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五代十國史
- 牟彥秋
- 7字
- 2019-10-18 15:20:50
第三章 兒皇建國
契丹的那些事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征人怨》(唐)柳中庸
話說中原混戰不堪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卻有了新的發展。契丹族崛起并統一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為少數民族的融合發展做出了貢獻。
契丹族是鮮卑的一支,從北魏道武帝登國三年(公元388年)起,史書上已有記載。在好幾百年中,契丹人在西側木倫河流域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與漢人有接觸,經濟上也常有交流。早在北魏時期,契丹人饑荒的時候,就從中原地區得到糧食的接濟。
在神話故事中,契丹人的祖先是天上的兩位神仙,其中一位是騎著白馬,英俊瀟灑、氣宇軒昂的仙人;另一位是騎著青牛,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仙女。
在木葉山這里,他們一見鐘情、私訂終身,結婚生子,繁衍后代,共生八子,形成了強大的契丹王朝。
后來,為了永遠銘記這段“歷史”,契丹人為白馬仙人和青牛仙女修建了“始祖廟”,他們尊白馬仙人為“奇首可汗”,就是他們的第一位“王”;他們尊青牛女子為“奇首可敦”,就是他們的第一位“皇后”。此后,可汗與可敦并受香火。這說明在契丹的文化中,男女所處的位置是一樣的。
知識鏈接 愛改名號的契丹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復用“遼”“契丹”為國號。
史學界公論,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公元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圣宗統和元年(公元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復號大遼。
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遼曾九改九復國號,也就是說,遼曾改國號達十八次之多,大家雖對遼國改了多少次國號有分歧,但契丹愛改國號,則是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
據說,契丹人最初沒有姓氏,全都用部落名稱呼對方,直到唐朝時皆如此。后來,唐太宗李世民把皇族的“李”姓和貴族的“孫”姓賞給了他們,契丹人這才有了自己的姓氏。
到了耶律阿保機時代,這位遼太祖崇拜漢族的“劉邦”和“蕭何”,于是創造了“耶律”和“蕭”兩個姓氏(其中“耶律”就是劉字的音譯)。
最初,這兩個姓氏為皇族專用,后來慢慢地成為貴族、士族的姓氏,最后普通平民也開始使用。金滅掉遼國后,為了徹底摧毀遼國的文化,他們下令契丹人改姓,把“耶律”改為“移剌”,把“蕭”改為“石抹”,如今姓這兩個姓氏的人,他們很可能就是契丹的后裔。
為了更好地紀念祖先,鞏固上層集團的特權,耶律阿保機還下令:
耶律氏要和蕭氏世代通婚,還把這種習俗寫到了法律里——姓耶律的不娶蕭家的女子,就是違反法律。
至此,直到遼國滅亡,一共有九代皇帝,他們的皇后除了一個不姓蕭外,其他皇后全姓蕭。而蕭氏一族的男人,全是皇帝的舅舅。
這個唯一不姓“蕭”的皇后,是遼國第三代世宗耶律阮的老婆,此女為漢人女子。對于契丹國王娶漢女之事,契丹的大臣們皆不同意,耶律阮為了平息眾怒,只好再立了一個姓蕭的女子為皇后,這才擺平了此事。一朝兩位皇后,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事情,更是遼國的獨一份,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契丹族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分為八部,管轄四十一縣。每部有刺史,每縣有令,酋長號為契丹王。每逢戰爭之時,則需要八部一同商定,征發兵丁。漁、獵則各部自主。唐在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王為都督,而在幽州設長史一人,進行監察。
唐會昌年間,應幽州節度使張仲武上疏奏請,唐政府賜契丹王屈戍“奉國契丹之印”印篆。契丹族八部酋長皆號大人,稱為刺史,從中推選一人為王,并建王旗鼓以示尊重,每三年契丹王便更立一次。唐末,耶律部其主阿保機即位后,不遵守王位更替的規定,吞并鄰部,建制稱帝。
那么,這個耶律阿保機是如何登基稱帝的呢?他在位期間,又有什么人文逸事呢?
知識點思考 契丹的文字是怎樣創成的?
神冊五年(公元920年),由于契丹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需要,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讓文臣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依仿漢字創造契丹國字,即契丹大字。
由于受到漢字與契丹語的雙重影響,契丹大字成為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的混合體。其字形結構有點兒像簡化的漢字,有點、橫、直、撇、捺等筆畫。有少數字是直接借用漢字的形、音、義,如“皇帝”“王”等,這類字都是用來記錄契丹語中的漢語借詞。還有些只借用漢字的字形和字義,讀音則用契丹語來讀。而絕大多數契丹大字都是與漢字字形不同,是自行創制的新字。
契丹文字是古代契丹族人民為多民族中華大家庭貢獻出的一份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它開創了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創制文字之先河,對于女真文字、蒙古文字和滿洲文字的創制有極大影響。契丹文字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