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中國五千年趣聞傳說(圖文典藏版)
- 劉翠清
- 910字
- 2019-10-30 15:54:36
漢武帝為什么要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被漢武帝下令施以“宮刑”。歷代皇帝在收拾文人的時候大都不會手軟,但對一個整天埋頭于簡牘中,忙于閱讀、整理歷史文獻的文人施行宮刑者,漢武帝劉徹卻是獨一個。漢武帝為何會這樣對待司馬遷呢?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是一個典型的關西硬漢,具有剛強正直的氣概。他犯的錯,不過是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為被迫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使漢武帝惱羞成怒。其他官員趁機彈劾司馬遷,說他執意為叛徒李陵開脫,又有誣陷皇親李廣利之嫌,按照漢朝律令,罪當至死。但漢武帝不想讓司馬遷這么痛快地死去,尤其是看到他被判死刑的瞬間竟然面無懼色,遂決定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為了能讓司馬遷順利接受“宮刑”,漢武帝還特別提醒負責此案的酷吏杜周說:“此人性烈,不要讓他在受刑前死掉。”他還特意讓杜周把可以免除“宮刑”的贖金,提高到五十萬兩這樣一個天文數字,并派人密切關注那些準備掏錢為司馬遷贖罪的人的動向,看誰敢與皇命抗衡。有錢的人不肯相救,肯救的人卻沒有錢,在這種嚴酷的政治高壓下,司馬遷只能聽天由命、任人宰割了。

司馬遷
不能否認,漢武帝在“處置”司馬遷的時候,心情確實很糟糕。李廣利的兵敗,李陵的投敵,大漢朝的顏面掃地,匈奴軍得勝后的歡呼,都讓漢武帝感到窩火。最重要的是,由于歷年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大漢朝表面上看起來風光依舊、興盛非凡,但實際上內囊已空。而那一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相繼爆發的來勢迅猛的農民起義,更讓漢武帝心情郁悶、心理扭曲。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臉上無光的漢武帝需要的是同情、支持和順從,不需要別人指責他的謀略方針,更不愿意看到別人懷疑他的雄才大略。這個時候,不懂軍事的文人司馬遷跳出來不加掩飾地針砭時弊,其下場可想而知。
趣味鏈接 司馬遷擔任太史令
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之后,漢武帝還是覺得不夠解恨。他把受刑后的司馬遷安排到太史令的位置上,可謂用心險惡。因為太史令一職自創立以來,皆由太監擔任。漢武帝這種刻意的安排,既有知人善任的自我標榜,也有不言而喻的羞辱意圖。司馬遷坐在太史令的位置上,承受著天大的羞辱,無形的折磨,個中滋味估計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