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訪條例注解與配套(2013年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1103字
- 2019-11-07 18:57:05
適用導引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信訪工作,一直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窗口”和“橋梁”,是政府為普通百姓排憂解難的途徑。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來信來訪和信訪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國務院1995年10月28日頒布的《信訪條例》,將信訪工作納入規范化的軌道。2005年1月10日國務院對《信訪條例》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條例共7章51條,確立以下幾個主要原則:
(一)方便信訪人的原則。就是各級行政機關要為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了解信訪事項的受理、辦理信息等方面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促進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意見、建議和投訴請求得到迅速反饋和處理。
(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就是信訪事項原則上由事發地政府解決,事發地政府解決不了的,也可以由其上一級政府解決,下級政府不能將矛盾直接推給上級政府,有利于分清政府間的責任后,主管此項工作的政府部門應當承擔具體辦理的責任,不能把矛盾推給政府。
(三)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依法解決問題”,是指要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政策的規定,解決信訪人提出的投訴請求。對于投訴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有關政策規定的信訪事項,要認真負責地予以解決;對于既缺乏事實依據又不合法的信訪事項,要講清道理,堅持原則,決不能“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及時、就地解決問題”,是指要提高處理信訪問題的效率,迅速、快捷地在當地解決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疏導教育”,就是要做好說服、解釋和思想政治工作,疏導群眾情緒,并對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其知法、守法,依法信訪,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要綜合運用。
(四)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原則。治標,就是采取認真負責的態度,及時解決已經發生的信訪問題,化解已經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治本,就是嚴格依法行政,減少和防止違法的或者不當的行政行為發生;同時,還要認真研究群眾通過信訪渠道反映的意見和建議,研究信訪事項涉及的普遍性、政策性問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改進我們的工作,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就是把解決已發生的信訪問題與從源頭減少因違法行政引發的信訪問題結合起來。
(五)責任原則。責任原則,是指處理人民來信來訪是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的法定職責,如果不積極履行職責,認真處理信訪事項,造成后果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