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中國
- 星球研究所
- 1783字
- 2019-09-29 10:51:17
推薦序
中國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作為一名地理科研工作者,我對地理科普作品總是既充滿期待,又格外苛刻的。《這里是中國》的問世,無疑是讓人欣喜的。
《這里是中國》是由地理科普團隊——星球研究所和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合作創作的。這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本科普圖書,開篇文章《中國從哪里來?》就是雙方合作打磨的結果。
中國科學院對青藏高原的探索和研究,貫穿了1949年以來的大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成立科考隊,拉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序幕。彼時,作為青年學生的我也參與了這個項目。這次科考持續二十多年,也正是通過這一項目,我們建立了對青藏高原的系統認知。半個世紀過去了,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作為國家戰略任務再次被啟動。
2018年,適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一周年,以首期科考成果匯報為契機,就有了我們與星球研究所的合作,有了《中國從哪里來?》這篇科普作品。文章寫得深入簡出,不僅概括了青藏高原隆起對中國的地理、地貌和氣候格局的影響,“碰出一個大中國”這樣簡短有力的總結,更是深刻解讀了青藏高原隆升所造成的“鏈式影響”。這篇文章一經發布,便在微信朋友圈等各類網絡平臺刷屏。許多人正是通過這篇“網絡爆文”才知道了青藏高原對中國的意義。
從地理的視角探索中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中國地域廣大,景觀豐富,擁有冰川、湖泊、河流、海洋、黃土、巖溶等多種地貌類型。同時,中國大地上的人類活動也是廣泛的,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群都在這片土地上繁衍,并創造出中華文明。所有這些都是今天中國的組成部分。通過好的地理科普作品,激起大眾對中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激發大眾的自豪感,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理解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為當下和未來負責,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且難得的事。
作為科普,它必然要以科學理論知識為基礎,要實事求是。這就要求科普創作者閱讀大量科研著作、論文,同時擁有很高的判斷能力,能從眾多晦澀的學術文章中汲取經驗,厘清思路,找足證據。只有這樣的科普文章,才能經得起檢驗。
另外,科普不是簡單地羅列或轉述科學知識,它需要與大眾生活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發揮無限創造力,讓知識變得有趣。否則,科普就變成了科學新聞,抑或是古板的說教,少有人問津。這樣也就失去了科普本該具有的傳播力。
星球研究所就是一個很優秀的科普團隊。每篇文章的創作,都要精心打磨將近二十天,甚至一兩個月。他們把科普當作學術論文來完成,這股勁頭令人欣賞。這也就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從星球研究所成立之始便與他們密切合作的原因。
地理科普首先需要科學性,也需要藝術性。這里的藝術性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審美層面的。地理學天生具有審美的特性。但無論是景觀的美,還是環境的美,都需要仔細觀察、發現。對于一些普通讀者而言,他們往往是先被美麗的照片打動,進而渴望前往照片所在地,抑或是渴望了解美景形成的原因。這一點,星球研究所無疑做得很好。他們的文章有大量精美的照片和地圖。這能很快抓住大眾的視線,吸引他們成為粉絲,進而讓他們對科普文章產生興趣。
二是想象力層面的。美國古生物學家斯蒂芬·杰·古爾德曾說:“科學并不是無情地探討客觀信息,科學是一種創造性的人類活動,天才的科學家更像藝術家……”無論是科學,還是科普,都需要像藝術家一樣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這需要新舊理念的碰撞,也需要不同領域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作品才會有趣,才會受人喜愛。在這一方面,星球研究所可以說是目前國內地理科普行業中的佼佼者了。他們文章的內容大多是多學科的綜合,文章架構的不同組成部分都是充滿聯系的,這顯然需要充足的想象力才可以實現。此外,他們總能找到很多精妙的比喻,或是用一些示意圖片,將原本深奧晦澀的理論一語道破,讓人回味無窮。
當然,地理科普還需要理想。不僅是科研需要理想,尤其是在中國,科普更需要理想。由于起步晚,中國科普還沒有形成廣泛的環境。我們需要一批有專業背景,同時又具有藝術性、懂得大眾傳播的科普創作者。要不斷堅持,不斷創作。這一過程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理想往往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科普和科研可以通力合作,一起創造出精彩的地理科普作品。《這里是中國》就是一個好的范例。期望未來有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不斷涌現,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地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
2019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