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齊丹
- 大植物
- 叔叔請放開我
- 2041字
- 2019-11-04 08:45:00
“恭喜宿主捕捉大紅袍樹一株,名為齊丹,為武夷奇種,所屬巖茶類,其條形壯結,均整,色澤綠褐鮮潤,具有提神醒腦,消除疲憊,可降低食道癌,抗衰老,抑制血栓功效,系統評估為稀少級”
安然身體怔松。
嘴角隨即浮現出一抹發自于內心的笑意,奪目而刺眼。
大紅袍屬于烏龍茶一類,也分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的生長環境,茶樹性狀命名。
其中奇丹,北斗,天南星更是冠絕天下,就連周總理在尼克松訪華都以半壁江山稱呼大紅袍。
而系統捕捉的恰恰是奇丹母樹。
什么叫驚喜,這就是驚喜。
正在聽華閩教授兒子華天宇講述巴黎求學趣事,黎秋怡抬頭張望的瞬間,恰巧看到安然嘴角笑意。
“下流”
黎秋怡順著安然視線看去,頓時注意到目光的落腳地,不偏不倚落在她白皙潤澤的頸部,暗碎了一口,本來剛對安然又所改觀的影響,如鏡子般徹底碎了一地,越瞧安然的笑容,越覺得猥瑣,齷齪。
大紅袍茶有一個特色,余香持久,久飲能使人口齒生津,精神振奮。
“這么說來,和氏璧這個稱呼倒也貼切”
徐老師遲疑半晌,然后贊同點了點頭,問道“安小友年紀不大,對茶倒頗有研究”
“可不敢研究”
安然笑著搖了搖,道“中國茶類品種繁多,就分為紅綠,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現在更多一種花茶,如果再以地貌,環境細分更達數以千種,煮茶就有十六種之多,品茶工具,又分為十幾種,就連湯瓶的大小,或銀,鐵或瓷,石制用法都有學問,章法必須井然有序,所以平常我只喝茶,不品茶”
“將所有繁瑣茶道,禮儀,歸納與簡單操作中,這就是大道至簡,返璞歸真”黎老大加贊許。
華閩和徐老師面面相覷,頓時哭笑不得。
桌上茶焙,茶籠,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紫色茶壺,也不知道誰擺出來的。
就連茶葉都不是簡單沖泡,而是復雜的蒸煮方式,現在卻說要返璞歸真,簡單化,這前后矛盾讓他們頗為無語。
推翻了自己一上午辛苦忙碌的成果,也甘之如飴。
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當真是入了黎老的眼,
華閩手握著茶杯,微微側過身體,朝身邊看了一眼。
工程學院教授名頭聽著好聽,其實也就一所專科學院,與淮河師范大學差距很大,尤其黎老教書育人幾十年,早就桃李滿天下,其中不少在教育部擔任重要職務,還有幾個更是成國家聞名遐邇的頂級富商。
這次放下手中一大堆事情過來,就是為孫子鋪路。
“老徐帶孫子過來,怕是同樣的目的”
華閩心里暗想,隨即聽到黎秋怡一口一個華哥叫著自家孫子,頓時心生寬慰。
這次老徐怕是打錯如意算盤了,徐嘉聯雖同樣是留洋歸來,長得也不錯,但秋怡從小和華天宇一起長大,也算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何況出國幾年也沒斷了聯系。
華閩唯一捉摸不透的是黎老的態度。
你要說他想將秋怡介紹給面前這個年輕人吧!?偏偏和他以平輩相稱。
如果不是,態度又過于熱情。
模棱兩可的態度,讓他心生警惕。
“安小友現在讀書,還是?”
“子承父業”
安然如實相告,道“繼承了一家地方不大的植物店”
“哦”
華閩眼神中掠過一絲喜色,臉神卻絲毫未變,道“年紀輕輕就有一家屬于自己的店,挺不錯的,我們家天宇可就沒這么好的福氣,還需要自己打拼,不過這孩子留學回來總算學了點東西,現在在魔都一家上市公司擔任總經理職務,就是離家有些遠,挺長時間看不到”
“越有能力的人,越喜歡在國內發達的城市發展”
安然并沒有多想,贊同回了一句,接著道“我以前也是這么以為的,后來慢慢明白,如果有能力何不離家近一些,下班陪父母吃一頓晚飯,聊聊家庭瑣事,星期天陪家里人一起去逛街,散步,看電影,享受一家團聚時光,我們拼命工作努力賺錢,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家人,可大多數讀書多的學生,能力強商業精英,家庭的歡笑聲已填不滿他們寬宏的野心”
“一樣的城市,不一樣的人”
黎老站起身,親自為安然斟了一杯茶,道“鴻溝易滿,人心難填”
“話雖有道理,但我不太贊成”
華閩還沒有說話,徐老師先開口,道“城市越發達,相應選擇就越多,努力工作也并非要為家庭,我們那個年代很多英烈都以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為榮,到你們這一代怎么就一天到晚想著繞家轉”
徐老說話時有些疾首痛心。
站的立場和角度不同,擁有和失去也不相等,安然無奈笑笑,沒有再辯解下去。
城市再大,容不下他鄉孤影。
城市再小,燈火通明,滿城歡笑。
黎老伸出手,拍了拍安然肩膀,像是安慰他。
對安然家的事,他也是偶爾間問起,現在聽完安然的一番話才明白,有些聽來像是故事的事,恰恰是別人念念不忘的心結。
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明白當時心有多痛,夜有多么難熬。
年紀輕輕承擔了不應該承擔的痛苦。
偏偏身上不帶著自卑,迷茫,還能保持謙和,懂禮貌,知進退的良好品行,實屬難得。
“安然,人的一生就像茶葉,必須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烘干,每一道工序對茶都是一場痛苦修行,但當蒸煮出葉嫩勻齊,香高持久茶水時,所有磨難都會是一種經歷”
黎老接著說道“植物的修枝,病蟲害,哪一樣植物不痛苦,但你看到它們花開時多么美”
安然不想談過去,也不想聽。
二十歲父母離世痛苦,五十歲同樣傷心,到了八十歲父母離世還照樣難過,可傷心的程度能一樣嗎!?
道理聽多了,也僅僅成了道理。
“你不是茶,怎會知道杯的苦,你不是花,又怎會看到花流下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