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擔保的效力

一、擔保效力的概念與內容

擔保的效力是指擔保合同成立并生效后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拘束力,即當事人須承擔的相關權利義務。由于擔保的方式不同,在效力內容上肯定會存在差異,后面的章節會進行詳細的分析,下面對擔保權人及擔保人的權利義務做一概括介紹。

(一)擔保權人的權利及義務

1.擔保權人的權利

擔保合同生效后擔保權人對擔保物有一定程度的管領、支配的權利,首先是表現在對擔保物價值的保全,非因擔保權人的原因擔保物出現價值貶損進而危害擔保權的,擔保權人有權要求擔保人恢復原價值或補充擔保,也可提前變賣、拍賣擔保物將價款提存或提前清償債務,在《擔保法》與《物權法》里面都有明確規定,此項權利稱為擔保物權的物上請求權;其次是對擔保物的占有權,抵押擔保不用轉移占有,主要指質押與留置;再次是擔保物孳息的收取權,收取孳息的目的在于控制孳息而不是“歸為己有”,抵押擔保的特點決定抵押權人原則上不享有孳息收取權,但根據《擔保法》第47條及《物權法》第197條的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致使抵押財產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抵押權人開始享有收取抵押物孳息的權利;最后是對擔保物經折價、變賣、拍賣等清算程序所得價款的優先受償權。

2.擔保權人的義務

擔保權人的義務首先是對擔保物的妥善保管,并在占有擔保物期間不得擅自使用、出租或處分擔保物,因擔保權人的過錯致使擔保物毀損、滅失的,擔保權人應承擔賠償責任,抵押權人不占有擔保物故無此義務要求;其次是在債務人清償了債務或擔保人提前清償了所擔保的債務時,擔保權人應及時返回其占有的擔保物;最后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義務,如《物權法》第187條規定的抵押權人協助抵押人辦理抵押物登記的義務,還有如擔保權人不得怠于行使擔保權,由此造成的損害須負責賠償。

(二)擔保人的權利義務

1.擔保人的權利

首先在抵押擔保中,由于不轉移抵押物,抵押人對抵押物仍享有所有權的三大權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包括收取孳息,關于抵押物的處分權,主要指轉讓,根據《物權法》第191條的規定,抵押人須經抵押權人的同意并將抵押的事實告知受讓人時,可以轉讓抵押物;其次是當因擔保權人的原因致使擔保物毀損、滅失時,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最后是在債務人清償了債務或擔保人提前清償了所擔保的債務時擔保人享有的擔保物返還請求權,這兩項權利與擔保權人的義務相對應。

2.擔保人的義務

擔保人的義務主要包括:首先是全面履行的義務,擔保人應按照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的擔保范圍和期限內履行擔保義務;其次是正確履行的義務,擔保人應以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實現為出發點,采用正確的方式履行擔保人義務,在履行過程中如果出現有害于擔保權實現的情況時,如擔保物本身具有毀損、貶值的可能危險,以及擔保物具有其他瑕疵等,應當及時告知債權人;再次是不得干擾、阻礙擔保權人行使擔保權的義務,對擔保權人行使擔保權應積極配合,不得消極懈怠甚至人為設置障礙;最后是誠實信用的義務,如在抵押擔保中,抵押物因抵押人自己的過失價值貶損或滅失的,應及時通知抵押權人,并積極提供相應的財產來補充擔保。

二、主債權債務合同變更對擔保效力的影響

擔保合同作為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雖經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合法成立,但由于主合同因各種原因無效,則擔保合同也因此不產生效力,這個問題我們在本章第二節從擔保設立的角度進行了論述,也就是在擔保沒有設立成功的情況下,相關當事人的責任承擔問題。如主債權債務合同成立并生效,擔保合同也沒有因自身原因無效的情況下,擔保合同應該是有效的,但如果出現主合同當事人或合同內容發生變更的情況,其對擔保合同的效力會產生哪些影響,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主債權債務合同當事人變更對擔保效力的影響

1.主債權讓與

根據《擔保法》第22條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8條等相關規定精神,在保證期間,主債權依法轉移發生變更的,保證人繼續承擔保證責任,當事人有特別約定的除外,此規定也適用于物的擔保。因為主債權轉移時,擔保權作為從權利當然隨之轉移,這種轉移通常不會對擔保人造成不利影響,因為不管擔保人對誰承擔擔保義務,對其本身影響不大,不會因主債權的變更而導致其本身擔保義務的增減。兩個例外是指在擔保當事人約定僅對特定債權人承擔擔保責任或者明確約定禁止債權轉讓的情況下,如果主債權轉讓則擔保人可不用承擔擔保責任。

2.主債務轉移

《擔保法》《擔保法司法解釋》及《物權法》都將主債務轉移的情況對擔保責任的承擔作了明確的規定,規定精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擔保設定以后債權人必須經擔保人的書面同意才能允許債務人轉移全部或部分債務,因為擔保人為債務人提供擔保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債務人的履行能力有所信任的,或是基于一定的關系等原因才答應提供擔保的,如債務人私自將債務進行轉移,新債務人(受讓人)的履行債務能力是值得懷疑的,足以影響到擔保人是否實際承擔擔保責任以及承擔擔保責任范圍的大小,同時,不管受讓人履行債務能力如何,擔保人是否愿意為其承擔擔保責任也是個問題,所以,法律規定要求債務轉移必須經債務人同意,且為了防止發生紛爭,保留證據并為了提醒擔保人慎重考慮,法律規定必須經擔保人書面同意才可以轉移債務;其次,我們可以看出,經擔保人書面同意可轉移債務的情況一定是當擔保人是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時才能發生的,因為如果擔保財產是因債務人本人提供的,在債務人轉移債務時,并沒有因此而加重其責任,也沒有須經自己書面同意之說,其完全可以轉移債務;最后,根據相關規定精神,未經擔保人書面同意轉移債務的,不必然導致擔保人全部責任的免除,而是“相應”責任的免除,“相應”責任應當根據債務轉移的份額來確定,如果發生了全部債務轉移的情況,新的債務人完全取代了原來的債務人,則擔保人可免除全部的擔保責任,而如果僅僅是轉移了部分債務,沒有經擔保人書面同意,則擔保人可對該部分債務免除擔保責任,對債務人沒有轉移的其余部分債務仍應承擔擔保責任。

(二)主債權債務合同內容變更對擔保效力的影響

1.債權數額變更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0條第1款規定:“保證期間,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數量、價款、幣種、利率等內容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同意的,如果減輕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仍應當對變更后的合同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加重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對加重的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此規定也同樣適用于物的擔保,對此規定精神我們通過舉例進行理解,如甲欠乙100萬元,丙提供擔保,甲、乙私下協議將債務變更為120萬元,丙不知情,則丙對超過的20萬元部分不承擔擔保責任;如甲、乙私下協議將債務變更為80萬元,丙同樣不知情,則丙的擔保責任為80萬元。此案例告訴我們的信息是主合同當事人不經擔保人書面同意協議加重擔保人負擔的,擔保人對加重部分不承擔責任,同樣雖未經擔保人書面同意卻是減輕擔保人負擔的,擔保人僅就變更后的合同債務承擔責任。

2.履行期限變更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0條第2款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期間為原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間。”我們同樣舉例說明,如甲欠乙100萬元,丙提供擔保,約定2015年6月1日前甲須償還債務,保證期間為6個月,后兩人又補充協議甲可在10月1日前償還,丙對此不知情,則丙的保證期間仍應從2015年6月1日起算至2015年12月1日結束。

3.新貸償還舊貸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9條規定:“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除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新貸與舊貸系同一保證人的,不適用前款的規定。”我們依然對此規定精神舉例說明。如甲向銀行貸款100萬元,丙為保證人,甲到期無力償還,甲與銀行雙方私下協議由銀行再貸款給甲300萬元,其中90萬元用于償還第一筆借款,實際到賬210萬元,因丙不知情且對第二筆貸款沒有再提供保證,則丙的保證責任僅為第一筆借款100萬元;如第一筆貸款沒有人保證,第二筆貸款才由丙提供保證,丙對新貸償還舊貸毫不知情,則丙僅對第二筆的實到賬款210萬元承擔保證責任;再如丙為兩筆借款的保證人,則丙的保證責任為第一筆借款100萬元加上第二筆借款210萬元共計310萬元。

三、擔保競存的效力

(一)物保與人保的競存

物的擔保是指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為債權人的債權實現而設定的擔保,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可將該特定財產折價、變賣、拍賣并從所得價款中優先受償。而人的擔保則是指以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的信用或經濟能力來擔保債務的履行的擔保方式,由于其并不是將擔保鎖定在其特定財產上,只是憑借其信用或還債能力來滿足債權的實現,客觀上增加和擴大了可供履行債務的財產范圍,實質上將保證人置于了類似債務人的地位,故稱人的擔保。實踐中債權人為強化其債權,經常會在同一債權上要求債務人既提供人保又提供物保,我們下面討論關于在人保與物保并存時對擔保的效力有何影響以及擔保人之間責任如何承擔的問題。

根據《物權法》第176條的規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后,有權向債務人追償。”當人保與物保并存時,首先應按照當事人的事先約定來實現債權,兩者并無優劣之分;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況下,首先是當債務人自己提供的物保與人保并存時,應當先執行債務人提供的物的擔保,因為如先執行人保的話會使保證人覺得有不公平之嫌,同時在一般保證中保證人還享有先訴抗辯權,即使保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了債務,其最終還可以向債務人求償,與其讓保證人事后向債務人討要,不如干脆由債務人自己先來承擔。我們再看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擔保與保證并存的情形,這種情形相對簡單明了,因為兩者都是債務人之外的第三人,在擔保人的地位上是平等的,都不是本位上的債務承擔者,為保障債權的充分實現,故而《物權法》規定債權人有選擇權。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8條第2款與第3款對以上求償規則作了補充規定:“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物的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或者擔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滅失而沒有代位物的,保證人仍應當按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屆滿后怠于行使擔保物權,致使擔保物的價值減少或者毀損、滅失的,視為債權人放棄部分或者全部物的擔保。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減輕或者免除保證責任。”如不是由于債務人自身的原因導致債務人提供的物的擔保喪失的,保證人承擔全部擔保責任;如因債權人怠于行使物保致使擔保物價值減少或喪失的,視為債權人對物的擔保的放棄,自然不能因為其放棄行為而額外增加保證人的負擔,保證人應當在其放棄物的擔保范圍內責任得以減輕或免除。

(二)物保與物保競存

物保與物保并存于同一債權包括兩種情形:債務人自己提供物保與第三人提供物保并存和債務人之外兩個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并存。根據《物權法》第194條第2款規定:“債務人以自己的財產設定抵押,抵押權人放棄該抵押權、抵押權順位或者變更抵押權的,其他擔保人在抵押權人喪失優先受償權益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但其他擔保人承諾仍然提供擔保的除外。”《物權法》第218條規定:“質權人可以放棄質權。債務人以自己的財產出質,質權人放棄該質權的,其他擔保人在質權人喪失優先受償權益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但其他擔保人承諾仍然提供擔保的除外。”在債務人與當事人提供的物保競存情況下,首先應執行債務人提供的物保,在不足清償債務時再執行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因債務人才是債務的最終承擔者,如先執行第三人的物保則徒增第三人事后求償的麻煩。同時,如果債權人放棄執行債務人提供的擔保物權、放棄擔保物權的順位或者變更擔保物權的,第三人有權在債權人放棄優先受償權益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就是說債權人在執行債務人提供的擔保物權之前是不可以主張執行第三人提供的擔保物權的,否則視為債權人放棄相關權利,第三人可免除全部或部分擔保責任。當兩個以上擔保物權都是第三人提供的,在面對債權人時是平等的,被執行順位上不存在先后之分,且所有擔保物權人對債權人負連帶責任,此謂連帶物保,關于其內部份額的分配,如每一個提供的擔保物價值都不低于所擔保的債務平均數額,推定為各物保人均等,如某一物保人提供的擔保物價值低于債務平均數額的,該物保人應承擔的擔保份額以其提供的擔保物實際價值計算,剩余數額不用且另行提供補充擔保,而是由其他物保人承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仁县| 平乡县| 广南县| 武义县| 内江市| 高阳县| 密云县| 石家庄市| 古蔺县| 永修县| 墨玉县| 通州区| 高邑县| 河源市| 汾西县| 宕昌县| 凌海市| 城市| 错那县| 云南省| 隆安县| 华容县| 瑞金市| 关岭| 中宁县| 嵩明县| 二连浩特市| 馆陶县| 增城市| 镇坪县| 类乌齐县| 长汀县| 贵德县| 于都县| 马关县| 平泉县| 河池市| 辽宁省| 伊金霍洛旗| 万宁市|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