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北宋史 南宋史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3730字
- 2019-11-15 14:04:51
傳記第六 宋真宗 劉后
宋真宗趙恒(968—1022) 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改名元休、元侃、恒。淳化五年(994)九月進封壽王、開封尹,至道元年(997)立為皇太子,朝廷排班位于宰相之上。
至道三年三月,太宗駕崩,在宰相呂端謀劃下,挫敗了一次宮廷謀變,才正式即位。真宗即位時,不足三十周歲,年富力強,許多官僚期望他能有所作為,他也經常夸口說,如果契丹攻宋,他要親自帶兵抵御。太宗伐遼失敗后,制定了一套守內虛外的政策,對遼由進攻變為防守,實際上已向遼方示弱,而遼則由防守改為進攻,經常派兵侵擾宋境,宋的河北地區不得安寧。
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遼圣宗及其母蕭太后率軍大舉侵宋,攻城掠地,北方告急文書,一夕數至傳到京城。宋廷幾經爭議,在宰相寇準堅持下,最后決定由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州(河南濮陽)。真宗至澶州后,宋軍士氣大振,各地援軍至河北者數十萬,兵力在數量上已超過遼軍,又值遼統軍撻覽為宋軍射死,銳氣頓消,愿意與宋和談,以解決雙方長期爭執不決的問題。真宗本來對戰爭解決遼兵入侵問題沒有決心,故對遼方放出的和談空氣很感興趣,于是派使臣曹利用等到遼營談判。遼方聲稱,這次進兵的目的,在于索回周世宗時從遼方奪取的“關南地”(瓦橋以南之地),遭宋方拒絕。宋方說明,以前宋向遼要燕云十六州,此時遼又向宋索取關南十縣之地,這些都是宋以前發生的事,都不必再提,宋愿在物質利益方面滿足遼方的一些需要。幾經討價還價,雙方最后訂立盟約,因澶州的郡望稱澶淵,史稱“澶淵之盟”。其主要條款如下:
(一)宋遼維持舊疆,約為兄弟之國,真宗年長為兄,遼主年幼為弟,而又以蕭太后為叔母;(二)宋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疋,稱為“歲幣”,運到邊界交給遼方;(三)雙方沿邊州縣各守邊界,兩邊人戶不得互相侵犯,有逃亡越界的,雙方互相遣送,不許故意滯留,沿邊城市只能依舊完葺,不許增修城堡、加固城墻、開挖河道等。另外,在遼軍撤退時,宋軍不得在沿途邀擊。
這次盟約,宋方基本上滿足遼方的索求,對遼軍已經擄去的宋方人口、財物等,一概未提。在談判過程中,真宗是不惜代價,初許百萬,由于寇準堅持,才以三十萬成交。曹利用對三十萬之數交涉成功,頗為得意,從遼營回到澶州時,真宗急于問所許數目,可又正在吃飯,無法召見,先使內侍問曹利用,曹推說:“這是機密大事,應當向皇帝當面上奏。”后經催問,曹只是以三個指頭作比劃,不肯直說數目。真宗聽說曹利用的比劃動作,以為是許了三百萬,先是失聲而言“太多”,既而又說:“姑且了事,也可以。”當時,澶州真宗行宮簡陋,曹利用聽到真宗所說的話,先聽到太多,有些驚慌不安,又聽到三百萬也可以的話,頓時喜不自勝。見真宗時,故意做作,再三稱罪,直等真宗一再安慰,才最后說出三十萬之數。真宗一聽,大喜過望,以為曹利用能干,賞賜特厚,步步加封。
“澶淵之盟”,在政治方面,雙方是平等的,有利于雙方民族之間的團結,具有積極意義。盟后,宋還改動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地名(如改威虜軍曰廣信軍,破虜曰信安等),向遼方表示友好。遼在燕京地區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視政策,爭取當地漢人的支持。這樣使宋遼兩國的緊張關系趨于緩和,戰爭得以停止。從經濟方面看,宋方受到一定損失,但兩國邊境安定,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若干年之后,河北一帶“牛羊滿野”。另外,雙方在沿邊設立互市貿易的“榷場”,互通有無,宋方通過自身發達的經濟,每年可以賺上百萬的收入。總之,澶淵之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有些甚至超過真宗本人的意料之外。
對于西夏,宋太宗以來屢戰而不能勝。澶淵之盟后,景德三年(1006)其首領李德明向宋廷上表稱臣,表示歸附,愿與宋和解。真宗授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賞賜甚厚,給官俸與內地封王一樣。自此以后,德明每歲向宋朝貢不絕,宋夏關系也進入一個和平發展時期。
在西北二邊安定之后,真宗對宰相寇準的秉性剛直不感興趣,不久即受王欽若的挑撥,罷去寇準,以王旦為相。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在王欽若、丁謂等人慫恿下,利用佛、道,胡說什么上帝降天書三篇,請真宗到泰山封禪(皇帝祭天儀式),浪費不可勝計。接著又西祀汾陰(山西萬榮縣境)后土,祀老子于亳州鹿邑(河南鹿邑)等,并在全國各地建立道觀。在這一活動的同時,真宗大力提倡儒、佛、道“三教一旨”,“有助世教”,他拋棄了宋初以來的黃老思想,又為理學的產生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
盡管真宗在東封西祀等方面有不少浪費,可是由于他比較注意發展經濟,推廣耐旱、早熟的占城稻,派人到西方引進“子多而粒大”的西天箓豆,對北宋的農業有諸多貢獻。因此,真宗一代,北宋人口增長很快,由太宗至道二年(996)的三百五十七萬戶,發展到天禧五年(1021)的八百六十七萬戶。耕地由至道二年的三百一十二萬余頃,發展到天禧五年的五百二十四萬余頃,此為官方統計的北宋最高墾田數字。生產發展快,賦稅收入增加更快。天禧末年稅額達一億五千零八十五萬(貫、匹、石、兩等),為至道末的近七倍,當年開支一億二千六百七十七萬(單位同前),尚余二千四百零八萬(單位同前)。可以說真宗在位時是北宋經濟繁榮的時期,財政有余,國庫充足。
真宗晚年得病,頭腦時而清醒,時而糊涂,自己說過的話,又經常忘掉,使大臣莫知所從,因而劉后逐漸干預朝政。天禧三年(1009)真宗再次以寇準為相,并想以太子相托,可寇準行事不密被貶,真宗竟然根本未預知。他已經感到劉后專權,常對宰相發怒,對劉后時有怨言。宰相李沆要求制約劉后時,他又說沒有此事,結果引起劉后對李沆的不滿,朝政落入劉后之手。乾興元年(1022)真宗去世,年五十五,在位二十六年。王曾建言,將真宗生前所搞的天書、符瑞之物,一起葬于永定陵,以免惑于后世。
章獻明肅皇后(967—1033) 劉娥,益州華陽(四川成都)人。出身寒微,原嫁銀匠龔美為妻,善播鼗(小鼓,即撥浪鼓),夫婦一同入京。淳化二年(991),龔美因鍛銀得以認識當時任開封府尹的皇太子趙恒,即投其所好,將其妻劉氏獻于趙恒。趙恒即位后,封劉氏為美人。
劉娥憑借她的美貌和才智,深得真宗信任,很快晉封為德妃。大中祥符三年(1010),劉妃將其司寢李某與真宗所生之子奪歸己有,李氏不敢言,外人知道此事的也很少。大中祥符五年,真宗不顧許多大臣的反對,在丁謂等人支持下將劉德妃立為皇后,因其無宗親,乃改龔美姓劉,以為劉后之兄。劉后生性警悟,通曉書史,朝廷大事,能記其本末。真宗退朝后,審閱全國各地的密封奏章,多至深夜,劉后皆得知曉。宮中有事,真宗需要詢問,她能引經據典,加以回答。由此可知,劉后在宮內是勤于學習,參與處理國事的。
天禧四年(1020),真宗久病,政事多取決于劉后。對此,宋廷許多大臣深為擔憂,不愿看到后妃干政的局面再次重演,想盡辦法要限制她。宰相寇準等秘密商議,奏請真宗,以皇太子監國。劉后察覺,罷寇準而相丁謂。既而宦官周懷政策劃廢劉后殺丁謂,事不密被誅,寇準受到牽連而被貶官,朝政大權落入劉后手中。
真宗死時,遺詔尊劉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宰相丁謂對于這樣安排持有異議,使仁宗初御崇德殿,劉太后則別御承明殿,垂簾以見輔臣。太后不同意,派人向丁謂說明,皇帝聽政,太后應當同在一殿,朝夕在側。宋廷大臣同意皇帝與太后五日一次到承明殿議政,帝位于左,太后位于右,垂簾裁決政事。此議已定,丁謂又出主意,太后忽然降出手書,要在宮禁之內批閱奏章,遇大事即召對輔佐大臣。顯然,丁謂與太后發生矛盾,不愿太后過多干預政事,而他本人則好從中專權。不久,丁謂與太監雷允恭互相勾結的事情敗露,罷去相位而充軍發配,太后為安定政局,由朝廷下詔,臣僚與丁謂往來者“一切不問”,不使事情擴大。隨之,劉太后與皇帝共同聽政,以她生日為長寧節,出入儀制如同皇帝一樣,并令全國回避其父的名諱,使群臣上尊號,接受契丹使臣的朝賀等,借以顯示自己的權力。有時,她還問一問朝臣們,唐武后如何之類的問題,使朝臣們大為吃驚。有意獻媚者,請她立劉氏祖先七廟,并獻什么《武后臨朝圖》,慫恿她效法武則天;而大部分朝臣則竭力攻擊武則天,認為是唐朝的罪人,借題發揮,以阻止她進一步專權而步武后稱帝的后塵。不論怎樣,劉太后最后也穿上了袞龍袍,但畢竟沒有敢于像武則天那樣改朝稱帝,朝臣不過虛驚一場而已。
劉太后稱制十一年有余,“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執政期間,不妄興大役,內外賞賜有節,自己常服練絹,不事奢華。對年幼皇帝選擇良師,嚴加教育,深受時人稱贊。
在執政時期,雖有丁謂、王欽若、夏竦等一些佞臣用事,但她能選拔出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等耿直大臣,先后輔政,保持國家的太平局面。
明道元年(1032)二月,仁宗生母李宸妃卒,太后聽取宰相呂夷簡的建議,按皇后一品禮殯于洪福寺,用水銀保存尸體,以防后人離間她與仁宗的母子關系。次年,劉太后卒,謚曰“莊獻明肅”。言者多以李宸妃死于非命,草草薄葬。及至仁宗開棺檢驗,表示滿意,誡諭朝臣不準再言此事,平息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政治風波。
評:真宗乃守成之主,武功雖不足言,而文治則頗有成效,終使北宋一代進入經濟繁榮期,并為文化的昌盛奠定基礎,理應有其適當的歷史地位。
莊獻明肅劉氏,出身寒微而聰明才智過人。為皇后能輔佐真宗,裁決大事于宮中,佐幼主而垂簾聽政,號令嚴明。宋人對劉后頗多美譽,足見其政通人和,有功于世,不可掩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