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二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2203字
- 2019-11-15 21:37:46
三、集體清償規則
(一)建立集體清償規則的理由
企業破產時的狀態與“公共池塘問題”[20]極為類似:破產財產相當于魚池,債權人相當于漁夫,在與其他債權人交往的策略中,每位債權人有合作與不合作兩個選項。合作意味著在處置企業財產和是否繼續維持企業經營(重整或和解)方面持積極的態度,如選擇整體變賣而不是拆分變現;不合作意味著各方參與者都竭力搶奪企業財產而不顧整體價值,形成“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最終損害全部債權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福利。在破產情形下,多人重復博弈的可能通常并不存在,因為債權人、債務人、債權人相互之間很難有重復交易的機會。因此,多人重復博弈的模型——每個人自私博弈的結果不是整體利益最大,而是整體皆輸,只有平等合作才能實現共贏,才是理性人的選擇——在破產中并無應用空間,于是對債權實現加以限制便成為法律的唯一選擇。
支持集體清償規則的另一理由是,由于破產企業中利益主體和利益內容極具多樣性,破產開始后,完全的自愿合作是很難實現的。[21]其一,實踐中,除了關乎普通債權人的利益外,破產還同時受到擔保債權人、職工、企業經理人、企業所有者、企業所在的社區、當地政府等多方主體的影響。讓這些主體以自愿協商的形式達成交易的談判成本非常高。如每個債權人都試圖追求比例高一些的清償甚至完全受償,往往不肯讓步。其二,主體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嚴重影響協商的公平。例如,同樣是債權人,破產債務人的開戶銀行一般比破產債務人的供應商更了解企業的狀態;破產債務人的長期顧問律師也不會等到債務人破產時再去討律師費。而作為債權人的消費者、小供應商、普通職工、侵權受害人等一般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了解不多,在協商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其三,現實世界中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也存在一些“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看似“非理性”的行為主體,例如有人想通過申請他人破產來破壞其聲譽,有人想自己申請破產以逃避債務等,都需要通過“外力”加以規制。其四,我國現有經濟、法律體制的不完善也是破產中當事人充分合作的障礙。
在討論集體清償時,同時必須考慮的是該規則的強制程度問題。這需要通過衡量強制的成本與收益加以判斷。強制性破產程序的成本包括破產管理人的報酬、訴訟費用、其他專業人士的傭金和破產程序本身所引起的拖延成本等,其收益則是破產財產整體性能得以保護,債權能得到較大比例清償。在某些情形下,若債權人數量有限、類型單一,無須外來強制也能夠以最大化破產財產的態度行事,便無采取強制的必要,而應適當地允許當事人通過自由協商(即所謂“合同破產”)來處理破產問題。為此,有學者建議對破產法作出適當的調整,即破產法也不應完全是強行性規范,還應包括相當的推定性規范,以提供多種不同的破產制度供選擇適用。這種觀點不無道理。
(二)集體清償規則在破產法上的體現
集體清償規則在破產法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在重整程序中常見的情況是,盡管企業有繼續盈利的前景,并且為債權人提供了比較好的還款條件,但債權人仍選擇拒絕接受破產重整計劃,如擔保債權人本不需要通過重整程序即可獲得完全的清償。鑒于此,破產法允許法院在條件具備時強制債權人接受重整計劃,以達到增進企業整體價值的效果。[22]
2.為了保護債務人財產的整體價值和債權人的整體受償,對債權人的自力救濟和強制執行權以及債務人優先清償個別債權人的行為加以限制。前者體現為破產中止制度,后者體現為破產撤銷制度。破產中止制度對所有債權人普遍有效。當然,破產中止制度的存在理由因債權人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對普通債權人而言,破產中止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普通債權人能夠在破產程序中得到的清償數額在破產開始之初并不確定,因此有必要給債務人或破產管理人一定的時間,以便理清債務人的財產總量,確定向普通債務人清償的比例。實踐中破產程序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最簡單的破產清算也需要3—6個月的時間,全部普通債權人只能等到破產程序終結,所有破產財產得到清理后獲得清償。擔保債權人受破產中止制度約束的理由和普通債權人不同。一方面,就企業財產的處置而言,在破產程序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前,往往很難確定有關的擔保物是否將被用于企業未來的重整或清算。因此,有必要讓擔保債權人等候適當的時間,以便確定對擔保物的使用與處置方案。另一方面,通常只有在擔保物的價值小于所擔保的債權額時,才能允許擔保權人自行行使其擔保權將擔保物變現,因為若擔保物的價值遠大于擔保債權的數額,允許擔保權人自行變價將不利于實現擔保物的最大價值,而擔保權與擔保物的數額或價值確定都需要時間。破產撤銷是指破產法允許破產管理人在符合特定條件時將債務人已轉讓出去的物或其他財產追回,作為實現全體債權人債權的財產基礎。債務人財產原則上指的是在破產程序開始時債務人所享有的全部財產,這是債務人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說,那些債務人已經在破產程序開始前轉讓出去的財產,在破產程序開始時已不屬于債務人而屬于第三人所有,因而就不再是破產財產。允許通過破產撤銷的方式取回破產財產主要是基于集體清償的考慮:一方面,如果債務人財產的轉移距離破產開始的時間很近,截然以破產的開始區別對待(破產前)已受償的債權人和未受償的債權人不甚公平;另一方面,必須防止破產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緊急地將破產財產轉移出去,或防止特定的與債務人有特殊關系或熟悉債務人的債權人(與債務人串通)違反債權平等原則在破產開始前優先受償。
- 中國縣域法治國情調查報告(江蘇如皋卷)
- 中國法院2019年度案例:刑事案例三(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
- 怎樣做好HR:最新人力資源法律實務操作指引
- 中國法院2018年度案例:人格權糾紛(含生命、健康、身體、姓名、名譽、隱私權糾紛)
- 基礎設施項目采購及招投標實務指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律法規全書(含典型案例及文書范本)(2019年版)
- 人民調解實戰技法應用
- HR全程法律顧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高效工作指南(增訂6版)
- 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政策實務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實施條例學習與測試
- 法治政府建設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成績單
- 律師實戰心理學:精英律師的辦案寶典
- 銀行信用卡催收策略與法律風險管理
- 職工法律知識學習問答
- 醫療糾紛法理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