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紀事

經過四年多的楚漢之爭,劉邦終于打敗了項羽,于高帝五年(前202)二月,在定陶稱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政制上,漢基本繼承秦制,但又鑒于秦因暴政速亡的教訓,在法制、賦稅、思想文化等方面,也有改善和變化,采取了一系列較為“寬舒”的政策,致使西漢王朝在長達二百多年的統治里,使秦王朝開創的統一、多民族、專制集權的封建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第一個盛期。

定陶是劉邦即帝位的臨時都城,不是長久之地,三個月后,他遷都洛陽。不久,又采用齊人婁敬的建議西遷關中,從此,長安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由于連年戰爭的創傷,高祖面對著的是人口銳減,田地荒蕪,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凋敝的局面。同時投機商人囤積居奇,物價踴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價百金。怎樣才能較快地恢復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辯士陸賈總結包括秦亡在內的歷代興亡的教訓,向高祖提出了“馬背上打天下,馬背上能否治天下”的問題。陸賈依據戰國以來道家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和儒家主張施“仁政”的理論,提出了一套“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他在《新語·無為》篇中指出:秦代由于事功越煩,天下越亂;法禁越多,奸宄越盛;兵馬越眾,敵人越多。秦王朝的滅亡就在于舉措太暴,用刑太過的緣故。高祖對陸賈的思想極為欣賞,他認識到,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才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變經濟凋敝的狀況。于是,這種“與民休息”的黃老思想成為漢初統治者幾代人的指導思想。

同時,在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秩序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首先是改革秦政,制訂漢律。劉邦在入關之初就順應民心,“約法省禁”,明令廢誹謗法、族誅法、偶語律等秦苛法,宣布約法三章。后因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建國初令相國蕭何整理、修改秦律,作漢《九章律》,仍以約法省禁、蠲削煩苛為原則,對一些定罪、刑罰有所減緩。《九章律》的頒布有重要意義,漢以后的歷代法律大多以《漢律》為藍本,它被譽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其次是制訂了一系列重農抑商,恢復生產的措施。這些措施有:(一)恢復一批因戰亂流亡避居在外的地主的地位和財產,并扶植一批新的軍功地主和自耕農。(二)以饑餓自賣為奴婢的人,一律免為庶人,解決農業勞動力問題。(三)開放“故秦苑囿園地”,任民耕種,鼓勵墾荒。(四)采取徙強抑商政策。高祖沿秦制,下令將各地豪強遷徙關中,一方面將他們控制起來,同時給他們上好田宅,采取優惠政策,來發展關中經濟。對商人及其子孫規定不能做官,商賈不得穿絲毛織品,加倍征收商人人口稅。(五)輕役薄賦。劉邦一度實行十稅一田租,后減為十五稅一;人口稅分兩種:口賦和算賦??谫x是七至十四歲的未成年人,每年每人交二十錢;算賦是十五至五十六歲的成年人,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一算)。按規定,男丁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勞役一個月,稱之為更卒或卒更;每人每年戍邊三天,稱為徭戍。不愿為更卒的,可納錢二千,謂之踐更。不愿戍邊三天的,可出錢三百,謂之過更。更賦也就是一種代役稅。這些役賦都比秦代要輕。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很快醫治了戰亂的創傷,使漢初社會從戶口稀少、經濟蕭條、民生凋敝中復蘇過來,有力地發展了社會生產。

劉邦立國之初,朝廷禮儀法規尚不完備,博士叔孫通應高祖之召,制訂禮儀。他采取古禮與秦儀制訂出一套莊嚴、肅穆、顯示出皇帝威嚴皇權神圣的漢儀。實施后高祖高興地嘆道:“吾今日才知曉皇帝的尊貴!”

當時的邊境并不安寧,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兩越,不時滋事生亂。匈奴族趁秦末戰亂,大舉南侵,與漢相持于今日甘肅蘭州、寧夏固原、陜西榆林、內蒙古托克托一線。西漢初年,漢王朝尚無力消除匈奴之患,于是采用婁敬之計,與匈奴實行“和親”?!昂陀H”政策是漢把宗室之女當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每年饋贈大量的絮繒酒食給匈奴,并與匈奴互通關市。但“和親”并沒有消除匈奴的侵擾,他們仍不斷在邊地擄掠人畜,對漢王朝造成極大的威脅。這種對匈奴的“和親”一直維持到武帝,才有改變。

在南方,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都番禺(今廣東廣州),閩越王無諸都東冶(今福建福州),東海王(又稱甌王)搖都東甌(今浙江溫州)。這三個越王名義上臣屬于西漢王朝,實際上是三個獨立的割據政權。

劉邦在世時,在剪滅異姓諸侯王后,又大封同姓諸侯王,為以后諸侯王國反對中央埋下了隱患。當時所封的同姓諸侯王有九人:楚王劉交、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恒、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和燕王劉建。這樣漢初出現了地方體制上與秦不同的“郡國并行政體”。同姓諸侯王的封國很大,占據了國土的大半。當時全國有五十四個郡,而諸侯王國就占有三十九郡。僅齊國就擁地七郡。

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高祖去世。繼位的惠帝是個“仁弱”的國君,當了七年皇帝,于前188年去世。此后呂后先后立了兩個小皇帝,均旋即廢掉,大權操縱在呂后手里。呂后也推行“與民休息”的黃老政治,在法制上有不少改革。她實行減刑,將判服舂米四年勞役刑的女犯減為供給宗廟三年柴薪;還頒贖罪法,廢挾書令,除三族罪、妖言令等。經濟上采取弛商賈之律,即實行工商自由的政策。無為而治和法制的一系列改革,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穩定。

從“家天下”的私心出發,呂后不僅臨朝稱制,還大封諸呂為王,想以呂氏代替劉氏。她的這些做法違反了高祖生前立下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禁令,引起了劉氏宗室和重臣元老的不滿。前180年,呂后一死,在周勃、陳平的謀劃和率領下,把呂氏諸王一網打盡,鏟除了呂氏勢力。


周勃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恒為文帝,他在位二十三年(前180—前157);繼位的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前157—前141)。在文景統治時期,他們進一步調整政策,繼續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措施,使社會經濟更加發展。政治上還取得了與諸侯國斗爭的勝利,出現了史稱“文景之治”的局面。

重視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是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地方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等農官,以指導、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采納了晁錯“入粟拜爵”的建議,實行所謂“貴粟”政策,即規定百姓提供給政府一定的糧食,給予爵位,享有特權。前168年,頒布的“賣爵令”規定,入粟六百石者爵上造(二級爵),遞增至四千石者爵五大夫(九級爵),到一萬二千石者爵大庶長(十八級爵)。爵高者可享有相應的特權,如五大夫以上可免除家中一人徭役,有罪的可減刑或免罪。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減輕人民負擔的重要措施是輕徭薄賦。文帝于前178年和前168年兩次把田租從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有一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制。文帝時算賦又有減輕,從高祖時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為三年服役一次。前155年,景帝還把男子服役的年齡從秦代的十七歲提高到二十歲(著于漢律的傅籍年齡為二十三歲,屬昭帝時事)。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業的發展。為了鼓勵百姓養馬備車騎,以加強武備,文帝又頒“修馬復令”,規定百姓有車騎馬一匹者可免除三人徭役。前168年,文帝又廢除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流,對生產的發展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

改革秦代苛法嚴刑是漢初幾個皇帝撫民政策的重要內容。文帝時對秦法又作重大修改。秦代被判處為隸臣妾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實施的“收孥相坐律令”,文帝于即位之初(前179)即予廢除。秦代有黥、劓、刖、宮等肉刑,文帝于前十三年(前167)下令“廢肉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景帝六年(前151)又減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一百。景帝中元二年(前148)二月,改磔刑曰棄市。此外還發布過一些赦死罪的詔令。這些刑律的改革有重要意義。但漢代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律令重復頒布的現象,如蕭何時定律已有“除參夷”的記載,高后時也有“除三族罪”令,文帝時又出現“除三族罪”及“盡除收孥相坐”的詔令。這說明一些重大刑律的廢除有一個過程。

諸侯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國勢力的膨脹,日益顯露,已成為“尾大不掉”之勢。文帝時就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反叛。

東牟侯劉興居因鏟除呂氏勢力和擁立文帝有功,封為濟北王。不久,他覺得文帝虧待了他,遂起叛心。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侵河南地,文帝派灌嬰率兵迎擊,自己親至太原督戰。在后方的劉興居趁文帝離京進行叛亂。文帝聞訊后派大將柴武率十萬軍隊回師鎮壓。七月,文帝回到長安,叛軍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

前174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叛旗。劉長是高祖少子,自認為與高皇帝最親,應立為帝。文帝即位后,他心懷不滿,驕橫無禮,不遵守法度。文帝對他一再容忍,也未能使他悔改,反而在封國內不用漢法,逐走中央派去的官吏,出入制度儼然似皇帝一般。文帝看在兄弟的情份上,對他未加懲處,但這反而助長了劉長的氣焰,終于在前174年準備勾結匈奴,謀反中央。但尚未行動,即被發覺,最后在流放蜀郡途中絕食而死。

諸侯王的這些活動,使一些有識之士感到問題的嚴重。時任梁王太傅的賈誼向文帝上著名奏疏《治安策》,提出必須立即削弱諸侯王勢力。其辦法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就是把諸侯王國劃得小一點,多封一些諸侯,使每一個諸侯王國都因勢單力薄,形不成割據勢力,不能構成對朝廷的威脅。賈誼的建議得到文帝的重視,不久他把齊國分為六,淮南分為三。

繼賈誼之后,晁錯在景帝時又提出了《削藩策》。他主張借諸侯王觸犯法網的時機,削減諸侯王封地。景帝采納了這個建議,于前154年以各種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東???,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卬的六個縣。這一措施引起很大震動,被削地之王,當然不滿,未被削地之王,也都惶惶不安,形勢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當時吳國地處東南,是有五十余城的大國,實力雄厚。前154年,當吳國被削會稽郡時,吳王劉濞就借口晁錯削藩分離骨肉,提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口號,聯合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西王卬和膠東王雄渠等六國發動“七國之亂”,起兵反叛中央。景帝聽信讒言,誅晁錯,以求吳王退兵。但劉濞非但不退兵,反而揚言要奪取帝位。最后,還是戰爭解決問題。經過三個月的苦戰,最終平定了叛亂,劉濞為越人所殺,其余六王皆自殺,七國之亂被平定。這場戰爭,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而引起的矛盾,并為漢武帝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文景時期繼續與匈奴和親,厚予饋贈,但匈奴仍不斷侵擾邊境,每次入塞,都要掠擄人畜,破壞莊稼。前166年匈奴南下,游騎迫近長安。賈誼在《治安策》中痛陳匈奴為患之害,晁錯在《募民徙邊》策中建議募民遷徙塞下,屯田筑城,加強邊防。還建議將屯戍之民以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訓練,戰時出征。為加強戰備,文帝除鼓勵百姓養馬外,還在西北邊境設立了三十個牧馬所,用官奴三萬人從事牧養,繁殖戰馬,這些措施為武帝對匈奴開展大規模的反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文景兩帝在歷史上以自奉節儉著稱。這使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搜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由于文景兩帝在近四十年的統治時期里,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為降低,高祖時米石萬錢,至文帝時,粟每石降至十余錢至數十錢。從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于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能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政府的庫房有余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爛了。這些都是史書上關于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漢景帝去世后,于建元元年(前140)即位的是漢武帝劉徹。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西漢諸帝中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功業輝煌的皇帝,開創了西漢一代盛世。

經過七十余年的休養生息,漢代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這為劉徹的上臺,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思想文化上施展其宏圖,奠定了基礎。

漢初以來實行的“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到武帝即位時,國力殷富,百廢待興,黃老之說顯然和社會實際相差日遠,而主張經世致用的儒家學說已日益顯露出它對現實的積極意義。因此他一上臺就起用衛綰、田蚡、竇嬰等一批儒生充任丞相、太尉、郎中令等要職。丞相衛綰向武帝建議:凡是治申不害、商鞅、韓非刑名之學的,或習蘇秦、張儀縱橫游說之學的,一概罷黜。后董仲舒又建議:“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就是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元光元年(前134),信奉黃老的竇太后一死,漢武帝就大力推行尊崇儒學的思想轉變活動。他不僅重用儒者,還接受董仲舒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后又在太學設博士子弟,把儒家經典的傳授作為太學的主要內容。從此,儒家思想代替了黃老之學,被奉敬到至尊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

諸侯王問題仍是朝廷面臨的一個難題。武帝一刻也沒有忘記想尋出一條既能維持劉家天下,又不傷害漢朝筋骨的兩全之計。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正合他意。主父偃提出,諸侯子弟無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播揚。因此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支庶都得以受封為列侯,但國土越分越小。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對一些“驕淫失道”的諸侯王,武帝還采取法律的手段對他們實行削爵、奪地和除國。

武帝對諸侯王采取的這些措施,也遇到了諸侯王的反抗。就在推恩令頒布不久,淮南王劉安與其弟衡山王劉賜勾結起來,密謀叛亂,但還來不及動手,武帝便果斷采取措施,嚴厲鎮壓,受牽累被殺者達二萬人。此后,武帝繼續加大力度打擊諸侯王。前112年,他借口許多列侯因“酎金”的成色不足,一次就奪一百零六個列侯的爵位。此后,又頒布《左官律》,不準人們私自為諸侯充當官吏,以防結黨營私。同時還頒布《阿黨附益法》,凡諸侯王國的官吏和諸侯王結為死黨,諸侯王有罪而不舉的;以及朝中大臣與諸侯王勾結,而幫助諸侯王得到法外附益的,都要受到嚴厲的處罰。諸侯王經武帝這一連串打擊,國勢驟衰,從此只有經濟上一些特權,政治上已無所作為。至此,諸侯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漢武帝上臺不久,深感到許多權力如重要人事任免權,被控制在丞相手里。為了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武帝在政治體制上作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漢初的丞相權力很大。如任用官吏,向皇帝推薦人才;對地方郡守的考課和黜陟、誅賞;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管理;對地方暴動派兵鎮壓;全國計簿和各種圖書等檔案管理,都在丞相職權范圍內。面對薄弱的皇權,迫切需要削奪丞相權力,武帝著手建立中(內)朝制。他對原來地位較低的內侍人員,如尚書、侍中、中常侍及大將軍等加官賦予權力,讓他們出納王命,代替丞相一部分權力,以此來架空丞相。從此,權力從丞相(外朝)移向內朝?;实鄣脑t令往往不再由丞相,而是經尚書等中朝官傳達百官。于是出現了中朝決策、外朝執行的狀況。更有甚者,遇天災人禍往往把罪責歸咎于丞相,因此武帝時丞相命運多舛。前后十二位丞相,有三人免職,二人獲罪自殺,四人下獄處死,僅三人善終相位。

中央權力集中于皇帝后,武帝著手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創建刺史制度。

武帝把全國一百多個郡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亦稱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一人,在六個方面(史稱“六條問事”)監察地方豪強、郡守。刺史位卑權重,專司監察。后又在京師地區設司隸校尉。刺史、司隸校尉由中央御史大夫監督,直接聽命于皇帝,有力地加強了專制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武帝時法制改革一改漢初寬舒的政策,任酷吏,嚴刑法??崂?,因其對宗室、外戚、豪強和游俠等進行“嚴酷”懲治而聞名。漢代為官酷烈而入史者共十六人,武帝一朝獨占十一人,其中尤以張湯、趙禹、杜周為著。張、趙兩人增訂漢律“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名目空前增加。武帝任用酷吏,固然有利于掃除社會痼疾,但濫用酷吏無疑會造成一種恐怖氣氛,對社會安定與繁榮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在政治、刑法改革的同時,武帝在軍制上創建常備軍:一是常駐京師及其附近地區的所謂“八校尉”禁衛軍,二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組成的侍從軍。

如果說上述措施是武帝的“文治”的話,他的“武功”業績則是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南平南越和西南夷,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匈奴問題一直是困擾漢初統治者的嚴重問題。幾代的和親并未帶來邊境的安寧。武帝上臺后,國力殷富,為抗擊匈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抗擊匈奴已提到議事日程。

元光二年(前133),武帝命聶壹出塞,引誘匈奴進攻馬邑,而以漢軍三十萬埋伏近旁,企圖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單于引騎十萬入塞,發覺是漢軍的誘兵之計,中途退歸。馬邑之謀雖未獲預期目標,但它揭開了大規??剐賾馉幍男蚰?。

武帝針對匈奴騎兵占優勢、出沒無常、忽聚忽散的特點,制訂了集中兵力,由近及遠,逐次擊破主力的戰略方針,充分發揮漢軍騎兵的機動作用,注意戰時的給養,并大膽提拔衛青、霍去病等一批驍勇善戰的年輕將領,從而保障了抗匈戰爭的勝利。從元光六年到元狩四年(前129—前119)大小戰斗數十次,而對整個戰局起決定作用的是河南戰役、河西戰役和漠北戰役。經過上述三次大的戰役,匈奴力量大削,除了對西域各國尚有一定控制外,不能向東發展。百余年來,北方農業區域受匈奴的威脅,基本解除。

武帝在出擊匈奴的同時,從戰略考慮,想聯絡受匈奴壓迫很深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以完成“斷匈右臂”的任務。這任務落在了張騫身上。前139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在往返途中被匈奴兩次俘獲,歷經十余年曲折艱辛,始終未忘自己肩負的使命。他雖然抵達了大月氏,但這時大月氏在媯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統領了大夏,安居樂業,無意報復匈奴。前126年張騫回到長安。他聯絡大月氏的任務雖未完成,但這是中原人第一次認識西域,他帶回了許多西域的風土人情信息和各種情況。在向武帝匯報時,他提到了從蜀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抵大夏的情況,勸武帝開發西南夷。當河西戰役勝利后,張騫于元狩四年(前119)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務是聯絡西域大國烏孫,共擊匈奴。不料當時烏孫正發生內亂,此舉又未有成效。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使漢王朝對西域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的副使活動范圍到達大宛、康居、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國。這為漢王朝加強與西域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打下了基礎。

在南方,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前138),閩越發兵圍攻東甌,東甌告急,求援于漢。武帝派嚴助發會稽郡兵浮海救東甌,援兵未達,閩越已退兵。東甌人要求內徙,漢朝把他們的一部分徙至江淮之間(今安徽廬江一帶),成為漢的編戶。

建元六年(前135),閩越又攻南越邊地,南越向漢廷求援,武帝派兵分由會稽、豫章兩路攻閩越。閩越王郢之弟余善殺郢,漢退兵。漢封原閩越王無諸之孫繇君丑為越繇王,以后又封余善為東越王,封越人貴族多人為侯。

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派安國少季使南越,南越王趙興因使者上書:“請求比內諸侯,三年進貢一次,除邊關之禁?!蔽涞鄹吲d地許之,希望通過此方式解決南越的歸順。但南越丞相呂嘉反對內屬,還殺了南越王趙興及漢使者,另立新王,公開對抗漢朝。第二年秋,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漢軍分四路伐南越。元鼎六年(前111)冬,漢軍至番禺,南越降,呂嘉和南越王趙建德逃入海后被俘。至此,經數世、歷九十余年的南越割據政權消亡。漢在南越設置儋耳(治今海南儋縣西北)、珠崖(治今海南瓊山東南)、南海(治今廣東南海)、蒼梧(治今廣西梧州)、郁林(治今廣西桂平縣北)、合浦(治今廣西合浦東北)、交趾(治今越南河內西北)、九真(治今越南清化)、日南(治今越南廣治北)等九郡。

漢平南越后,東越王余善反,發兵攻漢豫章郡,并殺漢三都尉。元封元年(前110)冬,武帝派楊仆等分兵四路,分別從海陸攻打東越。越繇王與越貴族殺余善,投降漢朝,武帝又把越人徙處江淮之間。此后,居住江淮間的越人與漢人融合,成為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

西南夷在秦末戰亂后,與中原王朝的政治聯系中斷。漢初,巴蜀地區與西南夷的經濟交往日益增多,巴蜀商人販賣繒帛、枸醬至西南夷,又從那里販回筰馬、髦牛乃至奴婢。當時漢番陽(今江西波陽)令唐蒙出使南越,得知從蜀地經夜郎(今貴州西、北部)有捷徑可通南越,于是,他建議通夜郎,發夜郎兵順牂柯江(今北盤江)而下,以擊敗南越。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夜郎君愿服漢,請改夜郎為郡縣。夜郎附近的一些小部落也請歸附漢朝。漢在這一帶設犍為郡,郡治所在僰道(今四川宜賓西南)。稍后,武帝又派司馬相如出使邛(今四川西昌一帶)、筰(今四川漢源一帶)、冉(今四川茂縣一帶),在那些地區設十幾個縣,歸蜀郡管轄。前112年,且蘭(今貴州貴定東北)君主殺漢犍為太守及漢使。次年,漢發兵攻下且蘭,設置牂柯郡(治今貴州凱里一帶)。此后,在漢的軍事壓力下,邛、筰、冉、白馬等部族相繼歸漢,漢即以邛都為越巂郡(治今四川西昌東南),筰都為沈黎郡(治今四川漢源東北),冉為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北),白馬為武都郡(治今甘肅成縣西)。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又發巴蜀兵深入西南,滇國降,武帝賜滇王王印,以其地為益州郡(治今云南晉寧東)。從此,今西南地區的大部分地區歸入西漢王朝版圖。

漢武帝在開拓西南、西北疆域之后,又向朝鮮衛氏用兵。元封二年(前109),朝鮮王衛右渠發兵襲殺曾使朝鮮的漢遼東郡東部都尉,漢即發兵從海陸兩路伐衛氏朝鮮。次年,朝鮮貴族殺衛右渠而降漢,漢以其地設置真番、臨屯、玄菟、樂浪四郡。這種擴張和征服雖加強了經濟文化的聯系,但當地人民對漢朝的統治壓迫進行了不斷的反抗。此外,漢武帝在東部還加強了與烏桓、鮮卑的聯系,在烏桓地區設置了護烏桓校尉。

漢武帝積極開拓疆域,使漢王朝的統治地區東到今東部沿海和朝鮮半島北部,北到內蒙古中西部,西到甘肅西部、四川中西部,南到海南及越南北部。

在經濟領域里,武帝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主要內容有統一貨幣,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法,頒布算緡、告緡令等。

秦始皇統一貨幣后,至漢初貨幣又允許私人鑄造,因此出現了貨幣質量低劣、幣面和實際重量不一的情況。文帝曾整頓幣制,但他又任意讓私人鑄幣。武帝上臺后進行過多次幣制改革,收效甚微。最后于元鼎四年(前113)規定五銖錢為全國統一貨幣。新幣質量高,盜鑄者無利可圖,因此長期穩定,成為至漢末的唯一流通貨幣。

鹽鐵在漢初也允許私人經營。武帝即位后把煮鹽、冶鐵的生產權收歸政府,由官家經營。政府在產鹽、鐵的地區設立鹽官和鐵官,統一鹽鐵的生產和鑄造,并壟斷買賣。鹽鐵官營后增強了中央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解決了當時因戰爭所需要的大量經費。

均輸、平準法是為調節商品流通更合理而制定的法規。均輸是把應由各郡國依例輸京而京師并不需要的物品,從出產處轉運他處出賣,通過輾轉交換,把京師所需的貨物運達長安。平準是接受均輸貨物,按長安市場價格漲落情況,貴則賣之,賤則買之,用以調劑供需、節制市場。總之,均輸、平準法的推行,調節了商品價格,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算緡、告緡令的頒布目的是打擊富商大賈。武帝規定(1)凡經營商業取利或放利貸錢取息的資本,二千錢征收一算(一百二十錢);(2)凡手工業作坊的資本,四千錢征收一算;(3)軺車、普通人年出一算,商人加倍;(4)船只,五丈以上出一算。各人的資產,由自己折合呈報。凡不呈報或呈報不實者,罰守邊一年,并沒收其資產,一半歸公,一半給告緡者(即告發人)。算緡、告緡令頒布以后,上林苑財物貯積充溢,府庫得到充實,商人受到沉重打擊。

在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社會,除了加強農業生產的指導外,治水有著重要意義。武帝深懂這一點,為發展農業治水抗災,大修水利工程。元光三年(前132),黃河在濮陽瓠子河處決口,河水奔騰,淹沒十六郡。武帝即發卒十萬前往搶險,但由于田蚡封地在隃縣,位于舊河道北岸;今河決而南流,故反對治理,擱置二十年。元封二年(前109)武帝東巡,始征調數萬民工從事修治。當時武帝親臨工地,令將軍以下的隨從官員背木材塞決口。這次黃河的治理大見成效,此后七八十年沒有發生水災。武帝時修建的其他水利工程有:漕渠,自長安引渭水東通黃河三百余里,使關東到長安的漕運時間縮短了一半,灌溉土地萬余頃;白渠,在鄭國渠南引涇水入渭二百里,灌溉土地四千五百余頃;六輔渠,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六條小渠,使兩旁高地得到灌溉;龍首渠,在洛水旁因河岸崩塌,故開鑿井渠,地面分列井口,井下水道相通,用以灌溉。這種方法對沙土地帶特別有效。

農業生產此時由于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得到進一步發展。大量鐵犁的使用,說明漢代牛耕已極為普及。武帝任用趙過為搜粟都尉,他創制的“代田法”和耦犁是當時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漢武帝時期西漢空前強大,經濟和文化也有較快的發展。但就在極盛之際,種種社會危機也日益顯露出來。

漢初把土地分配給復員士兵,使之成為自耕農或小土地所有者,又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對于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小農經濟曾起過有益的作用。但從政府減輕賦稅中獲得較多利益的還是豪強地主。人口稅、兵役和更賦很重,這對于無地少地的農民來說,是不堪承受的沉重負擔。據文帝時晁錯估計,五口之家的農戶,種田百畝,不計副業收入,每年約收粟百石,丁壯日食五升,通家合計,一年食用當占所收之大半,終年勞苦,難得溫飽;或遇水旱之災,只得賣田宅、鬻子女以償債。破產的農民多數被迫依附于大地主作佃客,一部分則成為流民。這種情況到武帝時更為嚴重。地主、官僚兼并土地越演越烈,而農民的負擔卻日益加重。武帝時的口賦從漢初的二十錢增加到二十三錢,年齡從七歲降至三歲,連兒童也不放過。政府還規定三十畝田按一百畝數字征收。長期殘酷的北征南戍,是人口消耗的過程,三十多年的征戰,使天下人口減少一半。到武帝中期,嚴重的社會危機已露端倪。元鼎二年(前115),山東連年歉收,方二三千里,竟至人相食,死者以千數;元封四年(前107)關東有流民二百萬,無戶籍者四十萬;天漢二年(前99),齊、楚、燕、趙及南陽等地農民不斷起義,少者數百人,多者成千上萬,他們殺地主、官吏,分財物,攻城邑,鬧得統治者不得安寧。這是漢初以來首次記載農民暴動、起義的情況。

武帝晚年煩心的事接連不斷。佞臣江充利用巫蠱事件,陷害戾太子劉據,使父子兵戎相見,太子最后自殺身亡。巫蠱之禍剛平息,武帝在深宮里又遇行刺,這也是他執政以來不可想象的事情。從社會矛盾來說,武帝晚年的情況與秦始皇晚年相差無幾。但是漢武帝終究沒有重蹈秦皇的覆轍。征和四年(前89)桑弘羊建議輪臺有荒地五千頃可募民屯邊。武帝不僅未同意桑的建議,還對自己過去政策作了自我批評,并采取了一些減輕人民負擔的做法,發表了《輪臺罪己詔》。詔書的基本精神是:“當今之務在于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即不濫伐民力,橫征暴斂;不擅增賦役,加重人民負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這些改革時弊的措施,確是當時正本清源之舉。

征和二年(前87)二月,一代雄主漢武帝溘然病逝于五柞宮,終年七十歲。


漢昭帝弗陵繼位時,年僅八歲,大權控制在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手里。昭帝在霍光輔政下,繼續貫徹武帝晚年與民休息的輪臺精神,多次下詔問民間疾苦,采取減輕田租、口賦、更賦,免除民眾出馬匹供官差的負擔等措施,在短短幾年內,流民稍還,田野益辟,政府頗有蓄積,西漢又呈現了相對的穩定。

始元六年(前81)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一方,以郡國賢良文學之士為一方,政府召開了一次對施政方針,特別是鹽鐵官營利弊等問題的辯論會。這就是著名的鹽鐵會議。賢良文學力主罷鹽鐵、酒榷、平準法等,以示節儉,并進而對內外政策提出許多主張。這些主張對于社會“休養生息”政策的繼續推行,對于安定社會局面起了促進作用。但是他們關于鹽鐵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未被政府采納。政府后罷郡國榷酤和關內鐵官,改歸民營,其余鹽鐵等政策仍遵武帝之舊制。

鹽鐵會議的第二年,發生了燕王旦謀反事件。

昭帝是幼子即位,引起了燕王旦的不滿。他自認是武帝在世諸子中最長,應立為帝,因此對昭帝繼位懷恨在心。他與上官桀、蓋公主等勾結,妄圖推翻昭帝,驅逐霍光,自立為帝。昭帝洞察燕王之叛心,霍光采取果斷的措施,挫敗了燕王旦的陰謀,使政權得到鞏固。

昭帝在位十四年,于元平元年(前73)去世,年二十二歲。

昭帝死后,因無后,群臣曾迎立昌邑王劉賀繼位,但他驕狂,不遵守法度,六月受皇帝璽綬,七月就被廢黜。于是霍光等大臣又立因巫蠱事件流散在民間的戾太子之孫劉詢為帝,是為漢宣帝。宣帝基本繼承昭帝時一系列“與民休息”的富民政策,使社會進一步穩定,出現了“昭宣中興”的局面。

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尚能懂得一些民間疾苦。他上臺后多次下詔減免田租或租賦,前后達六次之多。為減輕人民負擔,算賦、口賦也屢有減免:如地節三年(前67),下詔流民還歸原地,不征算賦;前52年下詔“減民算三十”,前55年又下詔“減天下口錢”。流民歸于田,發展了生產;田租、口賦的減免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宣帝時糧價一度降到西漢時的最低點:谷價內地每石五錢,邊地也不過八錢。為了省轉輸漕運,宣帝設常平倉,谷賤則糴,谷貴則糶,控制了物價,調劑了不同地區的需要,保護了農業。此外,還降低鹽價。這些都促進了手工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宣帝重視吏治,經??蓟载┫嘁韵碌母骷壒倮?。對地方官吏賞罰分明,對有政績的官吏,宣帝親頒璽書勉勵,因此良吏輩出,龔遂、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黃霸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循吏”。武帝以來刑法苛嚴,酷吏濫用刑獄,冤案遍地。相對而言,宣帝時刑法務清平,并設廷尉平,專司平議刑獄。

宣帝時匈奴族發生內亂,出現“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后呼韓邪單于決定歸漢,于甘露三年(前51)親至長安,對宣帝“贊謁稱臣”。從此,結束了漢匈之間長達一百余年的戰事,使大漠以南廣大地區與中原進一步統一。

在武帝經營西域的基礎上,宣帝時又進一步發展了與西域的關系。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后,匈奴在西域大部分地區被掃除。漢王朝廢除了匈奴設立的“僮仆校尉”后,令鄭吉以“護鄯善以西使者”身份管理西域事務。此后“西域都護”成為西漢王朝駐西域的最高長官,都護府設于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接著,先后在車師前部(今吐魯番)、伊吾(今哈密)、蒲類(今巴里坤)、赤谷城(今伊克塞湖東)等地區實行屯田,促進了西域農業生產的發展。

生活在今青海、西藏和甘肅西南部分地區的羌人,宣帝時發生叛亂。神爵三年(前61),趙充國將軍受命平羌。他采取打擊為首叛亂的先零羌,安撫隨從的罕、幵諸羌,分化瓦解,很快取得平羌勝利。在對羌作戰中,趙充國建議在湟中屯田,他的《屯田奏》得到了宣帝的批準。

宣帝在位二十五年,于黃龍元年(前49)去世,終年四十三歲。他是歷史上一位“中興之主”,但在他統治時期,西漢王朝已走下坡路,任何靈丹妙藥也不能再使它起死回生。宣帝晚年,膠東、渤海等地有農民暴動,發展到攻打官府,搶奪囚徒,劫掠列侯的程度。宣帝臨終前不得不承認:“百姓貧困,盜賊不止?!睘榇?,他下詔要整頓吏治和加強監察。


宣帝的遺訓,并沒有引起他以后幾代帝王的重視。如果說昭宣兩代還有所作為的話,那么宣帝以后的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西漢王朝氣數已盡,終于走到了盡頭。這正如班固在《漢書·佞幸傳·贊》中所說:“漢世衰于元、成,壞于哀、平?!倍邭q的漢元帝劉奭,在文藝方面,特別對音樂倒頗有修養。但在治理國政方面,他卻無能為力。即位不久就放棄了漢代統治者抑制豪強勢力發展的傳統政策,采取了對他們放縱的態度,致使貴戚、豪強、官僚地主依仗其政治、經濟特權,瘋狂兼并土地,而廣大農民進一步破產。他上臺之初,即發生關東十幾個郡國水災,流民入關的情況。元帝的無能,使權力控制在中書令、宦者弘恭、石顯手里。他們擅權專政,打擊、排擠太子太傅蕭望之等人,致使蕭望之飲鴆自殺。

元帝時在漢匈關系上值得一書的是,竟寧元年(前33)陳湯在誅殺郅至單于后,呼韓邪單于再次來長安覲見元帝。元帝把宮女王昭君遠嫁呼韓邪。昭君出塞,在漢匈兩族關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元帝在位十六年,前33年去世,死時年四十二歲。

繼位的漢成帝劉驁,是一個“湛于酒色”的荒淫君主。在他統治的二十六年時間里,西漢王朝的頹勢進一步發展。他不僅廣采良家婦女備后宮以滿足淫欲,還經常微服出宮,尋歡作樂,在閭郊巷市斗雞走狗。后來又迷戀趙飛燕姐妹,終日廝混,把朝政置于腦后。

成帝即位后,雖把宦者石顯罷官,清除了宦官的勢力,但是其母后王政君依仗裙帶關系把她八個兄弟和子侄一一委以大權。王鳳、王音、王商、王根和王莽都相繼為大司馬,地位顯赫,出現了外戚專權的局面。

在人民日益貧困的情況下,他們的反抗斗爭風起云涌,先是分散的、零星的起義此伏彼起,后來規模越來越大。元帝時已有人民的反抗斗爭,史書多次記載“盜賊并起”。成帝時記載人民的反抗斗爭更是史不絕書。河平三年(前26),東郡茌平男子侯毋辟兄弟五人聚眾起義,“攻燔官寺,縛縣長吏,盜取印綬,自稱將軍”。此外,還有梁子政在鄠縣起義。而影響尤為巨大的是倗宗在關中南山地區發動的起義,堅持了一年多的英勇斗爭,使京師附近“道路不通,城門至以警戒”,政府官軍“暴師露眾,曠日煩費”。成帝時,被政府判刑并罰作苦役的“罪犯”——刑徒,也多次發動起義,其中著名的有:鴻嘉三年(前18)廣漢刑徒鄭躬領導的起義,初時六十人,后發展到萬余人;永始三年(前14)尉氏男子樊並等十三人領導的起義,他們殺太守,釋放囚徒,自稱將軍,使統治者惶惶不可終日。

過度的淫欲,使成帝身體日益虛弱,前7年(綏和二年)三月,他在未央宮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四十六歲。繼位的漢哀帝劉欣,是定陶王劉康的兒子。


劉欣即位初似乎還想有一番作為,看到大地主、官僚瘋狂兼并土地和蓄養奴婢,曾接受師丹等建議,下詔限田和限止私蓄奴婢,廢除了漢初以來實行的二千石大官可任子弟一人為郎的任子令,還廢誹謗詆毀法,任用一批有識之士,企圖緩解社會矛盾。但西漢至此已千瘡百孔,一些不痛不癢的措施已無濟于事。特別哀帝自己骨子里是一個比漢成帝還荒淫的君主。他被一個美少年董賢迷住,與他搞同性戀。二十幾歲的董賢就位居大司馬,權侔人主。哀帝還一度想效堯舜的禪讓制,把皇位讓給他。哀帝剛下了限田令,規定貴戚、官僚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可又一下子就賜給董賢田二千頃。賜給董賢的各種珍寶奇物、錢財竟超過了西漢政府全部“都內錢”。

面對著勢力日增的外戚王氏,哀帝上臺不久就加以打擊,把王莽趕到封國南陽去,但換湯不換藥,他起用的是母丁氏和祖母傅氏兩家。傅家和傅太后的侄子鄭家封侯者凡六人,大司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十余人。丁氏一門侯者二人,大司馬一人,將軍、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亦十余人。一時西漢朝廷內外,為丁、傅兩氏所把持。而社會危機卻愈演愈烈。

面對著日薄西山的西漢王朝,元壽二年(前1),年僅二十五歲的漢哀帝死去,繼位的是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劉興的兒子劉衎,是為漢平帝,年僅九歲。哀帝一死,董賢自殺,王莽東山再起,削除了丁、傅勢力后,重新控制朝政,成為顯赫一時的實權人物。

王莽是元后王政君的侄子,在當時荒淫腐化的貴戚中間,他以“謙恭儉樸”、“勤學博覽”引得人們的贊譽。平帝時,王太后臨朝稱制,委王莽以重權,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控制朝政。元始元年(1年),他被封為“安漢公”,自比周公,第二年又冠以“宰衡”之銜,以伊尹和周公相比。元始五年,他用毒酒害死平帝后,自稱“假皇帝”,而臣民則稱他為“攝皇帝”?!凹佟薄ⅰ皵z”都有代理的意思,而被他所立的是只有兩歲的孺子嬰,不過是王莽手中的傀儡。

初始元年(8年),在一批人的“擁戴”聲中,王莽正式改國號曰“新”,在未央宮即天子位,將孺子嬰逐出宮去,以公元9年為始建國元年。至此,漢代劉氏的御座,從名到實都讓位給“新”朝的王莽。西漢王朝從漢王元年(前206)始,至初始元年(8)止,共二百一十四年。


即帝位的王莽,針對西漢末年以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著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由于他的改革有不少是借鑒或效法古制,故稱“托古改制”。

面對著日益嚴重的土地和奴婢問題,王莽一上臺就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規定“王田”和“私屬”都不得買賣。土地問題他參照古代的井田制,一家有八個男丁,可有田一井,即九百畝。一家不滿八人,而田超過九百畝者,將超額之田分給宗族和鄉鄰無田而應受田者。這并不是真的恢復井田制和廢除土地私有制,而只是禁止土地兼并的繼續進行并讓大地主分出一部分土地給農民,使他們回到土地上從事生產。奴婢不得買賣,也不是完全解放奴隸,只是暫時凍結起來防止貧苦農民繼續奴隸化。這兩項法令,由于官僚地主的竭力反對,后來不得不宣布廢除。

在經濟方面,他實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各置五均司市師,作為管理商業、征收賦稅、平抑物價并兼營賒貸的機構。六筦是由官府專管鹽、鐵、酒、鑄錢和五均賒貸等項事業,并負責征收名山大澤的生產稅。由于王莽任用大商賈作為推行五均六筦的官吏,他們不僅辦事不力,且內外勾結,從中作梗,一心牟取私利,結果又使改革遭到失敗。經濟方面另一項貨幣改革,前后進行三次,由于貨幣輕重不一,比價不合理,種類繁雜,造成極大的混亂,也以失敗而告終。此外,他還隨意變換官名、地名,使人們不知所措。

西漢末年積疾已深,王莽改革不僅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為了轉移視線,主動挑起對匈奴的戰爭,結果又勞民傷財,把人民進一步推向絕境,終于爆發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

居攝二年(7年),長安附近爆發趙明、霍鴻起義,茂陵以西二十三縣響應,眾達十余萬。天鳳元年(14),瑯邪海曲(今山東日照)呂母發動起義,聚眾數千。由于起義浪潮不斷高漲,終于形成席卷全國的農民大起義。

天鳳四年(17),長江中游荊州地區連年災荒,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被推為首領,發動數百人起義。南陽馬武、潁川王常、成丹率眾來歸。數月之間發展到七八千人。他們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據地,史稱綠林軍。地皇二年(21),王莽派荊州牧率兵二萬鎮壓,為綠林軍擊敗。其時綠林軍士氣高漲,部眾很快激增至五萬人。次年,因瘟疫流行,人死且半,王常、成丹引一支人馬西入南郡(治所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等率眾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起兵響應,號平林兵。

同時,在東方瑯邪人樊崇于天鳳五年(18)起義,率眾百余人入泰山,饑民多歸附,一年間眾至萬余人。瑯邪人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的起義隊伍,率眾萬人并入樊崇軍,合力攻擊青、徐二州。地皇二年(21),王莽遣大將景尚等加以鎮壓,為樊崇所敗。王莽繼而派將軍王匡、廉丹統兵十余萬前來圍剿,樊崇下令起義軍用赤色涂眉,稱為赤眉軍,起而迎戰,結果擊敗官軍,殺廉丹以下將校二十余人,赤眉人數增至十萬,勢力擴大到黃河南北。

與南方綠林軍、東方赤眉軍相呼應的北方,在冀、兗等州,有銅馬、大肜、尤來、五校、檀鄉、五樓、富平等起義,共有部曲數百萬。

上述各支起義軍,為暴政所逼迫,都是在忍無可忍情況下起義。他們開始只求溫飽,無意建立政權,組織紀律也差,一般在鄉村活動,采取不建立據地的游擊戰。但在全國掀起反莽風暴,促成燎原之勢,影響極大。


與農民軍在各地興起的同時,一些劉氏宗室和地主也紛紛起兵反莽。地皇三年(22),南陽大豪強劉、劉秀兄弟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今湖北棗陽東)起事。豪強李軼、鄧晨率眾來會。劉自稱柱天都部,部屬各有將軍等名號,用兵法部勒軍隊,攻城略地,傳檄宣布王莽罪狀,使王莽感到震恐。劉先后招來新市、平林、下江兵,以自己的漢軍為主,共分六部,擊敗南陽守將,又敗王莽大將嚴尤、陳茂軍,進兵圍宛,一時聲勢大振。至23年(更始元年),劉兄弟的漢兵已有十余萬人。諸將議立劉姓人做皇帝。南陽豪強和下江兵主將王常要立劉。新市、平林諸將則擁立懦弱無能的劉玄。結果劉玄被議立為帝,因他曾為平林軍之更始將軍,故稱為更始帝,建元更始元年。

更始政權的建立,使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全國反莽斗爭形勢迅速高漲。更始帝遣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北)、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今河南郾城),又遣劉等攻下宛,作為都城。

昆陽被起義軍占領,對王莽威脅很大,因為這里是南陽盆地的橋頭堡,更始軍占領昆陽,等于打開了西北通向洛陽,東向長驅黃淮平原的門戶。所以王莽恐慌萬狀,他又聽說更始帝立,就決心向昆陽孤注一擲。本來,在此以前王莽已派王匡和哀章率三十萬州郡兵去抵擋東方起義軍,又派嚴尤、陳茂等率十萬州郡兵向南方起義軍進攻。但由于嚴尤、陳茂在起義軍威力震懾下逡巡于潁州不敢前進,王莽就另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精兵四十二萬進擊宛,并圍攻昆陽。當時留在昆陽城內只有八九千義軍,由王鳳和王常指揮,而圍攻昆陽的敵軍有數十萬之多,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形勢十分危急。

王鳳等將領見王莽軍兵多,有些動搖,想棄城而走。劉秀勸說王鳳、王常堅守城池,自請突圍收集各縣起義軍回救昆陽。不久,劉秀親率援軍三千騎直沖官軍中堅,勇猛直前,一時間城內外夾擊,殺王尋,王邑率數千人逃往洛陽,嚴尤、陳茂渡水落荒而逃。義軍繳獲的官軍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數,連月搬運不完。

昆陽大捷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軍與義軍雙方力量對比約五十比一。這次戰役不僅消滅了王莽數十萬主力,而且支援了其他戰場,使東方起義軍打敗了前來進攻的三十萬軍隊。從此,各地起義軍都轉向王莽軍進攻,新莽政權四面受敵,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是,也是在戰爭勝利的同時,新市、平林諸將以及部分南陽豪強妒忌劉氏兄弟盛名,嗾使更始帝殺了劉。劉秀在此危急時刻,韜光養晦,由昆陽趕回宛都謝罪,取得更始帝的信任,并派他去經營河北。

更始帝派王匡攻下洛陽后,于第二年(24)先遷都于此。接著又派申屠建攻武關,入長安,長安市民殺王莽,更始帝再遷都長安。進入長安的綠林軍,在更始帝的帶動下,在豪強地主的影響下,很快腐化起來。他們擁兵割據,大肆擄掠,互相殘殺,加劇了社會的混亂和不安。

當更始帝進據洛陽時,赤眉軍正在潁川、濮陽一帶活動。接著西進長安。軍至華陰時,立十五歲的西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年號曰“建世”,公開亮出旗號,決心與更始政權爭奪天下。面對日益腐敗的更始政權,赤眉軍順利地進入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死。而在長安的赤眉軍,由于關中豪強地主隱匿糧食,組織武裝,堅壁頑抗,在糧食斷絕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出長安,進入安定、北地一帶活動。又因隗囂等地主武裝的襲擊和大雪阻礙,被迫折回長安,引眾東歸,因而與劉秀發生了激烈的對抗。

劉秀在劉被殺后,受劉玄派遣去安撫河北地區,得到了信都、上谷、漁陽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團的支持,消滅了盤踞在邯鄲稱帝的王郎,并鎮壓和收編了以銅馬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建武元年(25)六月,劉秀稱帝于鄗(今河北栢鄉北),改元建武。后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广宁县| 阿拉善右旗| 丰都县| 绥滨县| 娄底市| 乌鲁木齐市| 武定县| 久治县| 平陆县| 安达市| 富锦市| 保康县| 桃源县| 宽甸| 出国| 孝昌县| 贵南县| 全南县| 拉孜县| 淅川县| 临武县| 天全县| 兖州市| 台前县| 大名县| 改则县| 奉化市| 左云县| 会泽县| 铜陵市| 古田县| 沧源| 沙坪坝区| 郑州市| 宝应县| 临洮县| 南城县| 华坪县| 镇宁|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