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象學
休謨
休謨是歐洲近代史上心理現象論的祖師爺,是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和聯想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個貴族家庭,年輕時曾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后成為軍事法官。在擔任巴黎的哈特福伯爵的秘書若干年后,他回到愛丁堡,1776年逝世于愛丁堡。
我們已知道,貝克萊支持“存在即被感知”,還是承認“存在”的。休謨則說:“我只知道我的感知,至于世界上是否有物體存在,我表示懷疑,那是無法知道的。”休謨的心理學思想雖然是在只承認感知的觀點上來解釋心理現象,卻為心理現象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用的事實。
休謨從感知出發,對觀念和感覺印象進行了區分。過去,洛克討論觀念的聯合或聯想時,常常將觀念和感覺印象混淆起來。休謨認為觀念和感覺印象是兩種心理現象,他說:
所謂“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較生動的知覺,就是指我們聽見、看見、觸到、愛好、厭惡或欲求時的知覺。印象和觀念不同。觀念是比較不生動的知覺,我們是在回想或反省上述各種感覺或運動的時候才覺察到這種觀念的。
這是說,在休謨看來,印象是有力的、生動的感知覺,觀念則是微弱的、不生動的感知覺。當然,他說的是心理事實,無可非議。只是他僅僅從心理現象上進行分析,卻未涉及這些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以及它們與客觀事物的聯系。
⊙休謨
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他對于空間知覺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代表作有《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及死后出版的《靈魂不死》等。
休謨對觀念和印象的關系進行解釋后,接著即以它來說明他提出的聯想心理規律是如何形成的。他先指出,簡單觀念是印象的模本,兩者是類似的,但復雜的觀念必須經過加工改造,那么它和任何印象就都不相似了。不過,任何復雜觀念也可以還原分析為和簡單觀念相似的印象模本。他論證說:“當我們分析思想或觀念的時候,不管它多么復雜或崇高,我們總是發現這些觀念可以分解為簡單的觀念,而這些簡單的觀念就是以前曾經有過的感覺或感情的模本。即使有些觀念乍看起來似乎與這個來源相去甚遠,但是經過比較詳細的考察之后,我們仍然發現這觀念是從那個來源引申出來的……我們無論把這種研究進行到什么地步,都會見到所考察的每個觀念,都是與它相類似的印象的模本。”
在進一步解釋了觀念和印象的復雜關系之后,休謨就對眾多的觀念進行分類。我們已知道,洛克根據他的感覺經驗論,將觀念分為來自外部的感覺觀念和來自內部的反省觀念。休謨否認客觀存在,把觀念分為記憶觀念和想象觀念。他指出,前者的觀念活躍、明確;后者的觀念微弱、模糊,但比較自由,可以上下古今。接著,他就按洛克提出的聯想概念加以研究。他認為,聯想作用可從兩種含義來理解:一是由若干簡單觀念聯合成復雜的觀念。例如,橘子是由橙色、甜味、圓形等簡單觀念聯合成的。二是由各個觀念之間的吸力引起的動作聯合。他說,聯想就是這種吸力的作用。正是各個觀念之間有這種吸力,諸多觀念才能聯合成復雜觀念。但這種吸力是柔和的,它不是必然的聯合,即聯想,因為聯想有自己的規律。于是他對傳統的聯想規律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傳統上有三種聯想規律——相近律、相似律和對比律。休謨則提出相似律、時空上的接近律和因果律。可是,他把因果律說成習慣。在他看來,原因和結果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常常相接近的。原因總是習慣地在結果之前出現,原因與結果有一種必然的聯系。心靈則為習慣所影響,在某一事件發生之后,就期待繼它之后所發生的事件,并且相信后一事件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心中所感覺到的這種聯系,我們的想象從一個對象到經常伴隨的對象,就是這種習慣性的轉移。他說,這也就是我們據以形成的“能力”觀念或“必然聯系”觀念的那種感覺印象,事情就只能是如此,沒有別的什么了。貝克萊和休謨都是哲學家,下面提到的哈特萊則是一名醫生和唯物論者。
⊙愛丁堡大學
這里曾是休謨和許多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的學術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