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球墨鑄鐵
1947年英國人H. Morrogh發現,在過共晶鑄鐵鐵液中加入鈰(Ce)和其他稀土元素,并加以Si-Mn-Zr合金孕育,如果在處理后的鐵液中殘留鈰質量分數在0.02%以上,其凝固而成的鑄鐵組織中石墨呈球狀。1948年美國人A.P. Gangnebin和K.D. Millis研究在鐵液中加入鎂,隨后用硅鐵孕育,如果在處理后的鐵液中殘留鎂質量分數在0.04%以上,可得到工業試驗的球狀石墨鑄鐵。從此,球墨鑄鐵大規模進入了工業生產。由于加入鎂的處理工藝生產質量穩定,對于原鐵液的溫度和含硫量要求不太嚴格,使用沖天爐鐵液可滿足一般球墨鑄鐵產品的需要,加之鈰為稀土元素,資源稀缺,成本高,所以鎂處理工藝很快就取代了鈰處理工藝。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工業球墨鑄鐵都是用鎂處理工藝。球化工藝中稀土元素鈰的作用是為了抑制干擾元素對石墨形態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