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口味心理學(第一季):錯亂的精神軌跡
- 張印
- 3803字
- 2019-11-29 20:20:07
第一章 自戀自戀
——沉迷在自我的世界里
嬌小可愛的方敏是全家呵護的寵兒,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對于她的要求家里從沒拒絕過,要什么便給什么。十幾年來,父母就算再累,對她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方敏看到父母一直在生意場上打拼得很順利,如魚得水,高考失利后便一心想要像爸爸媽媽那樣做生意,幻想有一天能夠成為中國年輕一代一流的企業(yè)家。
父母把方敏安排到她遠房表姐開的店里,做一名專賣店職員,可她在店里任性而為,想怎樣就怎樣,還專愛挑別人的毛病。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她都看不得別人比她強,上班時也總是談論這個明星帥、那個電視劇好看,經(jīng)常幻想自己將來的男朋友一定要像明星一樣帥氣。被表姐警告幾次后,她仍不悔改。表姐給方敏父母打電話,她父母卻說,孩子還小,多擔待些,他們也說過方敏這孩子很多次了。
方敏不能與別人和平共處,總是理直氣壯地指使別人,愛發(fā)脾氣。其他店員都很難與她交往,她心情好時還好說,心情不好的時候,仿佛別人哪里得罪她似的,臉掛得很長。店員們與方敏表姐交流過,都想幫助她,不與她為難,而她卻認為她們就該讓著她,因為她是為自己的夢想奮斗的,她們卻是迫于生活壓力才來打工的。
像方敏這樣的孩子,社會上有很多。過度的自信、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急、愛使喚人、不接受批評、對自己盲目夸大、貶低別人……這些表現(xiàn)有可能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或許很多人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定義不太明白,那么我們說說它的基本內(nèi)涵。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感盲目地夸大和對他人不能公正評價。這類人總是無限地夸大自己的成就與能力,總視自己為“特殊人才”,認為與自己相近的人物才能理解自己獨特的思想。
如果大家還不太明白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判斷標準,那么我們再看下面一個例子。
某校中文系的一個男生,從小就非常喜愛文學,參加學校的作文比賽也常常得獎。考上大學后,更加喜愛文學,也加入學校的一個文學社,憑借自己的努力當上了文學社的主編,常常創(chuàng)作一些詩歌、散文和小說,學校的校報也發(fā)表過他的作品。
在畢業(yè)前,他嘔心瀝血地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對自己這次的作品非常滿意,自命不凡地認為小說發(fā)表后一定會引起轟動,立馬成為暢銷作品,自己也會成為中國文壇上的一顆新星。
他帶著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去拜訪一位老前輩,這位老前輩是一位在國內(nèi)外很有影響力的兒童作家,他希望能得到這位老前輩的贊美。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老前輩在認真讀完后,沒有對他的作品加以贊賞,反而提出了一些意見和看法,并表示他還需要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積累生活經(jīng)驗。他卻在心里認為這位老前輩觀念迂腐,無法理解新時代的作品,甚至還認為這位老前輩是因為嫉妒他的才華,才會詆毀他的作品。
最后小說沒有被發(fā)表,他夜里常常失眠,心里的痛苦無人知曉,整個人都變得頹廢了。
此例中的男生就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征一般有:難以接受別人的批評,反應多為憤怒、羞愧和恥辱;喜歡指使他人,認為別人該為自己服務;期望能得到別人的特殊關注,對于自己的才能總是盲目地夸大;自信心過度膨脹,認為自己獨特的思想不能被大眾所理解;特別容易幻想,尤其是對耀眼的成功、權力、榮譽或理想愛情等具有想入非非的夢幻色彩;常常唯我獨尊,認為自己應該如此;渴望長時間地得到關注和贊美;往往缺乏同情心,表現(xiàn)出的更多的是強烈的嫉妒。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怎樣形成的呢?讀者朋友或許能從下面的例子中看出一些眉目來。
陳宇是一個25歲的小伙子,從建筑系畢業(yè)后到一家工程院當了一名工程師,一天他來找一位心理專家。
陳宇:你好,我看了你們的簡介,對你們其他醫(yī)師就不說了,單說你們?nèi)齻€有外國留學經(jīng)歷的吧,其中一個留平頭的男子,我不喜歡,看起來就像一個司機;另一個太丑,不想聊。你比他們看著舒服,再說我的問題很嚴重,不是誰都能治得好的。
醫(yī)師:我個人很感謝你的夸獎,你能告訴我你的麻煩嗎?
陳宇:最近有一個女大學生愛上了我,但是我不愛她,可是又不忍心傷害她,總之很多次讓對方誤會,我覺得很煩。
醫(yī)師:你生活中經(jīng)常遇見這樣的女孩嗎?
陳宇:是的,不過我是個很負責的男人。
醫(yī)師:那你就沒有愛上其中一個嗎?
陳宇:其實別人也這樣問過我,可是我就很糊涂,分不清我到底愛過誰。我以前有過一個女友,長得很漂亮,我們相處三年,我一直認為我很愛她,可是當我的一個室友問我,你愛她嗎?我就有些糊涂了。后來我們確定了關系,也見了她父母,她父母帶我去看她家的公司。那意思很明白,我就是他們的上門女婿。回家之后,我就寄給她一封分手信。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總給我打電話,我一直不接,最后就這樣斷了。
醫(yī)師:能說說你當時的想法嗎?想過對她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嗎?
陳宇:我當時就想自己才畢業(yè),又才華橫溢,應該能找到更好的對象。至于對她的傷害,當時還真沒想過。她是一個既漂亮又有個性的女孩,很多人追她,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最后是我成功追到手了。大概是分手一年后,我去她住的城市,我明白我主要是去看看她。當然也見到了她,可依然沒有說什么,看著她坐車走了。我沒有負罪感,反而一陣輕松。這件事總算是了結了。
醫(yī)師:你一年后去見她,不是為了了結這段感情,其實是為了驗證你對她是否還具有吸引力,通過證明她一年后還愛著你,來驗證你的魅力指數(shù)。當然,這一切不是你自己主導的。
(之后,陳宇很崇拜這個醫(yī)師,并認為這個醫(yī)師能夠解決他面臨的所有問題,也認為他自己喜愛的,這個醫(yī)師同樣喜愛)
醫(yī)師:能說說你的家庭嗎?
陳宇:我父母關系很好,我知道父親對母親其實很依賴。而我爺爺卻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對我爸爸很嚴厲,不是打就是罵。其實從我內(nèi)心來講,我有點瞧不起我爸爸,但也知道我爸爸他過得不舒坦。所以我認為,依賴女人的男人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
醫(yī)師:那你很崇拜你爺爺啦?
陳宇:是的,我認為爺爺那樣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爺爺有一句座右銘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我做過一些夢,夢見自己還與國家領導人開會、回訪國外領導人呢!哈哈……
醫(yī)師:其實你的夢正顯示出了你內(nèi)心的渴望,你爺爺那句座右銘已經(jīng)融進你的思想觀念里了。而那個夢恰恰給了你這樣一個滿足自己渴望的舞臺,這可能就是你痛苦的根源吧。
陳宇:我明白我自己,總想表現(xiàn)出超然,希望別人總是贊美我。其實吧,有一次我與女友在外同居了半年,我告訴自己的朋友我們沒有發(fā)生性關系,他們居然沒一個人相信。甚至好多次我女友很主動,我還是拒絕了她,我也被她連罵傻瓜。
醫(yī)師:你一次次讓女孩愛上你,而你卻不斷地逃避,你只是不斷地檢驗自己的魅力,和感情沒有一點關系。
……
關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經(jīng)典的精神分析理論是這樣解釋的:患者無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該力量滯留在內(nèi)部,就形成自戀。他們關注的永遠是自己,他們眼中的事物也是與自己緊緊相連在一起的,而當外界的一切不屬于自己時,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一貫的冷漠與無所謂。
造成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大多是家庭原因,家庭的不和諧環(huán)境對孩子的身心都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幼兒時期的教育對人格健康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教育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的潛意識里將外部的人和事物視為從屬于自己的,認為是自身的一部分。反映在人際關系上,就是自我界限的混亂,甚至沒有自我界限。自戀型人格障礙者還妄想自己無所不能,他們看待很多事情都過分地理想化,而這種理想化往往是通過他人的贊美來實現(xiàn)的。他們很難與他人同甘共苦。即使同情一些人,也是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理解,拿來滿足自己的自戀心理。
那么,自戀型人格障礙應該如何治療呢?我們認為首先應當解除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然后學著去愛別人。
自戀型人格障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以自我為中心恰恰是嬰兒時期人的特點。朱迪思·維奧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中說過:“一個迷戀于搖籃的人不愿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所以,我們要了解哪些是嬰兒化的行為。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讓別人感到討厭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寫出來,看看自己在心理上具有多少嬰兒化特征;也可以讓家長或者老師對自己進行監(jiān)督,一旦出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就給予提醒,督促自己及時改正。
其次就是學會愛別人,唯有真正懂得愛的本質(zhì),才能付出自己的愛,得到別人的愛。
大家是否聽過,古希臘傳說中有一則關于美少年癡愛自己的故事呢?
傳說河神刻菲索斯與水澤神女利里俄珀結合,生下了一個孩子,名為納喀索斯。神諭啟示這孩子將來的命運,說:“不可使他認識自己。”父母雖不解其意,但也不讓納喀索斯看到自己的樣子。直到16歲那年,英武俊美的納喀索斯被樹林里的許多神女愛慕,而他卻表現(xiàn)得十分冷淡,神女們于是向命運之神涅墨西斯禱告:“但愿他有朝一日愛上一個人,卻永遠得不到她的愛!”之后的一天,納喀索斯在樹林里打獵,經(jīng)過一片清澈如鏡的湖水,看到水中自己完美無瑕的樣子,深深愛上了他。于是他每天不吃不喝地看著那個倒影,唯恐倒影消失。最終他漸漸地憔悴倒地,永遠閉上了那深邃的眼眸。
這種自戀的行為也被稱為自戀癥、影戀或是納喀索斯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極度地迷戀,甚至還對自己產(chǎn)生了強烈的性欲望。
或許有人會說,似乎每個人都有自戀情結。這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自戀,而自戀型人格障礙就是病態(tài)的了,是有礙于人格健康發(fā)展的心理病癥。
自戀傾向在觀念上和人格上一旦固化,就很難糾正,尤其是確診時,那時的情況已經(jīng)非常嚴重了,自然會產(chǎn)生自我保護和抗拒醫(yī)療的行為。所以一般都是以預防為主,尤其是兒童時期要進行合理的教育,不要過分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