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突破:審訊中的心理學原理與方法
- 畢惜茜
- 755字
- 2019-11-29 20:58:37
專題二 犯罪嫌疑人供述障礙及審訊對策
犯罪嫌疑人心理非常復雜,尤其當他面臨偵查和法律的懲罰時其心理活動頻繁,極力要掩飾自己的心理活動及犯罪行為不被發現,與偵查人員之間是一種偵查與反偵查、審訊與反審訊之間的較量。在刑事訴訟偵查、起訴、審判三大訴訟階段中,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心理波動幅度大、持續時間較長(見圖1)。
圖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變化的規律
圖1所示,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心理變化幅度大,心理狀態不穩定,心理活動頻繁,持續時間較長;審查起訴階段,由于偵查已經終結,罪名已經基本認定,檢察院負責核實并起訴,被告人此時心理較為平靜,等待開庭;審判是決定他們命運和前途的關鍵時刻,因而,在審判期間是他們心理活動和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的心理始終都受它的制約,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又有新的變化和發展。審判前,表現為:一是恐懼與不安。在移交法院之前,他們都經過了審查階段,所以此時的恐懼是對審判結果的恐懼。想到即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前途可悲,又無法逃避,不免恐懼不安。二是預測刑期。在這個時期,他們急切希望得到法律知識,以預測自己的刑期,時常向同室人員打聽案情和判刑多少,并與自己對照。三是防御與期望。在開庭之前就計劃開庭的細節和將要說的話,并希望得到最好的結果。一般來說訴訟階段的頭和尾即偵查階段和判決后對判決不滿兩個階段屬于“高危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不穩定,波動大,心理活動頻繁。偵查階段由于犯罪嫌疑人立足未穩,未來得及建立防御體系,也是審訊的良好時機,有人稱之為“黃金24小時”。審訊中,犯罪嫌疑人往往顧慮多、疑心重、戒備嚴,對偵查人員常常抱有戒備、抵觸的心理,要解決這一問題,偵查人員要真誠、共情,消除隔閡和矛盾。偵查階段如何分析嫌疑人心理,有針對性地施策是我們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