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明契”
- 我們現代人
- 王鼎鈞
- 472字
- 2019-10-17 15:20:13
沉默造成的誤解,比語言造成的誤解更多。
證婚的牧師照例要問新郎:“你愿意娶她做妻子嗎?”又問新娘:“你接受他做你的丈夫嗎?”答案自然都是“愿意”。有人認為這樣的問答實在多余,因為“答案可想而知”。凡是“答案可想而知”的問題,都不必問。
答案“可想而知”,就省略了一問一答,雙方心照不宣,憑共同的默契辦事,是一種很美的經驗。這經驗,在道德標準一致、思想單純的古代社會里,往往可以得到。現代社會去“古”已遠,觀念復雜,甲心目中的“理所當然”,在乙的心目中可能是“豈有此理”。舉例言之:弟弟把五千塊錢交給哥哥應急,在哥哥認為這筆錢不必歸還,在弟弟卻認為自然會還,兩個人都沒有把心里的話明白說出來,都認為雙方早有默契,事實卻大謬不然!經年累月以后,弟弟如果討債,勢必傷了哥哥的心,如果棄權不問,勢必傷了自己的心,兩種結果都會損害雙方的關系。
所以現代人彼此相處,一旦涉及權利義務,都喜歡處處說個明白,即使是人所共知的天經地義,人所共守的金科玉律,雙方也要明知故問,欲休還說。默契可能有,但是要變成“明契”才算數。如此赤裸,殊少余味,但總比事后互相指責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