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圣心難測
- 大周梁王傳
- 二號漂流瓶
- 2515字
- 2019-11-12 11:40:00
出乎馮翰遠的意料,韓王問完之后,眾臣沉默了好一會,場面一時極為尷尬。
過了一會,皇帝才笑道:“承禮啊,你看看,你不鳴則已,一鳴就把滿朝文武都給難住了,你說說你,讓你的這些叔叔伯伯們怎么下的來臺啊。”
趙承禮道:“是兒臣魯莽了。”
楊老太師也笑了笑,說道:“韓王殿下的問題,老夫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請陛下恕罪。”
馮翰遠心道,這個問題有什么難解釋的,大周立國以來一直休養生息,鼓勵開荒,雖說北境一直不穩,但是總體上還是安穩的,人口和土地都只會增不會減。如今少了,只可能是因為被人藏起來了,而能藏匿土地和人口的,必然都是些地方上的豪門大戶,藏匿了多少土地和人口,他們就可以少交多少賦稅,這個道理,朝中眾臣不可能不知道,楊老太師乃是三朝元老,他更不可能不知道,只是都不愿意說而已。
皇帝說道:“好了,無論是增加賦稅還是改革鹽務,都是大事,既是大事就不能這么倉促的決定,朕還得好好想想。眼下朝廷雖然年年入不敷出,但好在國庫還有些家底,尚可支撐。當務之急是北境,這宣府一戰之后,韃靼北退,朝廷下一步棋該如何走法,朕想聽聽你們的意見。翰遠啊,你最了解情況,你說說吧。”
馮翰遠上前說道:“臣遵旨。陛下,列位臣工,宣府一戰過后,北境三方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本實力最強的韃靼遭受重創,退回牙帳,又發生了內訌,老可汗被殺,新可汗剛剛繼位,地位還不穩固。我大周雖然打了勝仗,但經過兩場大戰,也已是強弩之末,騎兵折損大半,已無力再主動出擊。而北俞坐收漁翁之利,已經開始蠢蠢欲動,據臣昨日接到的宣府飛報,北俞與韃靼已經在邊境發生了沖突,雙方大戰一觸即發,而此時我方的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
“臣建議,可以先派使臣與北俞示好,表示大周愿意借北俞之手消滅韃靼,而暗中幫助韃靼,以防止其被北俞消滅,只要兩方陷入長時間的互斗,我們就有充足的時間經營北境,既能保北境安穩,又能減少部分開支,于我大周大為有利。”
馮翰遠說完,眾臣頓時炸開了鍋。漢王首先第一個站出來問道:“本王請問世子,為何一定要讓雙方互斗,我們先于北俞掃平韃靼,收其土地,專心對付北俞不好嗎?”
馮翰遠道:“漢王殿下,韃靼雖敗,但是一戰之力還是有的,此時想掃平韃靼,怕是有心無力。退一步說,就算掃平了韃靼,以我大周現在的狀況,恐怕也守不住得來的土地,最終還是會拱手想讓給北俞。”
王兆杰問道:“世子說暗助韃靼,如何助法?”
馮翰遠道:“韃靼此時急需糧草軍械和布匹,我們可以暗中支持。”
齊王問道:“那這豈不是空耗糧草?”
馮翰遠道:“當然不能白給他們,讓他們用牛羊和戰馬來換。”
這時候宋永年叫道:“好主意,這樣牛羊可以在大周境內販賣換得銀兩,而戰馬正好可以省去從西域采買戰馬的開支,真可謂一舉兩得啊。”
漢王說道:“算的雖好,但是世子如何確定,此時的韃靼能頂得住北俞呢?”
馮翰遠道:“牙帳南谷一戰,臣能感覺到韃靼人戰力猶在,尤其現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北俞或許一開始能占些優勢,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北俞的補給必然會出問題,只要我們拿捏好兩邊的分寸,就能同時虛弱兩方的力量,這樣北境就更加安穩了。”
禮部尚書陳淵問道:“敢問世子,這分寸如何拿捏,您有把握嗎?”
馮翰遠道:“五六成的把握總是有的。”
陳淵道:“世子也太過兒戲,五成把握就敢拿北境的安危做賭注嗎?”
這時候,一直沉默不言的穎國公說話了:“陳大人,這就是你的不是。行軍打仗,哪里會有十成把握的事,若是一味小心謹慎,那也就沒有宣府的勝仗了。”
陳淵道:“穎國公說的是,臣只是覺得,事關北境安穩,還是應該穩妥行事。”
穎國公又說道:“陳大人若是不放心,這出使北俞,老夫愿親自前往。”
此話一出,皇帝先坐不住了,說道:“穎國公,你這么大年紀了,怎么還和孩子們爭功呢。”
穎國公道:“回陛下,翰遠一番話說的激昂慷慨,聽得老夫是熱血沸騰啊,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想去闖這個虎穴了。而且按照翰遠的計劃,咱們派去的人越重要,他們就越會相信。老夫好歹是個公爵,北俞人定不敢輕視,而且老夫在朝中也是個閑差,就算折損了,于朝廷也沒什么損失,何樂不為啊。”
皇帝笑道:“你這個老家伙,這是在暗示這么多年不讓你去領兵,你心存不滿啊。”
穎國公笑道:“老臣豈敢啊。”
皇帝又問馮翰遠道:“世子覺得呢?”
“其實北俞這邊,朝廷是應該派一位爵位高者前往,”馮翰遠說道,“這樣會顯得我大周更有誠意,穎國公,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之前也一直沉默的馮鼎璋見兒子的態度違逆圣意,不免著急起來,說道:“陛下,北俞那邊,臣也可往。”
皇帝搖了搖頭道:“你們兩個老家伙,今天是一起擠兌朕啊,行了,這誰去北俞其實并不打緊,無非就是彰顯個誠意而已,就后面再議吧。可是這韃靼這邊,誰去合適啊?”
馮翰遠道:“回陛下,暗中聯絡韃靼人,這件事非臣莫屬,請陛下萬不要指派別人。”
聽他這話,朝臣都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他,仿佛他說錯了什么不得了的話一般,馮鼎璋更是吃驚的說不出話來,要知道就在昨天他還在府里說絕不會以身犯險。
漢王問道:“世子要親自前往韃靼?世子應該知道其中兇險啊?”
馮翰遠道:“就是因為知道這其中兇險,我才不放心別人前往。”
齊王道:“別人或許還好,但是世子剛剛與他們廝殺完,你這個時候過去,豈不是更會激起他們的憤怒?”
馮翰遠道:“殿下放心,我既然敢去,就有把握韃靼人不會把我怎么樣,換做是別人可就不好說了。”
皇帝見他如此有把握,于是說道:“既然如此,那這事朕就交給你了。”
眾臣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皇帝早就不知在何時,默認了馮翰遠的計劃,只不過是借幾位大臣的疑問,讓馮翰遠把計劃說得更清楚了而已。既然圣意如此,眾人也不想再反對。
這時候楊老太師開口道:“啟稟陛下,此事若想按我們的算計發展,就必須擇定一人全權打理此事,協調大同與宣府,還有朝廷之間的配合。老臣懇請陛下,恢復設立宣大經略之職。”
皇帝問道:“宣大經略,老太師有合適的人選嗎?”
楊老太師道:“老臣認為,涼國公和穎國公都可以勝任,請陛下定奪。”
皇帝思考了一會,說道:“老太師的意思,朕明白了,朕回去再好好想想。朕乏了,今天就到這兒吧。”說完,旁邊的太監就過來攙扶著皇帝往養心閣去了。
隨著常公公尖銳又悠長的“起駕”二字,眾臣跪拜高呼:“恭送陛下!”
一場朝會就這么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