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典:注釋法典(2014年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3504字
- 2019-11-28 10:50:40
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2000年7月5日 教技〔2000〕5號)
第一條 為了促進互聯網上教育信息服務和現代遠程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規范從事現代遠程教育和通過互聯網進行教育信息服務的行為,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暫行管理辦法。
第二條 現代遠程教育和教育信息服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和教育信息服務必須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
第三條 教育網站是指通過收集、加工、存儲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庫或者同時建立網上教育用平臺與信息獲取及搜索等工具,通過互聯網服務提供單位(ISP)接入互聯網或者教育電視臺,向上網用戶提供教學和其他有關教育公共信息服務的機構。
第四條 教育網校是指進行各級各類學歷學位教育或者通過培訓頒發各種證書的教育網站。
第五條 教育網站和網校凡利用衛星網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必須經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上星。
第六條 教育網站和網校可涉及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幼兒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及其他種類教育和教育公共信息服務。
第七條 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門按與面授教育管理對口的原則負責對教育網站和網校進行審批和管理,并報教育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第八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申報開辦教育網站和網校,必須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申請,經審查批準后方可開辦。已開辦的教育網站和網校,如未經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應及時補辦申請、批準手續。未經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準,不得擅自開辦教育網站和網校。
第九條 開辦各類教育網站,必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具有必要的資金及資金來源的有效證明。
(二)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國家主管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 開辦教育網校,除符合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條件外,還必須是主管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具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與所辦網校相同類型教育活動資格的事業法人,或者是與該機構合作并由其提供質量保證的事業法人或者企業法人組織。
第十一條 申請開辦教育網站和網校的機構(以下簡稱申辦機構)應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提供下列材料:
(一)開辦(或確認)教育網站和網校的書面申請。包括:教育網站和網校的類別、網站和網校設置地點、輔導站設置地點(如果設置)、預定開始提供服務日期和申辦機構性質、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負責人及其身份證號碼、聯系人、聯系電話等。
(二)本辦法第十條所述基本條件證明。
(三)申辦機構概況。
(四)由學校與企業合資開辦教育網站和網校的,應該提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審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資信證明或者驗資報告。
(五)由學校與企業合資開辦教育網站和網校的,應提供申辦機構的公司章程、股東協議書等文件。
(六)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第十二條 申請開辦教育網校,還應提供開辦教育網校的辦學條件,包括教學大綱、教學管理手段、師資力量、招生對象和資信擔保證明等資料。
第十三條 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每年兩次受理申辦機構的申請材料。如發現申請材料不符合要求,應在10個工作日內文字通知申辦機構限期補齊,逾期不補齊或者所補材料仍不符合要求者,視為放棄申請。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經初步審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申請,在正式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做出是否批準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辦機構。
第十四條 已獲準開辦的教育網站和網校,如果開辦者主體或者名稱、地點等需要變更的,應在變更前20個工作日內向負責批準的原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對新的承辦主體進行資格審查,審查合格后方可辦理變更報批手續。
第十五條 已獲準開辦的教育網站和網校應在其網絡主頁上標明已獲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信息,包括批準的日期、文號等。
第十六條 凡獲得批準開辦的教育網站以企業形式申請境內外上市的,應事先征得教育部同意。
第十七條 已獲準開辦的教育網站和網校,由教育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定期向社會公布。
第十八條 教育網站和網校應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不得在網絡上制作、發布、傳播下列信息內容:
(一)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的;
(二)違反國家民族、宗教與教育政策的;
(三)宣揚封建迷信、邪教、黃色淫穢制品、違反社會公德以及賭博和教唆犯罪等;
(四)煽動暴力;
(五)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鼓動聚眾滋事;
(六)暴露個人隱私和攻擊他人與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八)計算機病毒;
(九)法律和法規禁止的其他有害信息。
如發現上述有害信息內容,應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其擴散。
第十九條 凡國家法律、法規規定面向社會公開的公益信息,任何教育網站和網校不得進行有償服務。
第二十條 未經教育部批準,教育網站和網校不得冠以“中國”字樣。凡冠以政府職能部門名稱的教育網站,均不得從事經營活動。
第二十一條 違反本辦法第八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應根據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通報批評、取消教育網站和網校開辦資格等處罰,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十二條 境外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參與教育網校建設的,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有關規定并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三條 有關教育網站和網校收費標準與辦法,由開辦機構提出申請,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商物價管理部門確定;對跨省區辦學單位的收費,由開辦機構商所服務區域的物價主管部門確定。
第二十四條 凡現有規定與本辦法不符的,以本辦法為準。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由教育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教育儲蓄管理辦法
(2000年3月28日 銀發〔2000〕102號)
第一條 根據《儲蓄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為了鼓勵城鄉居民以儲蓄存款方式,為其子女接受非義務教育(指九年義務教育之外的全日制高中、大中專、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積蓄資金,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特開辦教育儲蓄。
第三條 辦理儲蓄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不含郵政儲蓄機構)均可開辦教育儲蓄。
第四條 教育儲蓄具有儲戶特定、存期靈活、總額控制、利率優惠、利息免稅的特點。
第五條 教育儲蓄的對象(儲戶)為在校小學四年級(含四年級)以上學生。
第六條 教育儲蓄采用實名制。辦理開戶時,須憑儲戶本人戶口簿或居民身份證到儲蓄機構以儲戶本人的姓名開立存款賬戶,金融機構根據儲戶提供的上述證明,登記證件名稱及號碼等事項。
第七條 教育儲蓄為零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存期分為1年、3年和6年。最低起存金額為50元,本金合計最高限額為2萬元。開戶時儲戶應與金融機構約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額,分月存入,中途如有漏存,應在次月補齊,未補存者按零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八條 教育儲蓄實行利率優惠。1年期、3年期教育儲蓄按開戶日同期同檔次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6年期按開戶日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
第九條 教育儲蓄在存期內遇利率調整,仍按開戶日利率計息。
第十條 教育儲蓄到期支取時按實存金額和實際存期計算利息。教育儲蓄到期支取時應遵循以下規定:
(一)儲戶憑存折和學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義務教育的學生身份證明(以下簡稱“證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儲戶憑“證明”可以享受利率優惠,并免征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金融機構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后,應在“證明”原件上加蓋“已享受教育儲蓄優惠”等字樣的印章,每份“證明”只享受一次優惠。
(二)儲戶不能提供“證明”的,其教育儲蓄不享受利率優惠,即1年期、3年期按開戶日同期同檔次零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6年期按開戶日5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同時,應按有關規定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第十一條 教育儲蓄逾期支取,其超過原定存期的部分,按支取日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并按有關規定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第十二條 教育儲蓄提前支取時必須全額支取。提前支取時,儲戶能提供“證明”的,按實際存期和開戶日同期同檔次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并免征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儲戶未能提供“證明”的,按實際存期和支取日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并按有關規定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
第十三條 儲戶辦理掛失,應按《儲蓄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四條 凡因戶口遷移辦理教育儲蓄異地托收的,必須在存款到期后方可辦理。儲戶須向委托行提供戶口遷移證明及正在接受非義務教育的身份證明。不能提供“證明”的,不享受利率優惠,并應按有關規定征收個人存款利息所得稅。
第十五條 參加教育儲蓄的儲戶,如申請助學貸款,在同等條件下,金融機構應優先解決。
第十六條 學校應從嚴管理“證明”,對開具的“證明”必須建立備案存查制度。其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檢查,嚴禁濫開、濫用“證明”。
第十七條 各金融機構可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并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
第十八條 本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修改和解釋。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