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網絡監管與網絡平臺的行政責任

一、美國關于網絡平臺的監管體制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存在聯邦與各州之間的分權體制,因此,在對網絡平臺的監管方面,存在聯邦監管和州監管兩套監管體制。但是,無論是在聯邦政府層面,還是在州政府層面,都不存在一個集中的網絡平臺監管機構,而是區分不同領域分設不同的監管機構。

(一)聯邦監管體制

就聯邦監管體制而言,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是最重要的兩個獨立的監管機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監管對象主要是提供互聯網接入的基礎電信企業,包括寬帶公司。對于提供增值電信服務的互聯網平臺企業而言,最重要的聯邦監管機構是聯邦貿易委員會。

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職責包括兩項:一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二是促進競爭。美國國會通過《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案》第5條授權聯邦貿易委員會可以對影響商業的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和影響商業的不公平的或欺騙性的行為或經營方式進行調查和起訴。[91]所謂“不公平的或欺騙性的行為或經營方式”,是一個含義非常寬泛的概念,其范圍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擴展,形形色色的經營行為,從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到垃圾郵件、虛假廣告全都被包括在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監管范圍之內。在維護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監管權威方面,司法的支持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聯邦貿易委員會訴Wyndham Worldwide公司”案中,聯邦貿易委員會指控被告對于其收集的個人敏感數據未采取合理的適當的安全保障措施,構成不公平和欺騙性商業行徑。被告對原告的監管權范圍提出質疑,認為數據安全事項并不屬于原告監管下的“不公平的商業行為”的范圍。法院駁回了被告的主張,認為數據安全事項可以構成不公平的商業行為,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其進行查處并未超出法律授權的范圍。另外,因為被告在“隱私政策條款”中聲稱其對個人信息已經采取了合理的安全保障措施,但事實上其并沒有做到,因此構成“欺騙性的商業行為”,對此,聯邦貿易委員會有權進行查處。[92]

除了上述聯邦機構外,還存在其他聯邦監管機構。例如,在反壟斷領域,司法部是重要的監管機構。在網絡安全領域,美國國土安全部是重要的監管機構。

(二)州監管體制

依照美國聯邦憲法的規定,涉及洲際商業貿易的事項,屬于聯邦法的管轄范圍,而純粹屬于州內的事務則歸州法的監管范圍。因為網絡平臺企業所提供的服務通常是不分地域的,因此,聯邦法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事項也會涉及州法的適用,州監管機構,如州司法部,在網絡監管領域亦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特別是在互聯網企業云集的加州。加州的法律和州政府的監管對于美國互聯網企業的運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對網絡隱私保護的監管

(一)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監管

在美國,并沒有關于個人數據或隱私保護的一般性或綜合性立法,而是采取了分行業規制的方法,在不同的領域分別制定單獨的有關個人數據或隱私保護的法律,如在消費者信用信息、金融信息、健康信息等多個不同領域都有相關立法,對于聯邦政府機構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以及對兒童網絡信息保護也都有專門的立法予以規制。在眾多分散立法和分散監管機構之間,對于互聯網平臺企業而言,有一個機構最為重要,那就是致力于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填補分行業監管所帶來的監管漏洞的作用。

其實,早在互聯網出現以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就一直致力于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當網絡興起后,聯邦貿易委員會敏銳地覺察到對消費者網絡隱私保護的重要性,其在1994年大多數美國人都還沒有上網習慣的時候就提起第一件與互聯網有關的案件,并在1995年就開始制定網絡隱私保護的政策,并提起兒童隱私保護的案件。[93]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網絡隱私領域的重要作用是與美國政府所選擇的監管政策有著密切的關聯。早在網絡興起之初,克林頓政府時期曾在1995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方案并就與之相關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其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個人信息不能得到合理的保護,那么,許多人可能因此而不愿意使用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但是,美國政府最終并沒有采取由政府直接規制的方式,而是采取鼓勵行業自律監管的方式,即要求互聯網企業對外公示其隱私保護政策,通知消費者并征得其同意。并且,政府威脅稱,如果企業不能做到采取自律措施,那么,將由政府來制定隱私保護的條例或標準。[94]當時,美國政府迫切推行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政策還存在另一個重要背景,即歐盟在1995年發布了關于個人數據保護的指令,并且就個人數據的跨境轉移提出限制性條件,即數據接受國必須存在“足夠”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如果美國企業無法滿足這一條件,將無法從歐盟國家獲取個人數據。于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出臺了網絡隱私保護的指南,其基本上采取了“通知—同意”的隱私保護策略。

在上述背景下,美國的互聯網企業紛紛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制定并公布其隱私保護政策。因此,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于網絡隱私監管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當其發現互聯網企業所采取的實際做法與其宣稱的隱私保護政策中不一致時,以其從事了“欺騙性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為由對其采取執法行動。例如,有的企業宣稱其在進行數據傳輸時使用SSL安全保密技術,但是,事實上根本沒有采用該技術;又如,有的企業在隱私政策中宣稱其決不會對外出售個人信息,但是,當其破產時,卻試圖將其收集的個人信息作為破產財產予以變賣,等等。其中,處罰金額最大的一起案件是2012年聯邦貿易委員會對谷歌公司的2.25億元罰款。在該案中,谷歌公司對外宣稱蘋果電腦的用戶在使用Safari網絡瀏覽器時,將默認設定為不對用戶采取“cookies”或類似的追蹤技術,但是,事實上,谷歌公司為了定向精準廣告的目的依然在對使用Safari網絡瀏覽器的用戶進行網絡追蹤。

聯邦貿易委員會最近采取的一次有影響力的執法行動是針對Uber公司的調查和處罰。聯邦貿易委員會指控Uber公司通過虛假陳述的方式從事欺騙性商業行為,Uber公司對外宣稱其對于能夠接觸乘客和司機個人信息的雇員采取了監視措施并且保證對其存儲的個人信息采取了合理的安全保障措施,但是,事實上,Uber公司并沒有做到,Uber公司曾經開發了一套對雇員的自動監視系統,但長時間棄之不用,從而使雇員接觸乘客和司機的信息的行為處于不受監視的狀態。2017年8月,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外發布公告,其已與Uber達成執法和解協議。Uber承諾將采取一套全部的隱私保護政策,并接受獨立的第三方的定期審計。

以查處“欺騙性”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的方法對互聯網企業進行監管存在一個缺陷,即它是以互聯網企業明確表達其隱私保護政策為前提的,然而,互聯網可以通過改變隱私保護政策的表述方式來規避其法律責任。另外,傳統的網絡隱私保護策略采取的是“通知—同意”的方式,事實上,消費者的所謂的“同意”往往僅僅是一個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自2003年開始,聯邦貿易委員會開始將執法的重心從查處“欺騙性”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轉向查處“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

對于何謂“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案》進行了限定,即只有那些“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嚴重的損害,且消費者自身無法合理地避免此種損害,并且,不存在其他更重要的有利于消費者或競爭的益處”的行為或經營方式才有可能被認定為是不公平的。[95]盡管如此,其含義仍然非常模糊,多年來,聯邦貿易委員會通過個案的方式在不斷地明確哪些行為有可能構成“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

例如,聯邦貿易委員會以“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為由所采取執法行動的第一個案例是涉及隱私政策修改的行為。Gateway在其隱私政策中對外允諾不會向第三方出售用戶的個人信息,然而,其后來對隱私政策進行了修改,聲明可以向第三方出售個人數據,并且要求不同意對外出售個人數據的用戶需要明示選擇反對。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Gateway的這一做法是不公平的商業行為,因為,這實際上要求每一位用戶都要時刻監督互聯網企業隱私政策的修改并要積極采取行動以阻止互聯網企業出售其個人數據。又如,在對Facebook的執法案例中,Facebook在其隱私政策中原本規定用戶的個人檔案信息是保密的、不公開的,然而,其后來修改了隱私政策,使得用戶的個人信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在網絡上公開,而且這一隱私政策的更改并沒有事先向用戶發出警告或征得其同意,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這一做法會使Facebook上的幾億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曝光,這是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最終,Facebook和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和解協議,Facebook就保護用戶個人隱私信息做出多項承諾。

對于隱私保護的不合理的設計,亦有可能被認定為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或經營方式。例如,有一種應用程序,其在安裝時的默認設置為用戶允許將其多種類型的全部文件,包括照片、視頻等,上傳至網絡進行共享;如果用戶不希望某一類文件進行共享,那么,其需要明確選定;如果用戶希望共享某類文件中的某一個文件,那么,他需要選定該類文件后,將不共享的文件一一選擇不共享,否則,這一類文件都將在網絡上共享。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這種設計對于保護消費者的隱私而言是不公平的且具有欺騙性的。[96]

20多年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包括Facebook、谷歌、亞馬遜在內的多家互聯網企業采取了大量的執法調查和處罰行動,在保護美國消費者的網絡隱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州政府的監管

在網絡隱私保護方面,州政府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制定有《網絡隱私保護法》(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對于網站經營者從加州居民處收集可識別的個人信息進行規制,要求網站的隱私政策必須符合特定的標準,但是,該法并沒有規定罰則或違反上述法律要求的后果。在實踐中,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違反了加州的《網絡隱私保護法》,那么,州司法部可依加州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將該行為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來對待,可對其采取執法行動。

對移動應用程序分發平臺的監管

在移動互聯時代,各種移動應用APP日漸成為收集人個人信息的主力,但是,在2012年之前,許多移動APP都沒有對外披露其隱私政策,許多消費者在下載和使用移動APP時并不知道這些移動應用程序是如何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為了保護移動互聯網消費者的利益,2012年2月,美國加州司法部長宣布其與美國六大公司就移動APP市場監管達成協議,這六家公司分別為:亞馬遜、蘋果、谷歌、惠普、微軟和RIM。這六家公司對于移動應用程序的隱私政策應當符合加州法律要求的具體原則達成一致意見,其將教育和督促其應用市場平臺上的app開發者們制定和披露符合法律要求的隱私政策,使得消費者在決定是否下載該app之前可以先行了解其隱私政策,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收集、使用、與其他分享的。協議要求各應用市場平臺應當對于app開發者們提供隱私政策方面的指引,幫助他們做好合規工作。

(三)對兒童隱私信息的保護

自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互聯網用戶的隱私保護采取行動之初,就把重點放在了兒童隱私信息保護方面。其實,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就有一些機構專門收集和出售有關兒童的個人信息,以用于廣告和商業營銷等目的。在互聯網出現之后,特別是在兒童開始上網之后,對兒童信息的收集日益引起美國社會的關注,因為,兒童在商家的花樣營銷面前幾乎是毫無抵抗力的,其很容易在外界的誘惑之下向他人披露其個人信息,從而使其暴露在受商業或性侵害的風險下。為了保護兒童的利益不受侵害,美國國會于1998年制定了《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簡稱COPPA)。美國國會在立法時一方面關注到兒童隱私受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認為“熟悉使用互聯網將是在21世紀獲得成功的必備技能”,因此,決不可因噎廢食,不能通過禁止兒童上網的方式來對兒童實施保護,而是應該通過規范網絡經營者的行為方式來保護兒童的隱私信息。在該法案通過以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基于立法的授權制定了該法的實施細則。

《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規范的對象是網站和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互聯網從兒童那里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該法中的兒童是指未滿13周歲的兒童。[97]個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社會保障號碼、可以實現線上和線下相對應的可識別的標識、IP地址、Cookies等,以及其他可識別兒童或其父母的信息。

該法所針對的“網站和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既包括桌面應用程序,也包括移動APP、各種社交網絡、網絡廣告、定位服務等,但是,要求其是以兒童為服務對象的,或者實際知道其是在從兒童那里收集信息。在判斷一家網站或網絡服務是否是針對兒童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網站的標的內容、是否使用動畫形象、音樂的特征、是否使用兒童偶像或兒童明星、網站的用戶構成等。在判斷網站或其他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實際知道對象為兒童時,聯邦貿易委員會亦會考慮多種因素,如用戶發表的言論內容是否可以顯示其是兒童。[98]

《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為保護兒童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該在收集個人信息之前披露其隱私政策,并且,需要以清晰的語言向兒童的父母做特別提示,告知其收集、使用以及第三人分享個人信息的政策,該提示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的要求。

第二,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從兒童那里收集信息之前應當先行經過兒童的父母的同意。

第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該為兒童的父母提供機會和可能,使其能夠審閱被收集的信息,能夠對該信息的未來的后續使用表示反對,并且可以拒絕與他人分享該信息。當父母提出拒絕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必須終止相關信息收集使用活動。

第四,網絡服務提供者必須對從兒童那里收集信息的數量進行限制,應當盡可能少地收集兒童信息。

第五,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對信息存儲的時間進行限制,當超過必要的存儲時間后,應當及時將數據刪除,并且,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其存儲的數據應采取措施合理地保障數據的安全。

違反《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并不會產生民事訴權,即私人不可對違反該法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但是,聯邦貿易委員會、州司法部門和其他監管部門可以基于相關法律的授權,對執法者采取行動,如聯邦貿易委員會可依照《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作為欺騙性商業行為或不正當競爭行為來進行處罰。

在聯邦貿易委員會提起的對Xanga.com的網站處罰案中,其不僅對該網站的運營公司進行處罰,而且還對其主要責任人進行了處罰,罰款金額高達100萬美元,系處罰金額最高的一起案件。在該案中,Xanga.com網站是一家非常流行的社交網站,用戶可在該網站上建立個人檔案,與他人分享其個人信息。Xanga.com網站在其隱私政策中聲稱不允許13周歲以下兒童進入,并要求用戶在注冊時申報出生日期,但是,事實上,即使用戶在注冊時顯示其年齡不滿13周歲,該網站仍然允許其開設賬戶,在過去的五年中,網站為170萬注冊年齡低于13周歲的用戶開設了賬戶。并且,該網站并未將其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隱私政策告知兒童的家長,也未在收集信息時征得兒童家長的同意。因此,聯邦貿易委員會認定Xanga.com的網站及其主要責任人是在明知的情況下從兒童處收集個人信息,違反了《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聯邦貿易委員會在處罰命令中要求Xanga.com網站經營者和主要責任人不得再次從事上述違法行為,并應將其收集的個人信息予以刪除,而且,還應將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處罰決定文件以及聯邦貿易委員會制定的《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的合規準則分發給公司員工,以保證其行為不再違反《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99]

為了鼓勵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兒童網絡隱私,而同時避免對互聯網行業的過度管制,《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規定了“安全港”項目,鼓勵互聯網行業采取自律規范。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只要達到了安全港的要求,就被認為遵守了《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安全港項目實際上是一個受聯邦貿易委員會監管的互聯網行業自律項目,網絡服務商可以自行制定自律規范,并申請被認定為“安全港”。一項自律規范要想被認定為安全港,必須符合《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制定的實施細則的要求,并且建立一起評估機制和自律機制。聯邦貿易委員會可以對安全港進行監督,如果發現其存在違規,可以撤銷認證。

從《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的實施情況來看,如果完全遵照法律的要求來執行,那么,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兒童父母而言,都必須付出額外的成本。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而言,有些網站做得比較好,有比較完備的兒童隱私保護政策,在收集兒童信息之前按規定向其父母發出通知并征求其同意,但是,也有些網站對用戶注冊時的申報年齡進行控制,拒絕13周歲以下的兒童進行注冊,以避免遵守《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所帶來的合規成本。有些網站則雖然向兒童提供服務,但僅提供單向的內容服務,如同電視節目那樣,避免與用戶的交流互動,從而減少合規成本。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有些兒童在進行網站注冊時若虛報年齡,自稱其年齡為13周歲以上,便可以避開一些網站對兒童用戶的限制。另外,《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的核心內容在于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在從兒童處收集個人信息時需要征得兒童父母的同意,如果要保證父母同意的真實性,則需要對父母身份的真實性進行驗證,這不僅與網絡世界的匿名化傳統難以兼容,也引發了人們對身份信息泄露的擔憂。

三、對用戶發布的信息內容的管制

在美國,對于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的管制要受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制約。依據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規定,國會不得制定任何剝奪言論自由的法律,正是基于這一法律規定,國會所制定的有關對互聯網信息內容進行管制的法律都要經受合憲性的挑戰。

依照美國現行法律,色情內容是合法的,但是,傳播淫穢和兒童色情信息是法律所禁止的犯罪行為,特別是對于兒童色情信息,一直都是美國司法機構嚴厲打擊的對象,因此,網絡平臺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此類信息的傳播。但是,色情與淫穢之間的界限在法律上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對于在法律上應當如何管控色情和淫穢信息存在許多爭議。

(一)《通信正派法案》的憲法爭議

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色情、淫穢的內容,如果兒童在上網時接觸到此類信息必將影響其健康成長,正是基于這一考慮,美國的許多兒童保護組織積極呼吁政府對網絡信息內容進行管制,于是,美國國會于1996年頒布了《通信正派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該法案第223(a)(1)(B)條明確規定通過網絡在明知的狀態下向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發送或展示“淫穢的或不雅的”內容的行為屬于犯罪;該法案第223(d)條則規定禁止任何人在明知的狀態下向未滿18周歲的人發送或展示依照當代社區標準看來具有明顯的冒犯性質的(Patently Offensive)有關性活動或性器官描述的內容。美國一些維護言論自由的組織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該法案的上述規定違反了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關于言論自由的規定。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裁定違憲成立,并禁止政府實施上述兩個條款,后來該案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維持了聯邦地區法院的判決,其認為,該法案第223(a)(1)(B)條中關于“不雅的”(Indecent)規定,缺乏任何的界定,從而給法律的實施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會侵害成年人的言論自由,因此,其違反了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而應被禁止實施,但是,對于“淫穢的”(Obscenity)和“兒童色情”(Child Pornography)內容,法院將其保留下來,允許政府可以繼續對其進行調查和起訴。對于法案第223(d)條,法院則宣布其違憲而被無條件地禁止實施,法院的理由是,該條款所確定的“明顯的冒犯性質的”的標準過于寬泛和模糊,從而會影響到成年人的言論自由,而且,該法將規制對象從商業言論擴展至非商業言論,亦屬不當,另外,該法的規制手段亦不合適,何種內容適合或不適合未成年人接觸,應該由其父母來決定,而該法案則剝奪了未成年人父母的控制權。[100]

此后,美國國會對《通信正派法案》進行了修訂,刪除了有關禁止“不雅”內容的規定,仍保留了有關禁止“淫穢”內容的規定。雖然仍有人繼續以該法案有關在網絡禁止“淫穢”內容傳播的規定違憲為由提起訴訟,但被法院駁回。[101]

(二)《兒童上網保護法》的憲法爭議

在1997年最高法院宣布《通信正派法案》違憲之后,美國國會吸取了教訓,決定限縮網絡信息內容的管制范圍,集中于商業信息內容,于1998年制定了《兒童上網保護法》(Child Online Protection Act),旨在限制兒童在上網時接觸到“對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其將基于商業目的而故意在網上發布“對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宣布為犯罪并進行處罰。所謂“對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是指以不適當的方式描述性行為或性器官的黃色信息,法案指出對此應以“當代社區標準”作為判斷標準。從界定來看,其含義要比法律上的淫穢的標準還要寬泛。在該法案頒布后,隨即有人對其提出違憲訴訟,聯邦法院判決其違憲而不得實施,因此,該法案未能得到實施。[102]

(三)《兒童網絡保護法》

《兒童網絡保護法》是美國國會于2000年頒布的一部法律,其立法目的依然是避免讓兒童接觸到有害的色情信息,其所采取的措施是要求中小學校和圖書館必須采取一定的技術保護措施以阻止兒童接觸到對兒童有害的色情信息,并以此作為發放聯邦資助的條件。盡管在該法通過后,亦有組織以此法要求圖書館安全網絡信息過濾軟件會侵害言論自由為理由而提起違憲訴訟,但是,未得到法院的支持。2003年6月,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該法案關于安裝信息過濾軟件的規定并未違反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從而支持了該法案的合憲性。[103]

(四)報復性宣揚他人性圖片

通過互聯網報復性地宣揚他人性圖片,在美國的一些州都是被禁止的。早在2004年,新澤西州就通過立法將報復性宣揚他人性圖片規定為一種犯罪,2010年以后,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在內,有越來越多的州校仿新澤西州采取刑事立法對此予以規制,到2014年,至少有14個州都將報復性宣揚他人性圖片規定為犯罪。[104]但是,美國大多數州尚未有法律明確予以禁止。

(五)《通信正派法案》第230條

在網絡信息內容方面,《通信正派法案》第230條是最重要的法律規定,其采取的規制方式并不是禁止色情、淫穢信息內容的傳播,或課以網絡平臺對其存儲或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審查或采取屏蔽措施的法律義務,而是通過為網絡平臺提供“安全港”的方式,鼓勵其自愿采取對網絡信息內容進行限制的措施。

首先,法案規定,不應將網絡服務提供者(互動式計算機服務的提供者)看作由其他信息內容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出版者或發布者,從而可以免除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他人發布的非法信息內容的法律責任。[105]

其次,法案規定,服務提供者基于善意而自愿地對網絡上的不健康的信息內容的獲取采取限制措施,將不承擔民事責任。所謂不健康的信息內容是指服務提供者認為屬于淫穢的、猥褻的、下流的、骯臟的、過度暴力的、騷擾的或其他令人反感的內容,無論這些內容是否受憲法保護。[106]

最后,法案還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在與用戶簽訂服務提供協議時,應當采取合適的方式,通知用戶可以獲取家長控制保護服務(如相關的計算機硬件、軟件或過濾服務),以幫助用戶控制未成年人接觸到有害信息內容。[107]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美國法律并不要求網絡平臺承擔信息過濾的法律義務,但是,如果網絡平臺自愿采取對不健康的信息的過濾措施,特別是對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過濾措施,那么,法律將為其提供保護,免除其相關民事責任。這是一種在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大背景下的一種妥協方案,先前《通信正派法案》第223條禁止色情和不健康信息的傳播的規定曾被聯邦最高法院宣布為違憲,因此,國會是無法通過立法強制網絡平臺承擔信息過濾義務的,所以,美國的網絡信息過濾機制是建立在行業自律而非法律強制的基礎之上的。

美國的谷歌、推特、Facebook等公司都有網絡信息過濾機制,對宣揚種族、宗教仇恨或歧視的言論、恐怖主義內容、兒童色情內容等信息進行過濾,并且,在禁止兒童色情和恐怖主義信息傳播方面,多家互聯網公司還建立有信息共享項目。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后,有人認為網絡社交媒體上散布的大量的虛假新聞信息干擾了選舉,對此網絡社交媒體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Facebook為了回應社會輿論壓力,也推出了對虛假新聞的治理措施。[1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威市| 洪江市| 辛集市| 获嘉县| 德清县| 金湖县| 安西县| 兴业县| 彭泽县| 阿巴嘎旗| 通化县| 衡水市| 洛扎县| 衡东县| 虎林市| 威信县| 北票市| 洪湖市| 北流市| 华亭县| 高碑店市| 南乐县| 南召县| 达日县| 洪泽县| 法库县| 广昌县| 武清区| 阳泉市| 托克托县| 天长市| 丹巴县| 承德县| 拜城县| 康保县| 武安市| 敦化市| 开化县| 京山县| 乐陵市|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