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五代十國史
- 牟彥秋
- 1780字
- 2019-10-18 15:20:51
太祖建國
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籌邊樓》(唐)薛濤
自從修筑了一座新城,將漢人遷徙此地后,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阿保機,并讓他頭痛不已。
這個問題就是:漢人老逃跑!
耶律阿保機不明白是哪里出了問題,就跟述律平談起此事。一聽這話,述律平說,可以去請教德高望重的“韓先生”。
這個韓先生,就是遼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韓延徽。
韓延徽來了后,他對耶律阿保機建議道:“乃請樹城郭,分市里,以居漢人之降者。又為定配偶,教墾藝,以生養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如果阿保機要治理天下的話,就要“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漢人住不慣帳篷,可讓他們住城里;漢人不會放牧打獵,但漢人有足夠的手工技術,足以養活自己。所以我們要修筑城墻,讓漢人在里面居住,并使其各有配偶,墾荒耕地,紡紗織布,煉鐵制酒,這樣漢人就會留下來了,大王的心結也就解開了。
聽完這番話后,阿保機覺得所言甚是,便接受了這個建議。至此,契丹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實現“民族分制”的王朝。
契丹廢除了原有的格局,設立南北兩院,兩院最高領導行宰相權力,統稱為“大王”。
其中,南院大王以漢法統治漢人,南院官員服裝以漢服(唐朝服裝)為主——軟腳幞頭、窄衣小袖等,官名也都是漢官,如令、仆射、樞密使、節度使等。
反之,北院大王以契丹法統治遼人,北院官員服裝以契丹服為主——髡發禿頂、毛皮棉襖,袍服皮靴等,官名也都是契丹官名,如大惕隱司、宣徽官、夷離畢院、敵烈麻都司、于越等。
這里多說一句,在遼國的歷史上,“于越”是一個神奇的官職,其地位之高,簡直位于百官之首;其權力之大,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在遼國,這個官職既管理軍隊,也抓政治,按照現在的定義,于越就是一個國家“總理兼軍委第一主席”的職位。在中原王朝中,可沒有這種逆天的官職,如果有的話,也只有那個臨終托孤時的“攝政王”了。
“于越”權力如此了得,所以在遼國兩百多年的歷史里,也僅僅有三位大臣(也說是四位)得此殊榮,并永載史冊。
契丹還實行“一城兩制”,大家生活在一起,也要體現兩種不同的文化與風俗。
舉一個例子,如今咱們看遼國的上京臨潢府遺址,這個遺址特別有意思。
從這個城池的遺址上看,這個城市被一分為二,北面是宮城,南面是漢城。其中這個漢城,有街道、房子、水井,各種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而反觀北面的宮城,除了一個皇宮外,就什么都沒有了。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契丹人住帳篷,他們住不慣漢人的瓦房,覺得漢人的瓦房憋屈,還磨滅了本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俗。因為契丹人不住瓦房,所以皇宮周圍什么也沒有,全是契丹人搭建的帳篷。如今,雖然帳篷消失了,但安裝帳篷時打樁用的釘子卻還留在那里,并永遠見證著這段歷史。
這,就是契丹人“一城兩制”的具體表現。
國家強大后,耶律阿保機開始南征北戰,除了討伐中原失敗,被后唐莊宗李存勖打得鼻青臉腫外,其他戰役均以大獲全勝而告終。在耶律阿保機有生之年,他一口氣滅掉了自己能看見的所有部落。
這些部落包括吐谷渾、黨項、阻卜、回紇等。同時,耶律阿保機還一口氣滅掉了已經建國兩百多年,位于今天東三省及朝鮮半島北部的渤海國。
知識鏈接 遼治礦冶
遼代的礦冶比較發達。遼太祖的父親擔任夷離堇期間,“始置鐵冶,教民鼓鑄”。公元911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軍南征幽、薊,到達灤河,在還軍途中,得銀、鐵礦,并命令冶煉。
遼在各地先后建了許多冶鐵處所。如在東京道尚州東平縣建鐵冶,集中采煉的有三百戶人家,而且把鐵制品作為賦稅上繳政府。政府還役使大量奴隸從事礦冶,柳濕河、三黜古斯、手山三處礦冶都是契丹曷術部奴隸所開采。
這個渤海國,就是未來無敵于天下的“大金王朝”的前身。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接受了韓延徽的建議,仿照漢人制度,廢除了契丹三年一選舉的制度,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契丹”。
伴隨著這個王朝的誕生,耶律阿保機成為真真正正的草原霸主!
知識點思考 耶律阿保機在政治上實行了什么新舉措?
耶律阿保機發現,國境越來越大,西部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韋,不習慣耕種;而投奔的漢人,又不可能去牧馬。于是他設置了兩套平行的行政機構——北面官“以國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慣例;南面官“以漢制待漢人”,幾乎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翻版。一個皇權,兩套官制,并行不悖。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阿保機會到四個不同的地方居住,稱之為“四時捺缽”。表面上,這是“游牧”之意,實際上,也是巡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