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會,酒過三巡后,大家都不自覺地話多了起來。閑談亂侃間,小林站起來說:“平時我們這些大老爺們兒和在座的姑奶奶們都把自己的范兒端得挺足了,今天我們不如借著這股酒勁兒,講講青春年少時自己的遺憾事,好好地矯情一把。”
小林的話剛落地,下面就應聲一片。見大家如此熱情,小林索性一馬當先,講起了他那段舊事。那時,他正在讀高中,班上有一個女孩,他已暗戀了許久,幾經周折他終于打聽到了那個女孩家的電話號碼。每次回到家,他都要在自家的座機前停留許久,但最終都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充分的理由拿起話筒,按下那串在心里默念了無數遍的數字。
不知不覺已臨近高中畢業,為了不留遺憾,小林終于下定決心要給暗戀許久的女同學打電話。這天下午,趁家里沒人,已經在心里盤算過好幾遍說辭的小林走到座機旁,準備拿起話筒向對方傾訴心聲,剛按下第一個數字小林就猶豫了。放下聽筒,他在電話機旁徘徊了許久,心中設想著各種可能:電話響的時候,她會不會正在忙,沒有時間接;這個時候她是不是出去了,要是她媽媽接電話怎么辦;她家要是正好有親戚在做客,她接電話會不會很失禮;這時的她會不會也像自己一樣無聊,希望有個人陪自己說說話;電話響的時候,會不會剛好碰到她心情不好;她接聽電話時,要是父母正好在身邊,會不會不方便說話……
就這樣小林拿起電話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不停地猶豫。糾結了一個下午,最后,小林終于做好了面對各種情況的心理準備,也想到了應對它們的策略。
他再次走到電話機旁,小心翼翼地拿起電話,完成了腦中練習許久的動作,心懷忐忑地設想著對方的反應……
講到這里,小林故意停了下來,讓大家猜猜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于是,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起各自腦補出的場景。小林聽完后,搖了搖頭,輕輕地說出了“電話占線”這四個字,隨之遺憾地嘆了口氣。
讀過小林的故事,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故事中的猶疑導致的拖延,或錯過了一次浪漫的表白,從而與心愛的人失之交臂;或失去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讓自己一直屈居人下;或錯失了向父母表達愛意的機會,在“親不在”時追悔莫及……
靜心細思,不難發現小林一次次地猶疑,其實是一種“待會兒再做”的心態,他不停地自我暗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多一點時間,準備得就能更充分些。一次次地暗示,使他接二連三地從這件事上繞過去,走上一條看起來很安全,實則不斷消磨勇氣的岔路。在這種思維的錯誤引導下,小林日思夜想的表白最后不了了之,并且在以后的歲月里成了他的一大遺憾。
一旦我們在處理某件事情時,陷入拖延的旋渦,很容易自我欺騙,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套看似牢不可破的思維模式。拖延思維是一種自動化的習慣,也是心理上的猶疑和逃避。在我們的生活中,它通常以“明日再做”的形式開始,以無限拖延的方式結束。
這種思維是自我設定的一個陷阱。在“明日復明日”的暗示下,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明天,因此名正言順地把該做的事情統統延遲,試圖以逃避的手段解決所有問題,最后那些問題依然是懸而未決。即便是有如小林般的迷途知返,到頭來依然是于事無補。如此看來,這種思維是斷不可取的。
【打敗拖延的ABCDE法】
當我們陷入拖延思維的僵局時,應該如何進行調整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埃利斯,通過對一些哲學思想的整合,針對拖延思維創造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就是著名的ABCDE法。接下來,我們以小林為例,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套對抗拖延思維的方法。
A,即Activating,它所代表的是誘發性事件,通常情況下涉及面比較廣。以小林為例,高中時他喜歡班上的一個女同學就是誘發事件。
B,即Belief,它代表的是一種信念,即個體在面對誘發事件時所產生的信念,也就是說他心里對這件事的認識和看法。這種信念與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素質無關,它是潛意識里的一種反應,分為理性和非理性兩種。比如小林,喜歡上班里的女同學后,想到的不是立刻表白,而是等著“以后再做”,這種想法就是非理性的拖延信念。
C,即Consequences,指的是在特定背景下,個體滋生的情緒和行為后果。遇到某些不愉快卻迫在眉睫的任務時,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信念,這些信念所引發的一系列行為就是結果。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小林“以后再做”的猶疑就是當時的情緒,一次次地逃避、拖延就是結果。
D,即Disputing,指對拖延思維的勸導與干預。也就是說當你有拖延的想法時,就要在事實的基礎上剝離出與之對立的想法,并且盡可能地用它代替原來的想法,如此才不至于在拖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假如小林一開始就能意識到自己的猶疑不決,并堅定地將其換成果斷勇敢,說不定這段感情就不會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最起碼也會有一個答案,不至于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
E,即Effect,指反抗與挑戰,也就是說在某件事上產生拖延思維時,要敢于質疑,進而與之對抗,試圖扭轉乾坤。這些行動所帶來的效果不僅是外界期待的,同時也是自己所期待的。假如小林能重來一次,他絕不會選擇將心中那份青澀單純的感情,開始得無聲無息,結束得不為人知。不會像先前那樣,將精心設計的表白拖延成遙遙無期,錯失高中畢業前的最后一次機會。
想必大家都不想讓小林的遺憾在自己身上重演,倘若我們身上也存在拖延思維,要嘗試著用艾伯特·埃利斯的ABCDE法進行控制與矯正,逐步將這種思維完全扼殺在搖籃中,從而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些完美,少一點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