定,該補繳的出資應屬于佩奇公司破產財產的組成部分,只能用于向佩奇公司所有債權人進行公平清償,而不能向個別債權人清償,否則就與《企業破產法》第十六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規定相悖,侵害了佩奇公司其他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故二審判決將訟爭破產債權確認歸佩奇公司享有符合《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精神,南湖支行可向佩奇公司申報自己的破產債權并參與分配。綜上,南湖支行關于二審判決認定華誠管理人不應確認南湖支行的債權,實際上剝奪了南湖支行申報債權的權利,以及二審判決適用律錯誤等申請理由均不能成立。
由于訟爭1400萬元破產債權歸佩奇公司享有,南湖支行對作為本案訴訟標的的上述破產債權已不能再主張權利,故其不能以案外人的身份對本案生效判決申請再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33]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湖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南湖支行的再審申請。
[1]最高人民法院(2007)民二終字第93號民事判決書。
[2]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262頁。
[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注釋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294頁。
[4]《德國股份法·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德國公司改組法·德國參與決定法》,杜景林、盧諶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李東方:《公司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頁。
[6]參見趙旭東主編:《高等教育法學應用教材公司法學(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137頁。
[7]我國《公司法》第28條第2款規定(有限公司):“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钡?9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钡?3條第2款規定(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發起人不依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應當按照發起人協議承擔違約責任?!钡?3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發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繳足出資的,應當補繳;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發起人補足其差額;其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
[8]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新編公司法全解》,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頁。
[9]劉俊海:《現代公司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40頁。
[10]王慶元主編:《股權轉讓糾紛裁判規則與適用標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頁。
[1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注釋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309~311頁。
[1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注釋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324~325頁。
[13]對應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253條。
[14]對應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170條。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2年第12期,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386號民事裁定書。
[16]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頁。
[17]陳甦:“公司設立者的出資違約責任與資本充實責任”,載《法學研究》1995年第6期。
[18]王澤鑒:《債法原理》(第1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頁。
[19]如果所有債權在破產之中同等對待,必須首先徹底否定擔保制度,而至少就目前而言,這樣做的理由尚不充分。參見許德風:“論擔保物權的經濟意義及我國破產法的缺失”,載《清華法學》2007年第3期。
[20]簡言之,可作如下描述:兩漁民在同一池塘打魚,如果相互合作,每年各得200斤;如果一方持合作的態度,另一方不合作(過度捕撈),不合作方得300斤,合作方得100斤;如果都不合作(過度捕撈),則長久下去最終每人每年只能得100斤或更少。
[21]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債務人與所有債權人事先(債務發生前)就未來破產時的財產處理問題進行協商,他們是會自愿達成類似于破產法規則的協議的。從這個意義上看,破產法不過是順應了當事人的自由選擇而作出的規定。
[22]如我國《企業破產法》第87條第2款。
[23]我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了債權人代位權。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而害及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第三人之權的權利。
[24]《企業破產法》第33條規定:“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無效:(一)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移財產的;(二)虛構債務或者承認不真實的債務的。”
[25]《企業破產法》第34條規定:“因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或者第三十三條規定的行為而取得的債務人的財產,管理人有權追回?!?/p>
[26]《企業破產法》第128條規定:“債務人有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規定的行為,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承擔賠償責任?!?/p>
[27]《企業破產法》第32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p>
[28]《企業破產法》第30條規定:“破產申請受理時屬于債務人的全部財產,以及破產申請受理后至破產程序終結前債務人取得的財產,為債務人財產?!?/p>
[2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破產債權能否與未到位的注冊資金抵銷問題的復函》(1995年4月10日實施)。
[30]對應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200條。
[31]對應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200條。
[32]對應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227條。
[33]對應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22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