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可以失意,不可以失志
- 隔壁班花暗戀我
- 五奕
- 1343字
- 2022-02-10 11:23:32
可以失意,不可以失志
美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總統林肯,出生于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可謂歷經坎坷。有人曾為林肯做過統計,說他一生只成功過3次,但失敗過35次,不過第3次成功使他當上了美國總統。事實也的確如此,最終使他得到命運的第三次垂青,或者說爭取到第三次成功的,完全是他的堅強。在他競選參議員落選的時候,他就說過:“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只腳滑了一下,另一只腳因而站不穩。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
歲月的驚濤一-浪推一浪,不堪重負的生命要接受多少次的失意與磨難?不停地超越苦難,在屢敗之后還能屢戰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談到“屢敗屢戰“這一句話,怎么也繞不過晚清的曾國藩。這個進士出身的文人奉命回湘辦團練,團練初具規模后的前幾年,他唯一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只打敗仗。
從1854年練成水陸師出征,到1860年兵敗羊棧嶺,曾國藩可謂全敗再敗,小的敗仗不計其數,大的慘敗就有四場: 1854 年湘軍初征就在岳州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 1855 年在江西鄱陽湖全軍覆滅,連自己的指揮船也被搶走; 1858 年,部將李續賓率部血戰三河鎮,6000兵勇無一生還,三湘大地處處編素: 1860年,李自成破羊棧嶺,曾國落在60里外的大營中寫好遺書、帳懸佩刀,以求一死,好在李自成主動退兵。
就像鳳凰從烈火中涅架,這個被滿族大臣們譏笑為“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曾國藩,最終用他“屢敗屢戰”的勇氣與決絕,打到南京,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歷史的諦造者。
倘若我們在失意時渾渾噩盟、一蹶不振,只會失意又失志,最后終將失去自己的前程。而如果我們沉下心、挺直腰,像彈簧一樣收縮自己的高度但積蓄著能量,只等機會出現就能再次崛起。因為有挫折才會奮起,不要因挫折面折斷人生奮進的脊梁。
2008年10月15日,在臺灣享有“經營之神”盛譽的“臺塑”董事長王永慶離開了人世,享年92周歲。王永慶年輕時先是在米店打工,后來靠經營一家米店起步。他一路走來,經歷了很多坎坷與挫折。他曾這樣說:“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能忍饑耐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等待機會到來。”在抗戰時期,由于糧食不足,王永慶只得讓自家的鵝到野外去覓食。一般說來,鵝養了4個月后,就有五六斤重了。可是,當時養的鵝,由于只吃野草,4個月下來仍只有兩斤重。等到抗戰勝利,糧食危機緩解,瘦鵝有了充足的飼料,居然能在兩個月里從兩斤重迅速增加到七八斤!究其原因,是因為瘦鵝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極強,所以只要有東西吃,它們立刻就能肥起來。
有一句意大利諺語說:”即使水果成熟前,味道也是苦的。”苦澀的感覺是成長與內心掙扎必然的一部分。我們可能常常這樣自語:“為什么是我呢?我已經夠努力了,但命運總是與我作對,這太不公平了。”有誰不會有這種感覺呢?然而,如果你任由自己陷于怨恨與絕望,你就水遠無法在人格上成熟起來,成長亦無從發生。痛苦的境遇就像是微落在自我田野上的肥料一樣,可以促進自我的成長,自我田野中的禾苗會因為受到耕耘、施肥而能夠更的壯健康地生長。我們人的意志并非一:開始就發展得很完善。相反地,它是經過日常生活的競爭和挑戰之后才日臻完善的,就像一塊快在鐵匠的爐火中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形。面對失意,不能失志。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情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識了,有再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