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
- 仲英濤
- 1832字
- 2019-11-29 20:24:40
克里普斯“二戰”訪印的真實原因
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關鍵時刻,英國下議院領袖、掌璽大臣克里普斯攜帶解決印度問題的《宣言草案》,飛往新德里進行訪問。由于《宣言草案》沒有得到印度的同意,所以4月中旬克里普斯離開了印度返回英國。克里普斯的印度之行耐人尋味,引起學者和政界的關注和興趣。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期,克里普斯訪印的原因是什么?為何會失敗呢?對這些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對于克里普斯訪印的原因有很多種猜測。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
“丘吉爾決定說”。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1942年春,新加坡、仰光先后淪陷。南亞次大陸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脅。素以維護大英帝國利益而著稱的丘吉爾首相,為了確保帝國生命線——印度殖民地的完好無損,免受日軍的蹂躪,派遣克里普斯訪印。
“工黨壓力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內閣在對待印度的政策上存在著意見分歧,工黨的內部也有不和諧的聲音,他們對丘吉爾施加壓力,要求他改變對印政策,緩和雙方的矛盾,爭取印度能加入反法西斯陣營中來。丘吉爾害怕內閣分裂,懾于工黨壓力,才作出上述決定。另外,克里普斯是力主改善英印緊張關系的,所以克里普斯訪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羅斯福干預說”。美國一些學者認為,克里普斯訪印主要是由于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影響和干預。因為當時的國際戰爭環境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國。當時,英國在東南亞戰場上,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接二連三地喪失陣地,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同盟國在遠東戰場的戰略利益。另外,由于中國與外界的海上聯系被切斷,中國戰場更難得到盟國的支持與合作。當時中美兩國政府首腦出于盟國共同事業的需要,并以印度所處戰略地位的考慮,曾向丘吉爾頻頻施加壓力,要求早日解決印度問題,以爭取印度人民盡快投入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2月,在羅斯福的支持下,蔣介石夫婦訪問了印度,試圖勸說英國政府改變對印政策,但未能成功。3月中旬,羅斯福本人獲悉克里普斯即將啟程的消息后,立即電告印度總督林利思戈,說他已任命約翰遜上校作為他的私人駐印代表,名義上擔任美國駐印度軍事代表團團長。后來約翰遜上校多次向羅斯福匯報克里普斯與國大黨領導人會談的情況,并多次從中斡旋,力促達成協議。所以,羅斯福對于克里普斯訪印有著重要的影響。
“印度呼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當時的印度總督在未與印度各黨派商議的情況下,輕率宣布印度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強烈不滿和抗議,反英反戰斗爭高漲。至于印度自由派的一些人士,如薩普魯等人也聯名上書,向丘吉爾本人直接呼吁,要求英國采取實際行動,以緩和日趨尖銳的英印矛盾。
會談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英國一些當權者站在殖民主義立場上,把失敗的責任推到印度身上。當時擔任印度事務大臣的多艾默里說,克里普斯不遠千里飛往印度會談,以求達成協議,可是印度國大黨領導人卻不肯向前走動一步來使彼此接近。克里普斯把失敗責任推在甘地身上,因為甘地打電話給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建議拒絕這個方案。戰后出任首相的工黨領袖艾德禮則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印度兩大教派之間的矛盾。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克里普斯赴印使命的失敗,是同羅斯福總統屈服于丘吉爾的壓力有關。特別是同羅斯福的特使霍浦金斯帶給丘吉爾的口信有關。因為前者告訴后者,約翰遜上校并非羅斯福派去調處印度問題的代表。所以,后來丘吉爾告誡羅斯福不要介入印度事務,以免處于尷尬地位。羅斯福接受勸告,最后不得不作出印度問題“不關我事”的表態。
當然,國大黨領導人和印度史學家并不這樣認為。他們的看法是,會談失敗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國內閣中,以丘吉爾為首的強硬派和林利思戈總督頑固地堅持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立場。克里普斯赴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安撫人心,穩住印度局勢,以增強南亞的防務力量;二是安撫盟國,主要是為了安撫羅斯福,以此表明英國并非不打算解決印度問題。正如尼赫魯所說,真正的問題是英國不想把它所掌握的權力移交給國民政府。不僅如此,在國大黨領導人看來,《宣言草案》不是填平了印度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鴻溝,而是進一步加深和擴大了分歧,英國正好利用這一矛盾,拖延印度獨立。
綜合出訪原因和失敗原因的各種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出訪印度是為了維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利益,英國不想讓日本占領它的殖民地,當然也不想讓印度在戰亂時期趁機獨立,脫離英國的控制。印度看到世界戰亂,英國忙于戰爭無暇東顧,當然想借機會獨立,二者的出發點截然不同,可以想象他們的談判進行得有多么艱難,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