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分道揚鑣
- 大周梁王傳
- 二號漂流瓶
- 3868字
- 2019-11-08 20:10:00
趙承啟見馮翰遠猶豫不決,說道:“將軍,我們已經到了哈蘭海,一路上韃靼人并沒有發覺,足見將軍的判斷是對的,韃靼人現在內部一定非?;靵y,如果能趁機攻下韃靼牙帳,一舉將其蕩平,不是比攻下克什更有意義嗎?”
馮翰遠皺著眉頭道:“殿下,韃靼內部雖然混亂,但之前敗退的韃靼大軍必然在牙帳周圍,就算對方毫無準備,以我軍兩萬輕裝騎兵進攻必然會陷入互相殺傷的消耗之局,我們輜重糧草還遠在宣府,如何能取勝?”
趙承啟道:“之前在宣府城下,韃靼大軍士氣高昂,軍容嚴整,將軍尚能將其靼五萬大軍一舉擊潰韃,此時的韃靼已經元氣大傷,我們大軍距離他們的老巢只有五十余里,劍鋒離他們的喉嚨已經近在咫尺,將軍為何就不愿意刺下去呢?”
馮翰遠此時已有些火氣,說道:“殿下此言差矣。這一劍刺下去,并要不了他們的命。宣府城下,他們被我軍三面夾擊,尚可丟下輜重逃回牙帳,現在他們無路可逃,只會做困獸之斗。我們現在手里就這么多本錢,能端掉克什已經是上天垂憐,想要一舉蕩平,就憑我們手里這點人,根本不可能?!?
趙承啟極是不甘心,說道:“將軍為何經歷一場大戰后,就變得如此膽小謹慎,之前那個膽大包天的馮翰遠去哪了?”
馮翰遠怒道:“我膽子是大,但是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韃靼此時雖然虛弱,但是我們自己也好不到哪去,一舉蕩平的時機根本就不成熟,我們的實力也根本沒有優勢,即便現在占了先機,但貿然進攻必敗無疑,殿下莫要再做此想了!”
趙承啟道:“你分我一萬兵力,我去試試看?!?
馮翰遠更是憤怒,吼道:“如此大事,豈容殿下輕試!且不說一旦受挫便會損兵折將,萬一殿下有什么閃失,我怎么向陛下交代。”
趙承啟聽他把自己當小孩一樣看待,也是火氣大盛,吼道:“我不用你們交代,我是來沙場歷練的,不是讓你們當小孩子一般照料的,我也練過武藝,讀過兵書,仗怎么打我心里有數!”
馮翰遠見他越來越不理智,心知不能這么爭吵下去,緩了口氣,平和的說道:“殿下雖然武藝不弱,但缺乏實戰經驗。當時洋河岸邊殿下遇險,若不是上天眷顧,殿下只怕已不能站在這里,我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心有余悸。這次殿下想要孤軍深入敵軍巢穴,內無情報,外無援軍,人馬疲憊,地形不熟,我怎么敢讓殿下犯險!”
本來馮翰遠是想語重心長的勸服趙承啟,卻沒想到這位衛王殿下年輕氣盛,自尊心極強,本就在氣頭上,聽他又說起自己洋河岸邊遇險的事,羞愧與憤怒交織在一起,登時火冒三丈,吼道:
“上次的事不過是個意外,你不用總是掛在嘴邊說個不停!我今天定要證明給你看,你馮翰遠用兵如神,我趙承啟也不是吃素的!今天這一萬人我是要定了!”
馮翰遠見他惱羞成怒,心下大急,說道:“殿下,咱們在此爭吵只會耽誤時間,貽誤戰機。我并非一直揪著殿下的短處不放,只是殿下的想法實在是太過冒險,而且沒有勝算。我攔著殿下,確實是一心為殿下好,殿下一定要理解啊。”
趙承啟道:“為我好為我好,一個個都說是為了我好!父皇把我派到這大漠里來,母妃也說是為了我好!”
馮翰遠驚訝道:“殿下何出此言?陛下讓殿下來北境歷練,那是大有栽培之意,莫非殿下心中對此憤憤不平?”
趙承啟不屑的說道:“說是歷練,其實不就是懲罰我嗎?五弟的死,父皇在心里還是怪我的,所以才把我扔到這里來,形同發配一般。”
聽罷此言,馮翰遠周身直冒涼氣,厲聲說道:“殿下萬不可作此想。我原以為殿下順從圣意是理解圣上的苦心,萬沒想到殿下心中竟是如此怨憤,殿下為何不早與我說???”
趙承啟說道:“跟你說有什么用,你還能去勸父皇收回成命?我早就想好了,父皇不就是以為我不行,才把我發配到北境嗎?那我就立個大功給他看看,這樣父皇就不會再為五弟之事怪罪我了。”
馮翰遠道:“依我看,圣上并沒有因為五皇子之事怪罪殿下。之所以讓殿下來此,確是有意栽培,殿下萬不可辜負圣上一片苦心啊。”
趙承啟道:“有心栽培?齊王要是有心栽培他那個小舅子,又怎么會只安排他做個百夫,父皇要真是有意栽培,又怎么會只安排我做個參將!”
馮翰遠正色說道:“殿下!殿下年紀尚小,做參將尚可,若是圣意太過偏寵,恐怕難以服眾,定會招來天下人的非議。況且,自殿下來到宣府,我師徒二人可有把殿下當做一般參將對待?”
趙承啟的怒氣稍微小了些,將馮翰遠拉到周圍沒人的地方,緩緩的道:“你和鄭將軍對我好,我心里自然知道。其實承啟也不是那不知好歹之人,殿下擔心我的安危,我也銘感于心。只是我這一擊若能成功,那就是不世之功勛,在眾位哥哥面前也能抬得起頭?!?
馮翰遠聽罷此言,心中五味雜陳。原本馮翰遠以為,衛王年紀尚小,對皇子之間的爭斗尚不敏感,想不到竟也有這般想法。衛王有建功立業的想法是沒錯的,但是此時進攻韃靼牙帳,確實是急功近利,毫無勝算,想到此處,馮翰遠又勸道:“宣府一戰,斬敵兩萬,捷報到京,天下人定當對殿下刮目相看,殿下此時又何必急功近利呢。”
趙承啟無奈道:“宣府大捷,確實是一大功,但那是你馮將軍的功勞,不是我的。只怕天下人只會記得將軍于洋河岸邊救我脫險而已。”
馮翰遠道:“宣府一戰,殿下功不可沒,待班師之后,我定上書陛下,讓天下人都知道殿下的功勞?!?
趙承啟道:“將軍不必費心,太過刻意反而不好。眼下這不就有一件現成的功勞擺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馮翰遠道:“并非我不讓殿下立功,只是進攻韃靼牙帳,風險實在太大,殿下立功心切,只怕適得其反啊。”
趙承啟道:“將軍放心,承啟只是想去立功,不是去送命。能一舉蕩平固然好,但是若敵軍勢大,我還能硬拼不成。我大周立國以來,只有太祖朝時曾經深入韃靼腹地數百里,但也沒有追到韃靼的牙帳。如今這是天賜良機,只要將軍肯分我一萬人馬,哪怕只是讓我在牙帳周圍耀武揚威一番,那也是千無古人之事,朝野上下定會對我刮目相看,將軍這個時候不讓我去,這豈不是在攔我的路嗎?”
趙承啟話中的意思,馮翰遠聽得明明白白。他以前從未想過眼前這位稚氣未脫的衛王殿下,竟能有如此遠謀,心下后悔道:“早知他如此心思,當初說什么也不能讓他跟來?!?
但是事已至此,大軍已是如箭在弦,此時深入韃靼的腹地,多耽誤一刻就多一分風險,可聽衛王剛才話里的意思,是鐵了心要去牙帳一試,一時間竟不知該怎么勸阻才好。
趙承啟見他已經開始猶豫,決定再加一把火,說道:“本王話已至此,馮將軍若是還認本王這個殿下,就讓本王帶一萬人馬去牙帳騷擾一番,若是不肯,本王這就回宣府向鄭將軍辭行回京,從此不再踏足北境半步?!?
馮翰遠驚訝道:“殿下何出此言,我怎會不認殿下。再說大軍已到此處,殿下豈可回去?我和師父怎么和陛下交代?”
趙承啟冷冷道:“此事不勞將軍費心,我自會和父皇說明,是我自己不遵軍令,擅自進攻牙帳,為北境軍中所不容,不會連累二位將軍的。”
馮翰遠聽他話中帶刺,無奈道:“殿下此舉,既陷我師徒二人于不義,又毀了自己的前程,何苦呢?”
趙承啟翻身上馬,說道:“本王言盡于此,如何抉擇,全憑將軍一念之間?!?
馮翰遠心道:哈蘭海邊上太過顯眼,絕不能再在這里逗留,分兵牙帳更是萬萬不能。如果這個時候衛王硬是要回去,也不好強行攔阻,但是傅永接應的隊伍被自己遠遠甩在后面,從哈蘭海一路回宣府,難保不會遇上韃靼人,必須分出人馬護送他回去。
至于他會不會在陛下面前搬弄是非,那就是后話了,自己總有機會和陛下解釋清楚的,當務之急是確保這位衛王殿下的安全。想到此處,馮翰遠說道:“殿下,馮翰遠絕非想擋殿下的路,只是我身負陛下的囑托,萬萬不敢置殿下于險境,還望殿下理解。此地不宜久留,若殿下想要立功,我可以讓殿下做先鋒,端掉克什,殿下以為如何?”
趙承啟失望的說道:“先鋒有什么用,到時候天下人還是只記得將軍的功勞,于我又有何益處?”
馮翰遠說道:“沒想到殿下對于功勞看得如此重,如此城府,只怕陛下知道了也會大吃一驚的。”
趙承啟道:“身為皇子,怎能毫無城府。彼時我沒有半點根基,自然不能展露鋒芒。我年紀太小,論政績,論人脈,哪里是幾位哥哥的對手。如今被貶到這里做參將,若再沒有拿得出手的功勞,我拿什么去和幾位哥哥爭啊?!?
馮翰遠聽他把話都說到如此份上,這層窗戶紙算是捅破了,趕忙說道:“殿下要爭奪儲位,我絕對鼎力支持。而且我認為陛下把您安排到北境絕非發配,殿下應該知道,自太宗皇帝開始,我大周歷代皇帝都曾在北境任職,這是陛下有意栽培于您啊!”
趙承啟道:“可是我大周哪位皇帝曾在北境做過參將?”
馮翰遠道:“我剛才說了,那是陛下認為殿下年紀尚小,職位太高難以服眾?!?
趙承啟道:“大周傳至父皇已有四世,太宗、高宗和父皇哪一個沒做過宣大經略,就算我年紀小,也不應只給我一個參將。此事多說無益,若將軍不肯分兵與我,本王就此告辭?!?
馮翰遠道:“殿下此時拂袖而去,于您又有何好處?”
趙承啟道:“將軍乃是本王最信任之人,連你都不肯相幫,本王自問再無出頭之日,莫不如回京向父皇請罪,從此不再做非分之想。”
馮翰遠急道:“非我不肯相幫,只是殿下,這根基是要一點一點打下,切不可貪功冒進啊?!?
趙承啟道:“將軍好意,本王心領了。不過本王已經心灰意冷,不想再受此風沙之苦了,就此告辭?!闭f罷,調轉馬頭就向來時的方向緩緩而去。
馮翰遠看了一眼四周,二人說話之處沒有其他人靠近,應該沒人聽到二人的談話,軍心應該不會受到影響。為了一路護送衛王,馮翰遠叫來了劉勛,此人在宣府大戰時,馮翰遠對他印象不錯。叫來劉勛,馮翰遠告訴他衛王舊傷復發,難以繼續前進,命他帶五千人馬護送衛王回宣府。
劉勛本不愿意,畢竟已經奔襲了這么遠,此時回去心有不甘。馮翰遠再三強調這是十分重要的任務,違者軍法從事,又許諾他回到宣府后另有封賞,劉勛這才不情不愿的回去。
趙承啟和劉勛走后,馮翰遠心知已經耽誤了一些時間,下令手下大軍加速向克什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