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明史:修訂版
- 陳湘華
- 2071字
- 2019-11-29 19:58:31
戰事不嫌多
}blc}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blc}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blr}——唐·王翰《涼州詞》
元順帝逃往漠北之后,死于應昌,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即位,逃往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史稱“北元”。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北元滅亡,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兀良哈三部向明朝朝貢,威脅最小。
永樂青花抱月瓶
朱元璋對蒙古貴族勢力始終采取軟硬兼施、積極防御的政策。朱棣繼承了朱元璋對待蒙古貴族的政策。一方面,他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朱棣封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在韃靼部首領本雅失里稱汗時,成祖也多次遣使通好。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貴族無理侵擾邊境,就堅決給予打擊。
三部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本雅失里因而驕傲自滿,對明朝抱不友好的態度。永樂六年,北元太師阿魯臺立本雅失里為可汗。永樂七年成祖派遣使臣郭驥去韃靼想與之講和,結果被本雅失里與阿魯臺殘忍殺害。朱棣大怒,忍無可忍,遂決心征討韃靼。
永樂七年七月,成祖朱棣命令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率精騎十萬出征韃靼。臨行前,朱棣擔心丘福會因兵力強盛而輕敵,一再告誡說:“毋失機,毋輕犯敵,毋為所治,一舉未捷俟再舉。”而后還派人特地又說了一遍,“軍中有言敵易取者,慎勿信之。”
八月,丘福率軍出塞,前鋒抵達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岸,殲滅了靼韃的游兵,乘勝過河,俘虜了一個官員,也沒用酷刑逼供,官員就坦白說韃靼軍隊就在前方三十里處,可以輕易取勝。丘福不顧諸將勸阻,也似乎忘了朱棣對他的叮囑,對俘虜的話信以為真,并讓其做向導。結果,孤軍深入,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領軍五將皆歿,十萬大軍沒有了將領指揮,亦全軍覆滅。戰敗消息傳至朝廷,朱棣惱怒不已。為了消除邊患,他決計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永樂八年五月,朱棣率大軍到達臚朐河,改河名為飲馬河。過河之后抓住了幾個韃靼士兵,經審訊得知本雅失里部隊就在附近,成祖審慎分析之后認為情報為真,于是就地駐扎,親率精銳騎兵帶二十天口糧追擊。
韃靼一方聽聞明朝皇帝率五十萬大軍前來,頓時沒了底氣。本雅失里與太師阿魯臺還吵了起來,不是吵該逃跑還是迎敵,而是在往哪里逃跑的問題上爭執不下。阿魯臺想往東邊兀良哈處逃跑,因為他剛和西邊瓦剌打完仗,瓦剌肯定不會幫他,東邊兀良哈處比較安全。本雅失里認為兀良哈聽命于明朝,更不容易對付。二人僵持不下,最后決定分兵突圍。
本雅失里沒逃多久就遇見朱棣所率騎兵,經過一番追逐,由于朱棣與騎兵輕裝上陣,而本雅失里不舍得家當,跑得不快,兩軍越來越近,朱棣終于在斡難河附近追擊到了本雅失里,一頓猛打之下,本雅失里只剩下七個騎兵和他逃了出去,全部家當也都丟了。成祖戰后看著斡難河不禁感慨萬千,因為此地正是當初成吉思汗興起的地方。
本雅失里雖然逃到了瓦剌,但是瓦剌首領馬哈木并沒有收留他,只是收留了他的腦袋而已,報了舊戰之仇。而阿魯臺到了兀良哈也不受待見,他只好在草原和荒漠中游走逃避。明軍擊敗本雅失里后,立即轉過來追擊阿魯臺,但漠北畢竟廣闊,明軍找不到目標,只好班師。不料阿魯臺和本雅失里一樣運氣差,正好撞見返回途中的明軍,阿魯臺嚇得墜馬逃遁,手下幾乎全軍覆沒,次年奉表稱臣,被封為和寧王。
韃靼部衰落后,瓦剌部沒有吸取教訓,自恃有功,竟也日漸驕縱起來。永樂十一年七月,阿魯臺被封賞后,瓦剌部覺得沒有面子,便斷絕了朝貢,還扣下了明朝使者。永樂十二年(公元1413年)二月,馬哈木部隊聚集在飲馬河,準備南下入侵。朱棣聞訊,三月再度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
六月七日,明軍與瓦剌部在忽蘭忽失溫展開決戰,瓦剌看明軍以步兵在前,便首先用騎兵展開沖鋒,明軍見勢立即變換陣形,露出了手拿火銃的神機營士兵。這時瓦剌想撤退都來不及了,還沒沖到陣前,瓦剌騎兵就已經勢竭,明軍再度變換陣形,神機營向兩翼撤退,殿后的騎兵沖出,兩翼配合行三路包抄之策,打得瓦剌軍隊抱頭鼠竄,馬哈木眼看不行,趕緊逃跑。瓦剌部就此衰落,兩年后馬哈木也病死了。從此以后,終永樂一朝,瓦剌不再為患,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
而后阿魯臺附而又叛,成祖又在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御駕親征。最終在永樂二十二年七月,病死于班師回京途中的榆木川。
可以說明成祖五次親征使蒙古勢力進一步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但同時也使明朝精疲力竭,后三次征討使人有勞民傷財之怨。所以下一任皇帝吸取了教訓,不再窮兵黷武,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內政上。
知識點思考 明成祖五次北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明軍深入漠北,后勤補給比較困難,勞師遠征,只宜速決,持久作戰不利。朱棣深知此種作戰特點,所以每次親征均作了比較充分的兵力和物資準備。如事先征集重兵,在兵力對比上形成絕對優勢;在糧餉上,制造武鋼車,提前做好進退的全局準備。而且他知人善任,創立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軍營制和專門使用火器的“特種部隊”神機營;治軍嚴,賞罰明,頒布軍中賞罰令,設置傳令紀功官和督陣官,“六師入關有踐田禾取民畜產者,以軍法論”;精通韜略,善于利用敵人內部矛盾,使其互相牽制,以各個擊破。這些都是明軍制勝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