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晚清史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10420字
- 2019-11-15 14:08:47
紀事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的炮火,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嘉慶中葉后,清朝的統治日趨衰弱。統治者卻依舊自詡“天朝上國”,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歐美資本主義卻有了長足發展,并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它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為攫取暴利,外國商人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并愈演愈烈。事態的發展,引起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清朝政府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次年春,林則徐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繳鴉片。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英、美等國商人呈繳的二萬余箱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道光二十年初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遂北犯福建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并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要求中國割地、賠款。
面對英軍的進逼,道光皇帝選擇妥協,委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與英方談判,并將林則徐革職。談判尚在進行時,英軍又強行占領香港,并發布文告詭稱已與琦善訂立《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清朝政府大為震怒,于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并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占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后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手掇冉浄蠲罢憬鞒周妱眨B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臺,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后,英軍一度侵占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朝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晚清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它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踵而至,先后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占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發生,促使一部分有識之士擺脫虛驕之氣,睜眼觀察陌生的外部世界。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擴充重編的《海國圖志》等書,重點都是介紹外國歷史和地理?!端闹拗尽钒凑帐澜缥宕笾?,分別敘述各國的歷史、地理概況和社會現狀。《海國圖志》除了增補原有的部分,還介紹中外的地理學說、外國軍事的和日用的科學技術,共一百卷,是當時了解外國的一部主要論著。魏源在書中還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增強國力,抵御外侵。他當時所注目的外國長技,主要是指戰艦、火炮和養兵練兵之法。他主張在廣東虎門附近設立造船廠和火炮局,聘請法國、美國等國技師,幫助中國制造艦船槍炮,同時選派中國能工巧匠跟從學習,爭取在一二年后直接掌握制造技術,不再仰賴外人。但是這種主張并沒有被清朝政府采納,中國依舊暮氣沉沉,毫無革新振作的舉措。時隔十余年后,再次遭受外來入侵的蹂躪。
咸豐六年(1856)至咸豐十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長驅北上,攻入北京,集中國園林建筑藝術精華的一代名園——圓明園慘遭焚毀。此前,咸豐皇帝令其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自己則倉皇逃往熱河行宮。在列強的威逼下,中國被迫答應增開通商口岸、開放長江和外國公使駐京等條款。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領土,也被沙俄強行侵奪。
戰火剛平息不久,咸豐十一年七月,避居熱河的咸豐皇帝病死,六歲幼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大臣受命輔佐。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本是咸豐寵妃,常代咸豐批閱奏章。載淳繼位,她被稱為慈禧太后。同年十一月,她與奕?及兵部侍郎勝保等人聯手,發動政變,解除八大臣的贊襄政務王大臣職務,處死肅順、載垣、端華,其他人分別革職遣戍。奕?被任命為議政王,桂良、沈兆霖、文祥等為軍機大臣,奕?兼管軍機處,并將肅順等人擬定的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以示太后和皇帝一同治理天下,實際權力則被慈禧掌握。中國開始了長達四十八年的慈禧統治時代。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廷的震動是空前的,嚴峻的形勢逼迫清政府采取了一些變革措施,其中之一是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統理對外事務的權力機構,由奕?領銜執掌。清朝政府原先以“天朝上國”自居時,設有理藩院處理與鄰國的交往。摒棄理藩院,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朝政府對外關系的一大變革,以后又有駐英、法等國公使派遣之舉。
還在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六日,在廣西桂平縣的金田村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清軍雖出動圍剿,但起義軍發展很快,兵出廣西,進湖南,入湖北,然后揮師東下,于咸豐三年二月攻克南京,改稱“天京”,定為首都,形成與清朝政府對峙的局面。為對付農民起義,正在家鄉湖南湘鄉因母喪守制的禮部侍郎曾國藩,奉命出任團練大臣,募勇招丁,于次年初組建了湘軍,成為太平軍主要的交戰對手。
太平軍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楊秀清等首領追求享樂,內部矛盾加劇,終至發生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太平天國也因此由盛轉衰,并于同治三年(1864)歸于失敗。太平天國失敗后,各地農民的反抗斗爭漸趨低落,但南方的太平軍余部,北方的捻軍,以及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反清斗爭,還在繼續進行,其中捻軍一度聲勢很大,馳騁轉戰中原、華北各省,但最后也都遭到失敗。
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漢族官員,通過編練湘軍、淮軍,逐漸掌握了地方大權,并在奕?等人的支持下,發動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以支撐日趨衰弱的清朝統治。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最初是置辦近代軍事裝備,建立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和培養洋務人才,后逐漸擴展到開辦礦務、輪船、電報、鐵路以及紡織等近代企業。首批創辦的近代企業是軍事工業。咸豐十年,曾國藩在安徽安慶創辦內軍械所。次年,李鴻章在江蘇蘇州設立制炮局。太平天國被鎮壓后,清朝政府繼續舉辦軍事工業。同治四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制造局,制造輪船、槍炮、水雷、火藥等,這是清朝政府所辦的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同年,李鴻章將蘇州制炮局移至南京,設立金陵制造局。次年,左宗棠在福州開辦福州船政局。以后,在天津、西安、蘭州、昆明、廣州、濟南、成都、吉林、北京、杭州、漢陽等地,陸續有十余家軍事工業創辦,制造槍炮軍械。截至光緒二十年(1894),清朝政府在各地共舉辦了十九家軍事工業,雇傭工人一萬余名。
同治十一年始,洋務派官員在經營軍事工業的同時,陸續興辦了輪船、煤礦、冶鐵、紡織、電報、鐵路等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這些企業的開辦,一方面是為了適應軍事工業對燃料和原材料的需求,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利潤,以補充軍事工業的經費不足。至光緒二十年,共舉辦民用企業二十余家,雇傭工人近三萬名,其中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較具規模的近代企業。
洋務運動的開展,需要培養一批懂得近代科學文化和技術的人才。同治元年,奕?在北京設立同文館,挑選八旗十三四歲以下的兒童學習英、法、俄三國語言文字,延請外國教師分館教習。同治二年,李鴻章在上海設廣方言館,由江浙一帶考選幼童和年輕官吏入館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同年,廣東也開設類似學館。同治四年,李鴻章在江南制造局附設翻譯館,翻譯外國科學書籍。次年,京師同文館添設天文算學館,招收年輕的滿、漢舉人以及翰林和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入學。以后,又相繼開設化學、醫學等課程。同治十一年,曾國藩、李鴻章挑選幼童三十名,赴美國求學,是為晚清第一批官費留學生。至光緒元年,前后共有四批一百二十人。光緒二年以后,清朝政府又挑選福州船政局藝局學生和制造藝徒,相繼分赴英、法兩國留學深造。
在洋務派興辦民用工業的前后,另有一些民間資本獨立創辦了一些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到光緒二十年時,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約有七十至八十家,它們主要分布在繅絲、棉紡織、面粉、火柴、造紙、印刷、榨油等業。
這一時期,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產生了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陳熾等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家。他們或早年出國游歷,或充任買辦,或涉足外交,或參與洋務運動,親身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近代社會政治學說,并繼承和推進林則徐、魏源等人的“經世致用”思想,主張向西方學習,要求維護國家獨立,特別是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改行君主立憲政體。他們的思想和主張,成為日后戊戌維新思潮的先聲。
同治年間,中國與很多西方國家陸續訂約,建立起外交、商務關系。英、法、俄、美在北京設立使館后不久,其他一些國家也提出同樣的要求。清朝政府最初拒絕,后在列強的壓力下,一概應允。同治元年至同治八年間,先后訂約建交的有普魯士、丹麥、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它們與英、法、俄、美一樣,攫取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權利。
同治末年,中國的東南、西南和西北邊疆,都遭遇列強的武力侵犯。
在東南沿海,同治十三年,日本政府以高山族人與琉球漁民的沖突為借口,悍然出兵進犯臺灣,遭到臺灣軍民的英勇抗擊。同年秋,中日訂立《臺事專約》,中國對日賠款五十萬銀兩,以換取日軍撤離臺灣。次年,日本政府強迫琉球王國脫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光緒五年又將其強行吞并,成為日本的沖繩縣。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擴張,為了加強臺灣的防務,光緒十一年清朝政府在臺灣設立了行省,由劉銘傳出任首任臺灣巡撫,進一步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西南邊疆,同治十四年英國人馬嘉理引導一支英國武裝“探路隊”由緬甸闖入云南騰越,與當地軍民發生沖突,馬嘉理身亡。英國政府以此發難,施以武力恫嚇,于次年迫使清朝政府訂立中英《煙臺條約》,規定中國賠款謝罪,并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光緒十四年,英軍又武裝進犯西藏,被當地軍民擊退。
在新疆地區,同治十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并有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軍隊擴大對天山南北地區的武裝侵占。光緒二年,左宗棠受命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軍西征,以武力收復新疆。在當地人民的協助下,西征軍接連告捷,到光緒四年初,攻占喀什噶爾,收復了除伊犁地區以外的新疆全部失地,以后又通過中國駐俄公使曾紀澤的據理力爭,于光緒七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了伊犁地區。光緒十年,清朝政府根據左宗棠的多次建議,在新疆正式建省,省會設于烏魯木齊,任命參與收復新疆的劉錦棠為首任新疆巡撫,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
同年,中法戰爭爆發。早已侵占越南的法軍從海陸兩路武裝進犯中國。是年夏,法國艦隊對駐泊于福州馬尾港內的福建海軍艦船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海軍和馬尾船廠遭受重創。繼而,法軍又進攻臺灣,被擊退。中越邊境的戰事也十分激烈。光緒十一年春,法軍進攻鎮南關,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率部大破法軍,法軍敗退諒山,清軍遂又進克諒山。清朝政府未乘勝追擊,而是在同年初夏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法國取得了在中國西南邊境通商、筑路等特權。
中法戰爭期間,福建海軍損失慘重。光緒十一年,清朝政府設立海軍衙門,由醇親王奕任總理海軍大臣,慶郡王奕劻和李鴻章為會辦,并由李鴻章具體主持,曾紀澤幫助辦理。李鴻章遂著手組建北洋海軍。次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共擁有新舊艦船二十余艘。與此同時,李鴻章還下令在旅順口、大連灣、威海衛等地修筑海岸炮臺,并于旅順建設船塢,以旅順、威海衛兩地軍港為北洋海軍的基地,由淮系將領丁汝昌出任海軍提督。
未及十年,中國又遭遇日本的侵略戰火,北洋海軍也遭全軍覆滅的厄運。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隨著國力的強盛,對外擴張的野心日增。光緒二十年,日本利用清軍赴朝鮮幫助平定東學黨農民起義之機,調遣大批日軍進入朝鮮,蓄意挑起戰端,并在黃海豐島附近水面和朝鮮成歡分海、陸兩路進襲清軍。同年七月一日,中日正式宣戰,史稱甲午戰爭。戰爭持續近九個月,清軍連遭敗績,最后遼東半島淪陷,北洋海軍也全軍覆滅。次年春,中日《馬關條約》訂立,規定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日本對遼東半島的占有,引發對中國東北同樣抱有野心的沙俄的不滿,后在俄、德、法三國的聯合干預下,清朝政府以三千萬兩白銀從日本手中贖回了遼東半島,但臺灣諸島仍被日本侵占。
《馬關條約》對臺灣的割讓,遭到臺灣軍民的強烈抵制。他們致電清朝政府反對割地,并拿起武器,開展反割臺斗爭,先后在新竹、彰化、云林等地英勇阻擊入侵的日軍,在彰化保衛戰中,劉永福所部幾乎全部戰死。同年九月,臺南失守,臺灣全省淪陷。
甲午戰爭的慘敗,在中國引起極大震動,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倡導的戊戌維新運動興起和高漲。維新派通過興辦報紙、學會和學堂,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傳播民權和平等思想,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要求廢除科舉制度,提倡設立新式學堂,學習西學。他們的主張,得到頗想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的贊同。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主旨是變革舊的社會制度,通過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謀求國家擺脫危機,由弱轉強。變法的推行,招致封建頑固守舊派的攻訐。同年八月六日,慈禧太后下令囚禁光緒皇帝,捕殺維新志士??涤袨?、梁啟超匆忙出逃日本,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殺。戊戌變法僅持續百余天即告失?。怀煷髮W堂(今北京大學的前身)留存外,其余變法措施均被廢止,中國依舊在封建專制制度的嚴酷統治下。
在康有為等人倡導戊戌維新的同時,孫中山等人也在探索愛國救亡的新途徑。與康、梁等人不同,孫中山在少年時就有機會赴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求學,對西方近代文化和社會政治學說有更多的了解。甲午戰爭尚在進行時,孫中山就從廣州經上海趕赴天津,勸說直隸總督李鴻章推行改革,遭到拒絕后決意采用武裝革命的手段去拯救中國。光緒二十四年秋,他在華僑的支持下,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宗旨是“振興中華,維持國體”,并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隨即就著手籌備廣州起義,因事泄未及發動而遭失敗,孫中山被迫長期流亡海外,繼續他的革命生涯。
甲午戰爭后,與世界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過渡相聯系,列強在中國的經濟活動突出表現為大量的資本輸出,以及對中國財政、金融等經濟命脈的控制,并加緊了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中華民族與外國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光緒二十六年,華北大地掀起義和團反帝愛國斗爭浪潮。清廷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對義和團暫表支持,并一度對外宣戰,北京、天津等地義和團的反帝斗爭呈現高潮。英、美、法、德、意、日、俄、奧等國組成八國聯軍,侵入中國,血腥鎮壓。這一時期,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東南督撫,則與各國駐上海的領事達成《中外互保章程》九條,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上述地區免于戰亂?!皷|南互?!钡耐菩校种屏私系貐^群眾的反帝斗爭。面對強敵,華北的義和團奮起反抗,傷亡慘重。同年七月,北京淪陷,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促逃往西安。
次年八月,中國被迫與德、奧、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十一國駐華公使簽定《辛丑條約》,規定向各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償付,本利合計近十億兩,關稅、鹽稅都由列強控制,作為償付賠款之用;在北京設立東交民巷使館區,使館區及北京至大沽和山海關的鐵路允許外國軍隊駐守,大沽炮臺完全拆毀;由清朝政府下令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組織,違者處死。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越來越多的愛國者拋棄了對它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留日學生是其中的骨干。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刺激,一批批青年學生帶著尋找救國真理的熱切愿望,紛紛去國外求學。離中國最近的日本,去的人數最多。光緒二十六年約有百余人,光緒二十八年陡增至千余人。留日學生中后來一些著名的革命者,如黃興、鄒容、陶成章、廖仲愷和何香凝等人,都是在這一年到達日本的。促使眾多知識分子投身革命的,是光緒二十九年發生的拒法、拒俄運動。是年春,廣西巡撫王之春欲借法國軍隊鎮壓廣西的農民起義,激起上海愛國人士的激烈反對。接著,由于沙俄背棄協議,拒絕撤回在義和團運動期間乘機侵占中國東北的軍隊,并向清朝政府提出七項新的侵略要求,妄圖永久霸占東北,引發了留日學生與上海知識界掀起的拒俄運動。這一愛國行動,卻遭清朝政府的極力遏制,許多知識分子因此斷然走上革命的道路。黃興、陳天華等人,相繼回到國內,秘密組織反清革命團體。
國內知識分子的愛國活動,也在積極開展。一些宣傳愛國救亡的進步報刊在上海相繼問世,如光緒二十八年創辦的《新世界學報》和《大陸》月刊,次年出版的《國民日報》和《中國白話報》,以及光緒三十年創刊的《女子世界》和《警鐘報》等。與此同時,還出版了許多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的譯著,內有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學》、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書,都由嚴復譯介;介紹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譯著,有留日學生翻譯的《美國獨立戰史》、《法蘭西革命史》和《華盛頓》、《林肯》等。
緊接著拒法、拒俄運動,鄒容所著《革命軍》一書在上海出版,章太炎則在《蘇報》上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與《〈革命軍〉序》。這些反清革命論著的發表,產生很大的社會反響,清朝政府驚恐惱怒,要求租界當局逮捕鄒容和章太炎,釀成轟動全國的“《蘇報》案”,革命思想的影響更為擴大。
光緒二十七年始,為了緩解統治危機,清朝政府著手推行了“新政”,設立督辦政務處,由奕劻、李鴻章(同年秋李死后由袁世凱接任)、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等六人負責籌辦新政,后又增補瞿鴻禨、劉坤一、張之洞遙為參預。新政措施涉及廣泛,包括在保留軍機處的前提下,厘定中央官制為十一部四院一府。十一部為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禮部、學部、陸海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理藩部。四院即都察院、資政院、審計院、大理院。一府是軍咨府。另有裁汰制兵練勇,編練新軍;設立路礦農務工藝諸公司,獎勵實業,振興商務;開辦戶部銀行,推進近代金融業;通令各地書院一律改為新式學堂,各省稱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稱中學堂,各州縣稱小學堂,并創設各種實業和師范學堂,推廣西學;光緒三十一年,又明令廢除科舉制度。新政的推行,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統治制度,中國的局面未有明顯的轉機。
《辛丑條約》后,列強在中國爭奪勢力范圍的角逐依然劇烈。光緒三十年初,日本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出兵中國東北,突襲盤踞那里的沙俄軍隊,日俄戰爭爆發。清朝政府無力保護自己的國土,只能宣布“局外中立”,坐視日俄兩國在中國領土上廝殺,當地人民蒙受巨大災難。戰爭以俄國的失敗告終,次年訂立的日俄《樸茨茅斯和約》,將中國東北的南部變成日本的勢力范圍,俄國則繼續據有東北的北部。后日本又逼迫中國承認這種劃分。同年簽訂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還同意增開鳳凰城(今鳳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子江、法庫門、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今寧安)、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愛琿、滿洲里等地為商埠。允許日本直接經營安奉鐵路,并在鴨綠江右岸采伐木材。光緒三十二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了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并設立“關東都督府”,對旅大“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光緒三十年,中美簽訂的《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十年期滿。清朝政府在華僑和國內輿論的要求下,提出修改這份推行種族歧視、限制華工入境的排外條約。美國政府不予置理,并于次年春逼迫中國簽訂續約。上??偵虝動嵃l起抵制美貨運動,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響應,并擴大到全國一百多個城市。以后,美國政府未再提出續約之事。在這前后,又有各階層人民的收回利權運動,主題是從列強的手中收回中國的礦山開采權和鐵路修筑權。收回路權的斗爭,尤其尖銳。光緒二十九年,商部頒布重訂《鐵路簡明章程》,允許民間自辦鐵路。京漢、津浦、滬杭甬等鐵路涉及的省份,都提出了自辦的要求。光緒三十年,湖北、湖南、廣東三省人民要求廢除被美國攫取的粵漢路權,得到其他省份的呼應。次年,奧漢路權終于收回。
《辛丑條約》后,下層民眾的負擔空前加重,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不堪承受。各地群眾自發反抗列強壓迫和封建剝削的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絕,其中有義和團余眾的武裝斗爭,各地的抗捐、抗糧、抗租斗爭,反洋教斗爭和工人的罷工等多種形式。
面對民族危機,民間資本實業救國的呼聲格外強烈。中國資本主義明顯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除一部分人贊同革命外,他們中的相當多數選擇溫和的途徑,要求改變封建專制制度,實行君主立憲,逐步開展了敦促清朝政府實行政治變革的立憲運動。為籠絡人心,清朝政府先是派載澤、戴鴻慈、端方、李盛鐸、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后于光緒三十二年宣布“預備立憲”,從改革官制入手,繼而厘定法律,倡興教育,整頓武備,設立巡警,作為立憲的“預備”措施。受此鼓舞,立憲運動的參與者眾多。同年底,張謇、湯壽潛等人在上海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接著,湯化龍在湖北成立憲政籌備會,譚延闿在湖南成立憲政公會,丘逢甲等人在廣東成立了自治會。次年秋,清廷又宣布在中央籌設資政院,各省籌設諮議局,作為未來的國會和省議會。立憲派的政治活動,因而更為積極。
光緒三十四年秋,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兩天內相繼死去。醇親王載灃的三歲幼兒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載灃以攝政王監國,罷斥權勢很大的袁世凱,由皇室成員控制了兵權。是年,各省諮議局成立,并于次年始連續三次聯手發動國會請愿,要求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實現君主立憲。清朝政府虛與委蛇,在宣統三年(1911)宣布成立的責任內閣十三名成員中,皇族竟占了七名。這表明清廷并無實行君主立憲的誠意,令抱有很大熱情的立憲派大失所望,產生了強烈的憤懣情緒。而清朝政府仍一意孤行,又宣布將本來已答應由各省人民集股自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接著還把這些鐵路的筑路權出讓給列強,直接損害了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地方士紳在內的各界群眾的切身利益,當即遭到湖南、湖北、廣東和四川等省民眾的強烈反對。其中,四川的保路運動聲勢最大,并在一些地區發展成為武裝反清斗爭。
拒俄運動后,資產階級革命派加強了在國內的活動。光緒三十年,已先后建立起十多個革命團體,分布在江、浙、湘、鄂、皖、閩、贛、川、陜諸省,其中有黃興、陳天華等人在長沙建立的華興會,陶成章、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光復會,張難先、呂大森等人在武昌設立的科學補習所。這些團體的成立,為建立全國性的革命組織提供了條件。光緒三十一年夏,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集各革命團體的代表開會,決定成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通過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綱領。同盟會總部設于日本東京,孫中山出任總理。總理以下,設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國內按地區設東、西、南、北、中五個支部,支部以下各省設立分會;國外設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四個支部,支部以下設立分會。
中國同盟會成立后,一方面以《民報》為陣地,著力宣傳革命思想,一方面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三年(1911),同盟會在華南和西南地區先后發動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但均告失敗。這期間,革命黨人徐錫麟和秋瑾曾分別在安徽和浙江發動武裝起義,也遭清軍鎮壓,兩人不幸遇難。但革命黨人并不氣餒。
在各地保路運動風起云涌之時,文學社和共進會,湖北地區這兩個以中國同盟會成員為骨干的革命團體,加緊了武裝起義的準備。經過他們長期艱苦細致的宣傳和發動,在一萬六千多人的湖北新軍中,這時已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和一些下級軍官加入了這兩個革命組織,為起義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晚上,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的激戰,到次日中午,革命黨人已控制了武昌全城;第二天又占領了漢陽,并宣告成立了新生的革命政權——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到了第三天,漢口也被革命黨人攻克,武昌起義取得了勝利。
武昌起義的消息,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各地革命黨人紛起響應,出現席卷全國的革命風暴。資產階級立憲派和一部分舊官僚,見清政府大勢已去,也都附和了革命。僅一個多月,全國已有湖北、湖南、陜西、江西、山西、云南、貴州、江蘇、浙江、廣西、安徽、福建、廣東、四川等十四省相繼宣布獨立,脫離了清朝的統治,其他省區的反清斗爭也在激烈地進行。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這場革命史稱辛亥革命。同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商議成立中央臨時政府。已經獨立的十七省,都派代表與會。會上,孫中山以十六票對一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并于次年元旦正式就任。
武昌起義爆發后,為了應付危局,清朝政府被迫起用當時解職在家的袁世凱,由他出任掌握軍、政大權的內閣總理,負責鎮壓革命。袁世凱在列強的支持下,一方面派重兵直逼武漢三鎮,一方面借革命力量的聲勢,逼清皇室退位,并以此為籌碼,與革命黨人約定,若他能使清皇室退位,就由他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迫于革命形勢和袁世凱的催逼,清皇室頒布了退位詔書,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這也標志著長達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