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隋史
- 魏婷
- 2435字
- 2019-10-18 15:17:18
求同存異,萬物革新
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東漢)佚名《東漢歌謠》
曾經的普六茹堅已經是隋文帝了,北方的各族人民已經團結在他的周圍。他建立的是一個版圖廣闊的帝國,比起曾經那些地方小國,大隋更加難以管理,如果沿襲舊制,大隋同樣將步前朝之后塵。睿智的楊堅早已洞察這一切,無論前路如何艱難,隋文帝都要大刀闊斧,誓為萬物革新。
新舊王朝的交替是國家的一次重新洗牌,隨之而來的是多如牛毛的問題。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楊堅要解決的應該是最重要、最主要、最棘手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對中央官制的改革,地方建制的改革,法制建設的改革。只有解決這些關鍵問題,那些小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國家才能逐漸步入正軌。
政府內部的建制對國家至關重要。楊堅要對中央官制進行改革,他要將北周的六官制改成三省六部制。在北周以前使用是六官制度,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別為大冢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寇、大宗伯、大司空。這六官的等級互相平行,當時朝廷中由鮮卑人和漢人構成,如此可以保證當時的漢人與鮮卑人官職的平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強大的隋朝需要一個金字塔式的政治體系,六官制則與時代格格不入。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楊堅將漢、魏的兩種制度巧妙融合,創設“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分別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內史省主要負責起草詔令,其長官為內史令;門下省負責詔令的審核工作,其行政長官為納言;尚書省主要負責詔令的執行,其行政長官為尚書令。因為尚書令位高權重,因此通常位置空缺,執行主要靠副官左、右仆射。其中國家的宰相由三省的領導共同擔任,楊堅命高颎、李德林、蘇威分別掌管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再加上掌管禁軍的楊惠,構成了開國的四大柱石。
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為:吏部、禮部、都官、度支、工部、兵部。這些機構是國家主要的政務執行部門,主管國家的經濟、禮儀、工程、軍事等各個方面。
三省六部制與漢代的三公九卿制相比有很大改進。首先,宰相由某個個體變成了機構的負責人。漢朝時期宰相(太尉、司徒、司空)權力很大,天子與宰相之間矛盾突出,如今,是先有機構后有個人,宰相的職位是流動的,如此一來宰相的權力被削弱了,皇權就得到提升。其次,這種制度意味著決策權與行政權的分割,將詔令的起草、審核、執行權力分工,也就意味著對宰相權力的分割,從而提升皇權。第三,對于決策的程序性分離,意味著只要決策的其中一個環節沒有通過,就不能執行,這樣可以避免許多行政失誤。
其制度主要達到三個目的:加強君主集權、分割宰相權力、提高行政效率。只有符合社會的發展進程,才能夠富有足夠的生命力,而這三個基本原則都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自從楊堅創立“三省六部制”,一直被沿用到清朝。
不僅中央官制需要進行改革,地方建制改革也迫在眉睫。隋朝建立之初采用北周的制度,當時國家地方分為州、郡、縣三級制管理,全國共有211個州,508個郡,1124個縣。由此看出,國家的地方行政區劃分得太過細致,以大隋的國情來看,根本不需要如此繁多的地方機構。
其實前朝各國早已了解此建制的弊端,由于中原各國分裂對立,各國為了籠絡人才,就用官職拴住他們。官職不夠用就擴充數量,過多設置機構,就是為了賞賜功臣。如此一來,每個機構都需要許多財政開支,百姓賦稅加重,形成了“十羊九牧”的局面。
大臣楊尚希給楊堅上了一道奏文,他的解決方案是去閑存要,去小為大。但是,這種方法很難實施,因為什么是“閑”,什么是“要”,非常難以界定。經過反復斟酌,楊堅決定直接砍掉一個層級,全國508個郡全部撤銷。政策實施以后,地方行政開支明顯下降,有效地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楊堅打起了地方佐官的主意。自秦漢以來,對于地方的管理,朝廷只派幾名主要長官,地方佐官(中、下級官員)都由地方長官直接任命。地方長官通常會任命地方高門大族作為佐官,這些高門大族不僅對當地的情況了如指掌,而且自身在當地就有很強的威懾力,非常方便管理。這種方法可以方便管理,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久而久之,地方長官會完全倚仗地方佐官,整個天下也就變成了高門大族的天下。全國的地方大族把持地方政治,對中央形成巨大威脅。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楊堅裁掉所有地方佐官,這些職位由中央派人擔當。為了保證這些官員的行政能力,中央實施考核制度,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根據成績決定去留。高門大族再想搞割據就非常困難了,這種制度也使國家內部更加穩定。
隋文帝楊堅不僅英明睿智,而且很有遠見。他非常重視法律,認為只有建立合理的法律制度,國家才能走向正常軌道。遙想當年,就是因為北周法律制度不健全,楊堅才有機會篡權,因此他要吸取前人的教訓。

▲隋文帝廟
楊堅糾集一眾大臣修著法律,經過君臣的努力,終于著成了法律典籍《開皇律》。《開皇律》是中國古代法典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之后又傳到越南、朝鮮、日本等國,產生深遠影響。
《開皇律》規避了前朝法律的幾大弊端。首先,前朝法條有一千八百多條,由于法條過于細碎化,導致百姓會莫名其妙地犯罪,久而久之,激起百姓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百姓干脆不再守法,國家法律失去了作用。楊堅以法律從簡的原則,將大隋法律減少到五百多條,百姓知道什么事不該做,就規避了動不動就犯法的現象,百姓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國家也就趨于穩定了。
隋朝的法律在量刑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除了謀犯重罪者,其余都一人做事一人當,罪名不搞連坐。刑法中將一些滅絕人性的酷刑廢除,剩下的只有死刑、流放(遠方服役)、徒刑(一年到三年)、杖刑(60—100杖),笞刑(10—50下)。在定罪方面,隋文帝不贊成刑訊逼供,他規定打二百杖以上就是刑訊逼供。如此一來,減少了冤假錯案發生的概率。
經過一番整頓之后,中央集權更加穩固,國家逐漸走向正軌,而今后的路還很長,建設大隋依然任重而道遠。

▲隋文帝的泰陵
知識鏈接 十惡不赦
“十惡不赦”這種說法是從隋文帝時期開始的,十惡就是十大罪狀,這十大罪行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即使隋朝法律寬容,也不會對這十條罪名減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