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歷史上的糊涂賬
- 李國文說三國演義(中):蕭蕭故壘
- 李國文
- 1404字
- 2019-10-12 16:32:12
第四十四節(上):孔明用智激周瑜
戰爭是解決政治、軍事、經濟等矛盾的最后手段。因此,曹操和孫權的這場決戰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是實力的較量。所以,孫權始終下不了決心應戰,他確是被曹操聲勢浩大的八十三萬兵馬嚇住了。
猶如角力,力氣大的,總是要占優勢,這也是共識。但實力強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后的勝者。因為戰爭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以生命為代價的最大賭博,是伴隨著時代進化演變的魔方游戲。它是個不停地產生誤區,又不停地制造機遇的龐大迷宮。敵我雙方都存在著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數,和無法準確把握的變化及可能性。因此,在戰爭進行過程中,會有許多偶然因素,變生不測,打亂部署。措手不及,一錯百錯有之;棋高一著,全盤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為勢所必然的事情,卻有意外的結果,于是,絕處逢生,化險為夷有之;得勝之師,全軍覆滅者有之。這些,是戰場上屢見不鮮的。
善戰者便在這誤區與機遇、偶然與必然的不停變化之中,揚長克短,把握時機,趨利避害,應變圖勝。于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驕傲的曹操,敗在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手下。
赤壁之戰,東吳是主體,劉備不過是盟軍罷了。實際上,周瑜是三軍統帥,諸葛亮連參謀長這樣一個角色也不是。但經小說家鋪陳演義之后,主次位置竟顛倒調換過來。諸葛亮成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高瞻遠矚、英明正確的統帥,借箭借風,料事如神,這當然是后人的發揮創造了。其實在《三國演義》里描寫的正面戰場上,并無劉備的一兵一卒,他指揮誰去?當時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軍事觀察員,或聯絡參謀而已。
而《三國演義》把指揮這場戰爭的總司令頭銜,加在諸葛亮身上,實際是一種掠他人之美的行為。這不是諸葛亮的錯,是后來一心想美化諸葛亮的作家們的錯。
公元210年(赤壁之戰剛過去兩年),周瑜給孫權的信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對于劉備,乃至對關、張,都是不敢掉以輕心的。獨對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許在赤壁,時年30歲的諸葛亮,還不夠資格與比他長六歲的周瑜,來共同指揮這場戰役,所以,周瑜眼中不把這個實習生多么當回事,也很正常。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勞全算在諸葛亮身上。這種不公平的事情,難道僅僅在小說中發生過嗎?最后連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間接承認:“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他也認為他的對手是周瑜,而沒有孔明的份兒。只有大都督周瑜,乃是真正的主帥。
更可畏者,《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塑造出一個氣量狹窄的周瑜,雖然,正史上的周瑜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但不得不承認《三國演義》筆下的周瑜,卻是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特別是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魔咒,成為這個世界上所有被嫉妒心毒害者的哀鳴。從此,中國的任何小說,再沒有塑造出一個嫉妒心如此之重,而且是家喻戶曉的文學人物。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也是一個嫉妒成性的老兄,但他和周瑜不同,周是才妒,奧是情妒,才妒比情妒要更可怕些,所煽動起來的仇恨要更強烈些。于是,小說中的周瑜,便成為氣量狹隘、毫不容人的典型。其實,史實中的他,“性度恢宏”,孫權與陸遜討論時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程普很佩服他“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而且,他很帥,“長壯有姿貌”,“少精意于音樂”,可見蘇東坡筆下,“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周瑜,是怎樣風流瀟灑的人物了。
歷史上的許多這樣的糊涂賬,要回歸它本來的面貌,卻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