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負性情緒占主導,情緒調節能力差,高級情感部分或完全缺失

情緒情感是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感的含義較為模糊,一般來說至少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低級或基本情感;另一種是高級情感,屬于人類意識,兩者有區別,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穩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它又是通過情緒來表達;情緒也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并且情緒中也蘊含著情感[4]。犯罪嫌疑人的情緒情感受到其認知特征和認知行為的影響,在其供述態度形成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1.負性情緒突出,情緒調節能力差

所謂負性情緒是一種消極情緒反應,主要表現為意識覺醒程度增高,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激惹性高。在筆者對44名命案嫌疑人、被告人的訪談中,有23人自述到自己平時就任性、急躁、好沖動、自控力差[5]

如筆者問(張某某,男,26歲,涉嫌故意殺人,原系某大學武術專業大四學生):“你覺得自己是屬于理性還是感性的人?”

答:“感性,平時做事比較沖動。但我能吃苦。說不好就容易跟人動手,好打架。獨立性強。”

又如,任某某(男,25歲,涉嫌搶劫殺人,初中二年級未畢業)自述道:“平時比較沖動,不用腦子想,辦事不周到,感性,敢作敢當,自尊心強。初中時和人聊天,聊到比較激動的時候,別人就說你別那么激動。”

問:“平時愛好是什么?”

答:“喜歡玩網絡游戲,買裝備,花挺多錢,沒事兒的時候主要玩游戲。”

問:“看書嗎?”

答:“也看,主要在網絡上看《星辰變》這些網絡小說。”

問:“報紙、古典小說、傳記看嗎?”

答:“不看(笑)。”

負性情緒會降低犯罪嫌疑人的認知能力,沖動性原本就是其人格特征中突出的特點,理智感的缺失作為情感性犯罪人心理結構中的重要特征,必然影響其情緒的調節能力。

在審訊中負性情緒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壓抑、緊張、悔恨、抵觸等。焦慮是個體預感危險來臨或事物的不良后果時的緊張、擔憂、急躁和不安的情緒狀態。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已經明確的特定危險的會受到傷害或威脅生命的逃避情緒。恐懼、焦慮的刺激源是由于嫌疑人與外界信息隔絕和情感隔絕,表現為對偵查人員所掌握的證據材料不了解,對同案犯是否被抓不了解,對社會關系可能對自己的評價不了解,對未來的處罰不可預知,同時失去人身自由也失去了原有社會支持,社會關系情感紐帶斷裂,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群體,缺乏歸屬感,人的社會性需要如對親人的惦念也常常會引發其情緒性波動。

筆者曾對17名經濟犯罪嫌疑人、44名命案犯罪嫌疑人就焦慮、恐懼、緊張不安等幾種心理做了調查(見表1、2)[6]

表1:偵查中經濟案件犯罪嫌疑人心理

表2:偵查中命案嫌疑人心理

調查顯示,有39人都表示在作案后直至整個訴訟過程都緊張、害怕、恐懼,相當比例的人稱在公安偵查階段最緊張、不踏實。命案犯罪嫌疑人在偵查中絕大多數也表現出這樣的心理,體現在羈押過程的緊張和害怕。對絕大多數作案后、初次進入到被拘禁環境的犯罪嫌疑人而言,無論其有罪還是無罪,失去人身自由和進入拘禁環境等突發性事件的出現會引發強烈的應激狀態,產生明顯的挫折感,出現一系列的身心不適應反應。同時由于對事態發展的難以預測和無法控制更增強了因無法預測和控制而又希望能夠預測和控制產生的內在沖突[7],導致嫌疑人內心的緊張、害怕、恐懼心理突出,應該說這種以緊張和恐懼為主要表現的反應是正常的和常見的。焦慮不安和擔心的占有相當的比例。出于對自己未來的擔心、所承擔法律責任的擔心占多數,還有是出于對家庭、孩子、老人的牽掛和擔心。訪談中有5人表示自己處理問題較為理性。由于經濟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高,認知水平高,情緒較穩定,面對問題通常能夠理性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和命案嫌疑人相比,經濟犯罪案件嫌疑人焦慮感更重,而明確表示后悔的情形只有1人,自信和理性的占一定比例,進一步說明經濟犯罪嫌疑人認知水平高和情緒穩定特點,也體現出大多數經濟犯罪嫌疑人“認事不認罪”“罪責感輕微”的特點。

表3統計顯示,“你經常感到心驚肉跳,心神不寧”分值最高,為35.4%。說明部分犯罪嫌疑人時刻擔心辦案人員的審查,或擔心同案犯的出賣,或擔心知情人向警察提供線索,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良心上的譴責。28.1%的人由于恐懼被追究刑事責任而“害怕聽到警察提訊的聲音”;16.8%的人恐懼自己在作案時留下的痕跡會成為公安、司法人員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有力證據。

表3: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心理調查

從數據統計看,恐懼心理的幾種表現分值均不高,但這并不能絕對說明犯罪嫌疑人恐懼心理不嚴重。因為恐懼是人在緊張狀態下的一種本能反應,犯罪嫌疑人的受審地位和所處的監禁環境,決定了他們或多或少會產生恐懼心理,只不過每個人恐懼的表現形式和輕重程度不同而已,如有的害怕被提訊,有的常做噩夢,有的整日心神不寧,有的雖恐懼但卻強作鎮靜。只有那些多次“進宮”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已適應了監禁環境和受審的角色,恐懼心理相對較輕,但他們對“再次坐牢”仍有一定的恐懼感。

筆者曾在訪談中問(陳某某,男,28歲,未婚,BJ市HR人,涉嫌故意殺人):“你被抓之后,心里是什么感受?”

答:“被抓后先被帶到公安局,當時一下子腦子空白,什么都不想了。恐懼感只是來自作案的過程,會做噩夢,夢到被害人。覺得殺人償命,自己這輩子完了。”

在整個審訊乃至偵查中犯罪嫌疑人大多會陷入深深的悲觀和又希冀某種希望的矛盾當中,在這樣的矛盾中,犯罪嫌疑人會產生焦慮,表現為一是擔心家庭;二是對處理的結果的不可預知;三是自己的前途和歸宿。由環境改變的巨大反差引發的環境適應不良,這種以焦慮和恐懼為主要表現的反應是十分正常的,心理學的解釋為“焦慮是一種未來指向的情緒狀態,它的特點是,因為不能預測和控制將要發生的事件而感到擔心”。[8]

2.高級情感部分或完全缺失

被羈押的嫌疑人、被告人的情感特征是其原有的犯罪心理結構中情感特征的延伸。與社會學相聯系的高級情感有理智、道德觀、美感等對人的行為調節起重要作用。個體之所以實施犯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高級情感的調節,因此,對于有罪的犯罪嫌疑人來說具有高級情感部分或完全缺失的特點,當然,這并不代表他們不具備基本的情感。犯罪嫌疑人在失去自由拘禁的環境中也會形成與之處境相關的基本情感,諸如孤獨感、絕望感、自我封閉等。

孤獨情緒在犯罪嫌疑人群體中是非常普遍的,主要是因為被羈押后在陌生、封閉、孤立、不和諧的環境,犯罪嫌疑人容易產生孤獨情緒。由于生活模式突然改變,一些犯罪嫌疑人會因失落和不習慣而感到異常孤獨,大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似乎自己已被社會拋棄,被他人遺忘;還有一些犯罪嫌疑人,當自卑、膽怯等消極情緒襲來時,孤獨感也隨之產生,這時就會因缺乏交往的勇氣而把自己封閉起來,從而使自己更加孤獨而難以自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神农架林区| 施甸县| 微山县| 慈溪市| 师宗县| 怀仁县| 泌阳县| 双鸭山市| 米林县| 宽甸| 凌海市| 竹溪县| 株洲县| 武威市| 来安县| 贵德县| 平原县| 衡阳县| 贵溪市| 普宁市| 克拉玛依市| 仙游县| 来凤县| 三河市| 吉隆县| 汉沽区| 蛟河市| 鸡西市| 平顺县| 垫江县| 淮安市| 建昌县| 基隆市| 南阳市| 磴口县| 刚察县| 丰都县| 建阳市| 乐业县|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