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爸爸版)作者名: (韓)田導根本章字數: 2592字更新時間: 2019-10-22 15:55:26
導讀 再忙,也不耽誤你做個好爸爸
“伍迪·艾倫曾經說過,80%的成功都只需要露個面就行了。在此我得向伍迪道歉,因為我要借用并修正一下他的話——99%的育兒工作只需要陪伴就夠了。”
看到《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的作者田導根在開篇第一頁這樣寫,我忍不住深深贊同,因為陪孩子時間最長并與孩子互動最多的人的話語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必然最大。
爸爸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很多孩子在一生中都會把爸爸視為自己的偶像。但也有很多時候,爸爸會讓孩子失望,因為他們不是忙工作,就是忙應酬。
所以,爸爸的育兒道理懂得再多,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著孩子聊會兒天給孩子感覺來得實在。作者田導根也提到聊天是人與人溝通感情的基本方式。
可是,我們都深有感觸的是,爸爸跟孩子聊天時,很容易說著說著就演變成重復和說教。讓孩子喜歡和爸爸聊天本身就不易,讓孩子從和爸爸聊天中培養自信心、創意、感性、領導能力就更難。但讀完《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這本書,我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爸爸先要審視自己的養育方式,才能更有針對性|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童年的養育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爸爸的養育方式,再加上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對待孩子的成長都顯得太匆忙。
如果爸爸希望跟孩子聊得來,首先要觀察一下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審視自己的養育中,是不是這些問題都做得挺好: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嘮叨;不把自己的錯誤轉嫁到孩子身上,從不反復斥責他;從不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意對待他;孩子遇到困難時,會經常激勵他。
經常審視自己的養育方式,就能不斷吸取經驗。如果爸爸一味地對孩子說教,就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讓孩子變得通過觀察爸爸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這時孩子培養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所以,爸爸需要為孩子做的就是教會孩子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別人的贊揚或觀點來做判斷。能做到這些其實相當不易,但如果我們能經常意識到這些問題,加上刻意的正面引導,慢慢地,孩子就會把爸爸當成朋友,愿意傾訴一切。
|了解孩子成長的共性和他本身獨特的個性,會讓孩子覺得爸爸更懂他|
首先,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當孩子處在不同的敏感期時表現出的行為會大不一樣。蒙臺梭利說過:“當敏感期出現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內在需求得到滿足,這股動力才會消逝。”
這個敏感期也是爸爸教育的關鍵期。舉個例子,六歲前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在這個時期,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效果最好,因為幼年時期養成的對話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表達。
書中提到孩子表達能力的核心就是“我”,即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覺。個人的思想和感受都是自身的問題,但是表達能力需要的是在他人或眾人面前講明自己的觀點,所以提高表達能力就需要相應的訓練。
知道這個敏感期規律,你就會明白在六歲前爸爸的陪伴是多么的寶貴,如此就會更熱衷于跟孩子聊天。
其次,你必須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個性:知道他擅長或喜歡什么,最要好的朋友是誰,知道他想要什么禮物,夢想是什么,等等。
當然這些問題你不能都赤裸裸地問他,畢竟這不是人口普查。爸爸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會有獨到的觀察,然后才能了解孩子,最后才有愉快聊天的資本。
但是我們總是一開口就被孩子嫌棄,就像你給孩子刷牙的時候,他可能表現出一萬個不樂意,僵持一段時間之后可能你會忍不住兇他:“為什么不好好刷牙,一點都不聽話!”然后你會氣鼓鼓地回到客廳坐著,一邊生悶氣一邊懊悔。
所以,即使爸爸看了再多育兒的大道理,最終還是得從日常觀察、體驗和反省出發,悟出自己的方法。好在人生就是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身為父母最大的幸運就在于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去試錯,并且期待能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結果。
|抓住語言和閱讀敏感期,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的表達能力要在他的語言習慣剛開始形成時開始訓練,因為這時孩子的基本思考框架也會隨之形成。
1)良好的開端從自然對話中的情緒認知開始。
自然對話中肯定包涵各種各樣的情緒,爸爸應該讓孩子間接體驗什么是傷心、委屈、生氣等感覺,并告訴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爸爸也很有必要坦率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盲目地生氣,肯定無法改變孩子的認知和行為。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具體原因,孩子才會更容易理解。
通過家庭中的自然對話,孩子會逐漸養成表達自己的情感的習慣,不僅能提高邏輯思考能力,還可以讓爸爸和孩子的關系更為融治。
2)拋個話題,來引導孩子深入思考吧。
說到陪伴,爸爸可能眉頭一皺,抱怨哪有那么多的時間陪孩子聊天。其實,沒時間都是借口,關鍵在于是不是真想陪著孩子,畢竟辦法總比問題多。
比如,可以讓做飯或者吃飯的時間成為有主題對話的機會。讓孩子用語言描述爸爸做飯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其實,和孩子聊天的主題不需要多么宏大。通過聊天,孩子可以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并且練習說服對方的技巧,慢慢地學會既不固執己見,也不盲從他人。
這種討論的方式能給孩子打下表達自己想法的良好基礎。此外,家庭成員之間可以舉行評價會。和孩子一起制訂階段目標后,爸爸可以定期問問孩子目標達成的情況,孩子則自我評價目標是否很好地達成,有哪個部分沒有做好。在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跟孩子交談的時候,爸爸應該教導孩子不要把個人情緒放在第一位,同時培養孩子準確地表達事情因果的習慣。
3)注重孩子的表達邏輯,讓孩子善于理清自己的思路。
想要把孩子培養成語言邏輯性強的孩子,就要通過經常接觸的生活主題,從孩子自由說話的習慣開始培養。
在開始對話之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必須遵守的對話的規則。即告訴孩子無論要表達什么,都應該遵照“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法”“何因”的順序說話。比如孩子告訴你“我不喜歡張嘉樂”,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用六個問題引導他和你的對話,然后再把他對六個問題的表達串聯起來講給他聽,讓他了解這樣的表達結構,慢慢地,他也會用這樣的邏輯結構來表達他的想法。
說到底,育兒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很多時候,我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因為終究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和家庭成員養育自己的孩子。
在爸爸角色的探索中,希望在悟道上給你一些啟發,去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去思考自己的養育方式,去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去改變視角。那些跟孩子聊天的方法,最終還需要你結合你的領悟并運用到育兒實踐中去。
親子教育專家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