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侵權責任方式
2.3.1 侵權責任方式的概念和特征
2.3.1.1 概念
構成侵權責任,侵權人將承擔與其所實施的侵權行為和救濟侵權行為受害人相適應的侵權責任方式。侵權責任方式是指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的具體方式,亦即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具體法律后果。
《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定了8種侵權責任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些侵權責任方式分為財產型的民事責任和精神型的責任。
2.3.1.2 特征
(1)侵權責任方式是落實侵權責任的具體形式。侵權責任構成,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須化為具體的形式。侵權責任是侵權責任方式的抽象,侵權責任方式是侵權責任的具體表現。
(2)侵權責任方式是責任與義務、向法律負責和向受害人負責的結合。侵權責任方式既是人民法院運用審判權判令侵權人承擔責任的方式,也是侵權人應向受害人履行的義務,是侵權人向國家法律負責和向對方當事人負責的結合,且主要是向對方當事人負責。
(3)賠償損失是侵權責任的主要方式。侵權責任方式雖然有8種之多,但最基本的方式是賠償損失,這是由侵權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所決定的。侵權行為一般都造成了受害人的損失,不管是財產損失還是人身損害以及精神損害,依照法律規定,均可適用賠償損失的責任方式進行補救?!肚謾嘭熑畏ā返?6條、第19條、第20條和第22條規定的都是損害賠償責任。
2.3.2 侵權責任方式的類型和適用規則
2.3.2.1 類型
在8種侵權責任方式中,財產責任類型是主要方式,非財產責任是非主要方式。前者如損害賠償、恢復原狀、返還財產。后者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此外,排除妨礙和消除危險有可能是財產性質的責任方式,也可能是非財產責任方式。根據侵權責任方式的不同特點,將侵權責任方式概括為三種類型:財產型責任方式、精神型責任方式和綜合型責任方式。
2.3.2.2 適用規則
(1)救濟損害需要。確定侵權責任方式最重要的原則,是根據救濟受害人的權利損害需要。在恢復受害人受到侵害的權利的目標下,需要適用什么民事責任方式,就適用什么民事責任方式。對于單純的財產權利損害,可以單獨適用損害賠償方式救濟損害;對于生命健康權的損害,可以賠償財產損失,也可以同時賠償精神損害;對于精神性人格權的損害,可以單獨適用精神型責任方式,也可以根據需要適用財產型責任方式。只要有救濟損害的需要,都可以適用綜合型責任方式。
(2)可以并用。侵權責任各種方式各具特點,對于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的救濟,可以單獨適用一種責任方式,也可以適用多種責任方式。侵權責任方式并用的標準是,根據各種責任方式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不同,如果適用一種責任方式不足以保護受害人時,就應當同時適用其他責任方式。
(3)適當處分。侵權責任方式從受害人的角度看,是受害人自己享有的請求權的內容。按照民法的基本原則,權利人可以處分自己的權利。
(4)必要的先予執行。在適用侵權責任方式中,對于確有必要的,在案件受理時可以先予執行。對于《侵權責任法》第21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也可以看作是侵權行為禁令。
2.3.3 財產型侵權責任方式的適用
2.3.3.1 返還財產
返還財產是普遍適用的侵權責任方式,是指侵權人將不法侵占的財產予以原物返還。不法侵占他人財產,應當返還原物。
返還財產適用的條件是侵占財產且原物依然存在。原物已經滅失,返還財產為客觀不能,所有人只能要求賠償損失。原物雖然存在,但已經遭受毀損,可以在請求返還財產的基礎上,再提出賠償損失。返還財產在性質上是物的占有的轉移,而不是所有權的轉移,因此須占有人將所有物轉移至所有人的控制之下,才能視為財產已經返還。
返還原物應當返還原物所生的孳息。在惡意占有的情況下,占有人應負責返還其在全部惡意占有期間所獲得的一切孳息,并且無權請求所有人補償其支付的費用。
2.3.3.2 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是指恢復權利被侵犯前的原有狀態,一般是指將損壞的財產予以修復。所有人的財產在被他人非法侵害遭到損壞的,如果能夠修理,所有人有權要求加害人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在侵權責任法中,雖然恢復原狀與修理、重作、更換的責任形式聯系十分密切,修理、重作、更換不過是廣義的恢復原狀的手段,目的在于恢復權利人被侵害的權利,[14]但修理、重作、更換不是侵權責任法的侵權責任方式,不是恢復原狀的具體形式。
適用此種責任方式應具備的條件是:一是須有修復的可能,二是須有修復的必要。
2.3.3.3 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侵權責任方式,侵權責任法的賠償損失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三種形式。
2.3.4 精神型侵權責任方式的適用
2.3.4.1 停止侵害
行為人實施的侵權行為仍在繼續中,受害人可依法請求法院責令侵害人承擔停止侵害的責任方式。任何正在實施侵權行為的不法行為人都應立即停止其侵害行為。停止侵害的責任形式可適用于各種侵權行為。停止侵害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夠及時制止侵害行為,防止損害后果擴大。停止侵害以侵權行為正在進行或仍在延續中為適用條件,對尚未發生或業已終結的侵權行為不得適用。責令停止侵害,實際上是要求侵害人不實施某種侵害行為。
適用停止侵害責任方式應當注意的是:第一,可以先予執行;第二,請求停止侵害時應當提供擔保。
2.3.4.2 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人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以求得受害人的原諒。賠禮道歉有兩種方式,一是口頭道歉,二是書面道歉。口頭道歉由加害人直接向受害人表示。書面的道歉以文字形式為之。侵權人拒不執行賠禮道歉責任方式的,法院可以按照判決確定的方式進行,費用由侵權人承擔。[15]
2.3.4.3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侵害了自然人或法人的人格權,對于其所造成的影響,應當在其影響所及的范圍內消除不良后果,就是消除影響。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侵害了自然人或法人的名譽,對于受害人的名譽毀損,應在影響所及的范圍內將受害人的名譽恢復至未受侵害時的狀態,就是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侵害自然人、法人的精神性人格權所承擔的責任方式。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具體適用,要根據侵害行為及造成影響所及和名譽毀損的后果決定。
2.3.5 綜合型侵權責任方式和適用
2.3.5.1 排除妨礙
排除妨礙是指侵權人實施的行為使受害人無法行使或不能正常行使自己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害人請求加害人將妨礙權利實施的障礙予以排除。
2.3.5.2 消除危險
消除危險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和其管領下的物件對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或存在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的可能,該他人有權要求行為人采取有效措施,將具有危險因素的行為或者物件予以消除。
適用消除危險的責任方式必須是危險存在,有可能造成損害后果,對他人造成威脅,但是損害尚未實際發生,沒有妨礙他人民事權利的行使。適用此種責任方式,能有效地防止損害的發生,充分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