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隋史(修訂版)
- 魏婷
- 1968字
- 2019-11-29 20:20:51
均田、施租、惠民、修養
}blc}流火稍西傾,夕影遍曾城。
}blc}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
}blr}——(隋)薛道衡《夏晚》
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都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支撐。在我國古代,工業相對落后,農業一直是第一生產力。經過多年戰爭的摧殘,大量百姓過著逃亡生活,田地無人耕種。為了增加國庫收入,讓百姓的溫飽得到保障,從而保證國家穩定發展,隋文帝決定重施均田制。
均田制出自北魏時期,政府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百姓耕作,土地為國家所有,待到耕作一定年限后納入農戶名下。而地主階級的私有土地并不在均田制范圍之內。
北魏初年,北方長期陷于戰火之中,百姓流離,餓殍遍地,戶口遷徙,荒蕪的田地無人耕種,國家賦稅收入受到嚴重影響。出于多方面考慮,北魏政府把統治下荒蕪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制。他的目的不只是解決財政問題和農民溫飽問題,建立這套限額授受的土地制度還可以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減少被統治者的反抗意識。將勞動力與土地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保證政府賦役來源的同時,政府也提高了對農民的控制力。通過依照官品授永業田(隋以后)等方式,維護了貴族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
隋朝初期,國情與北魏的狀況如出一轍。隋文帝開始施行均田制,規定官員的永業田與其品級相適應,上至諸王,下至都督,多至百頃,少則四十畝。與此同時,其余官員依照品級高低授給職分田(職田),面積自一頃至五頃之間。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免收婦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調,也取消了他們的授田。諸王、都督等都分到了不同份額的永業田,從四十頃到一百頃不等。其丁男、中男永業露田,全部依照后齊的制度。京官又給職分田,一品者給田五頃,每品以五十畝為差,至九品為一頃。外官亦各有職分田。又給公癬田,以供公用。
隋朝規定十八歲為“丁”,二十一歲為“成丁”。成丁后可授予田產,同時需要納稅、服役,到六十歲則將田產歸還國有。隋朝授予露田、桑田制度和北齊如出一轍,但狹鄉每丁僅二十畝。而貴族官吏有受田之優待,永業田可多至百頃,少至五頃。因此,隋朝的均田制度與北魏相比有所變動。
隋朝宮廷服飾
均田制對國家和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農民有了解決溫飽奔小康的希望,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國庫充盈,從而積極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觸動封建地主利益,不僅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而且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從根本上鞏固了統治。
最后,均田制的推行極大地吸引了北方百姓內遷,各族改變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向封建農民良性轉化,對北方民族大融合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一制度的選擇、推行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均田制確實優點眾多,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它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均田制雖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來授受的土地只是無主土地和荒地,數量有限。導致均田農民受田,一開始就普遍達不到應受額。口分田雖然規定年老、身死之后充公,但實際上能充公的很少。隨著人口的增多,再加上貴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據為己有,國家可支配的土地逐漸減少。均田令雖然限制土地買賣、占田過限,但均田農民土地不足,經濟能力薄弱,賦役負擔沉重,稍遇天災人禍,就被迫出賣土地,破產逃亡。地主自然而然地就兼并了他們的土地。
隋朝男子服飾
正因為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實施以后不久就被逐漸破壞。經過北魏末年的戰亂,無主土地和荒地增多。繼起的東西魏、北齊、北周、隋,施行之后又破壞。隋末農民起義后,人口大減,土地荒蕪,新建立起來的唐王朝重新推行均田令,成效顯著。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漸被破壞。隨著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國有土地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轉化為私有土地。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土地還授實際上已不能實行。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實行兩稅法后,均田制最終瓦解。
歷代對均田制的評價都是相當正面的,但實際實施中始終是容納了土地私有,并未主觀上強行征用當時地主等私有土地,而是將官田分而民用,故有史家評稱均田制乃地主經濟中的一種折中。
均田制的實行需要先決條件,朝廷需要有大量可支配的土地。北朝時承接了五胡十六國戰爭頻繁產生的大量荒地,令朝廷能利用這些荒地對農民進行授田。但隨著經濟之壯大,荒地越來越少,朝廷能用來授田的土地也逐漸減少。加上朝政的日趨腐朽黑暗,均田制在武周末年形同虛設。
開皇五銖錢
知識鏈接 大隋五銖錢
自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下令將南北朝的貨幣統一改換為五銖錢。五銖錢在隋朝分為兩種,隋文帝時期鑄行“開皇五銖”,又稱“置樣五銖”。隋煬帝年間鑄行“五銖白錢”。為了增強流通性、保證錢幣質量,政府明文規定每千錢重四斤二兩。命各關置百錢為樣,合乎標準才入關,否則回爐重新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