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中國五千年趣聞傳說(圖文典藏版)
- 劉翠清
- 1608字
- 2019-10-30 15:54:35
《天書》為何落到了張良手中
《天書》即《太公兵法》,原作者是在渭水河畔獨釣的姜子牙,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奇書之一。張良之所以被后世稱為“謀圣”,與韓信、蕭何并列為“漢初三杰”,正是因為熟讀了《天書》,而他為大漢所做的貢獻,如燒棧道瞞項羽、約法三章、修棧道度陳倉、立太子平韓信,到最后從漢宮的信任危機中及時抽身等,皆拜《天書》所賜。這么厲害的一部秘籍,為什么就落到了張良手中呢?
有一天,張良路過郊外的一座小橋,突然迎面走來一位須發花白、衣衫襤褸的老頭擋住了他的去路。他讓一下,老頭進一下,搞得張良甚是惱火。但是,張良自恃是個讀書人,尊老愛幼的道理還是懂得的。于是,他就問:“老人家,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幫忙?”只見老頭二話沒說,抬腳就把自己的鞋取下來扔到了橋下,并對張良說:“孺子,下去把鞋給我拾上來!”張良受此挑釁,很想揍他,但見他是位老人,便忍了下來,跑到橋下把老頭的鞋撿了上來。老頭卻不罷休,命令張良替他穿上,張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給老頭穿鞋。穿好后,老頭大笑而去。
本來心情就不好的張良,經老頭這么一折騰更是悵然。正在這時,那個老頭又回來了,并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五天以后天將亮時再來這見我。”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五天后的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憤憤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天后再來!”
還未等張良分辯,老人就不見了蹤影。張良無奈,不過心想:“老頭肯定有來頭,我下次再早點來便是了。”結果,老頭故技重演,讓張良再次晚他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這次,老頭終于現身相見,并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者可為帝者師,十年后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后再來見我。”說罷,消失在了黎明前的薄靄中。
這個故事看似有些玄虛,好像是后人杜撰的。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做了記載:“良嘗從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此,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遞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由此可見,張良確實得到過一本奇書。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沒有人知道,張良除了研讀奇書外還干了什么,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這十年里,張良對《太公兵法》的掌握已爐火純青,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實戰演練的機會。
果然,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就在張良遇到老者之后的第十年,天下開始大亂,起先是陳勝、吳廣起義,接著年過四十的張良召集起百十號年輕人,順勢而起。

張良得《天書》
當時,前楚國貴族景駒自立為楚王,張良想前去投奔。不料,半路上殺出個劉邦。此時的劉邦,手下兵馬數千,張良料定此人必成大器,便和劉邦“共舉大業”,直至西漢誕生。張良在其間宏圖大展,最終成為一代奇才。劉邦在感激之余,曾盛贊張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也因此稱張良為“帝王之師”,這又印證了老者所說之言。
趣味鏈接 張良不出軍帳,出謀略功比天高
劉邦打下江山以后,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酒過幾巡后,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取得勝利?項羽為什么會失敗?”有人認為是因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略要地,賞罰分明,立功的人加官晉爵,所以人人都奮力作戰。而項羽有能人卻不用,還常常懷疑別人背叛自己,所以人心背離,導致失敗。
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得有道理,但他說自己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分析局勢,想出高明的方法和計策,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計謀多,善用腦,善用兵。后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于策劃用兵,指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