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一、中國法制史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圍

中國法制史是研究中國法制發生、發展、演變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是中國制度史的一部分,是法學體系中的獨立學科,也是歷史學中的重要分支。它以研究中國法律的起源,中國各種類型的法律制度的實質、特點、作用及其發展演變過程與規律為主要內容。它一般自夏朝開始,通過對中國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和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法制發生、發展、演變的歷程和主要內容的論述,從而揭示出中國法制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必要的借鑒,為我國當代法制建設服務。

二、中國法制史的發展歷程概述

中國法制史源遠流長。

中國地處東亞大陸,是古人類的著名故鄉之一,具有四千多年未曾中斷過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因而也是世界上公認的文明古國。

中華民族是以黃河流域為搖籃發展起來的。黃河流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松軟,地形平坦,具有發展原始農業的良好條件。因此,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我國便進入了階級社會,揭開了奴隸制法制史的篇章。隨著國家的形成,中國法制雛形相應出現——夏朝的禹刑即根據氏族晚期習俗陸續積累的習慣法,所謂夏刑三千條,以殘害人的肢體,即肉刑為其主要特征。

商、周逐步定型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即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西周確立的“親親”、“尊尊”、“出禮入刑”的原則及有關制度,對后世封建法制有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巨變,各大諸侯國相繼實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為此發生論爭。如鄭國子產與晉國叔向等人關于刑書的爭論,以及孔子對晉國鑄刑鼎的反對。這種爭論實質上反映了舊貴族與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的爭論。

戰國時魏國李悝編撰的《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分為盜、賊、網、捕、雜、具六篇,它為以后歷代法典的提供了藍本。

商鞅相秦變法,建立并厲行旨在富國強兵且卓具成效的法制,為此后秦掃平六國起了重要作用,并在統一之后推行于全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一直延續至清末。從此,維護和鞏固這種君主專制體制,成為兩千多年來傳統法制的出發點和中心任務。漢初總結秦朝嚴刑竣法而致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以黃老之道修養生息,也注重儒法合流在法制上的重要意義,于是提出“德主刑輔”、“大德而小刑”的法制思想,以及改革刑制,推行抑商政策,打擊商人的勢力。三國兩晉南北朝逐步引禮入律,禮律結合,為唐律“一準于禮”、禮法交融作了長期準備。

我國封建法制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備。唐律不僅為后世王朝奉為立法楷模,且被引進至東亞諸國。

此后,封建社會進入后期,君主制度不斷強化,而商品經濟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縝密,經濟立法和民事立法均有進展。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20世紀初清政府“變法修策”到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陸續公布《六法全書》,這時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大陸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借鑒其法律的內容,但也繼承和吸納了不少中國傳統法律和制度。

除了上述的我國鴉片戰爭以來的法制發展脈絡外,中國近代法制史的另一個脈絡即是一百多年來(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不斷創造的新型的法制,主要有以下2個類型的新型法制。

1.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法律,尤其是中國近代唯一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文獻的《臨時約法》,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憲法性文獻。

2.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根據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權創設了人民民主法制,歷經曲折艱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前驅和淵源。

三、中華法系的主要特征

從《法經》到《大清律》,中國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關系,長期自成體系,獨具特色,很少受外來影響,并自唐朝起對東亞發生重大影響,素有中華法系之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華法系,主要是以中國封建法制為主要內容,其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

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以修改、廢止任何法律。作為國家的象征、統治階級的總代表,皇帝的人身和權威皆受法律嚴格保護,不論有意無意,稍有觸犯,即是重罪?;实鄄皇苋魏畏傻募s束,不承擔任何法律義務,而法律則是皇帝治理臣民的工具。他又擁有最高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以及一切死刑案件(隋唐以后)皆須皇帝裁決、批準?;实劭梢苑ㄍ庥眯蹋部梢苑ㄍ馐┒?,赦免任何罪犯。

2.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響,而強調遵循禮教,強調維護綱紀倫常。禮原是氏族社會末期祭祀祖先神靈的習慣,后來逐漸演化為階級社會確定人們血緣關系親疏尊卑和社會等級的行為規范。經過漢儒改造,又成為“禮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其要旨即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由此衍生的“親親”、“尊尊”的政治和倫理原則。在此原則下,禮的很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不去”、“八議”以及喪服制度等,相繼入律,并為后世法典所沿用。依據“禮教”原則,同樣的行為不一定同罪,同樣的罪名不一定同樣處刑,行為人的等級身份和血緣關系成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在民事案件中,直接以禮教原則處斷。“三綱”強調維護君、父、夫的特權,而君權高于一切,皇帝之下,盡人皆臣妾,根本無所謂法律權利。禮教力倡“無訟”、“息訟”,也導致人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

3.法律以刑法為主,諸法合體

中國古字“法”寫作“灋”,《說文》:“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毕摹⑸?、周文獻中的“刑”即是法。春秋時一些著名成文法還稱《刑鼎》、《刑書》、《竹刑》。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法”才具有法律的涵義,而直至戰國中期以后,“律”也作為成文法的主要形式出現,并逐漸被普遍采用,承傳下來。古人刑、法、律三字往往通用。歷代正史記述立法、司法活動的“志”,稱《刑法志》。法官通稱刑官。自隋至清末法制改革前,中央主管司法行政、審判的官署通稱刑部??傊?,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中國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于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一部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也不區分,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混一,作證與招供同等看待。另一方面,專制君主無視下民的主體權利,平民百姓也不具有這種意識,并以“對簿公堂”為恥、為累,一般民事糾紛也無關政權安危大局,商品經濟又長期不發達等等,致使中國古代民事立法偏枯,與刑法畸重形成強烈反差。

4.司法從屬于行政

中國古代歷代中央雖設司法機構,但輔佐皇帝的重臣,如丞相、宰相、內閣大臣等,完全可以過問司法。中央某些行政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宋元明清對地方路、省一級雖專設司法機構,但仍處于地方行政長官控制之下。獄訟是否得平,自漢以來便是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四、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意義

1.從法學教學體系本身講,法學專業課程可分基礎法學和部門法學兩類?;A法學主要是法學基礎理論(法理學)和法律史學(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部門法學即憲法、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國際法等等。這兩類學科構成一個相互融通的整體,基礎法學為部門法學提供理論和歷史的基礎,是學好部門法學的必要前提。

2.從法學各學科的關系上講,作為一門基礎法學,中國法制

史首先與法理學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法理學應該是法的歷史和現實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離開了這些,法理學便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例如,法理學講封建制的法確認并維護人際關系中等級森嚴的不平等原則,學了中國法制史,對于這種在當時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原則,究竟如何表現在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有關的理性認識外,還會留下一系列清晰的具體印象,而且還會了解這種原則在中國歷史上是如何形成,如何發展,以及如何被送進歷史博物館的全過程,進而豐富和加深了對法理學的理解。

3.從學習部門法的角度講,學習中國法制史也為學習法學提供必備的有關歷史知識。法律系本科生寫畢業論文時,有些同學選題雖然不屬法制史范疇,卻苦于法制史的知識不足,難以進行較深的研究。如果有志對某一部門法學作進一步探討的學員,就更需要有較多中國法制史方面的知識作為研究的素材和基礎。

4.從法制建設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習中國法制史,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具有歷史借鑒意義。我們正在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法治國家是題中應有之義,當然也應是有中國特色的?!坝^今宜鑒古”,現實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中國古代法制,特別是長期延續的封建法制,為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了許多非常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如封建王朝的盛衰存亡與他們對待法制的關系;封建法制建設的得失利弊及其對當時社會發展和后世的影響;封建宗法關系和封建禮教在封建法制中的作用及其對后世乃至現今的影響;等等,都有不少原則性的和具體的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在鴉片戰爭后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既有濃重的封建本色,又帶著鮮明的殖民地烙印,后來又裝入資本主義框架,對此應該進行深入的反思,以總結出其中可以借鑒的東西。人民民主專政的法制,是我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在反帝、反封建斗爭實踐中建立和逐步完善的人民民主法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直接來源。認真學習和研究人民民主法制,有助于更好地發揚優良傳統,避免可能的失誤。

五、學習中國法制史的方法

中國法制史作為中國史學的一部分,前人已為我們整理和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典籍和資料,作為法學的一門基礎學科,當代學者也作了可貴的努力,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對于中國法制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給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

學習中國法制史,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學習中國法制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應該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密切結合有關實際,去回答和解決具體問題。因此,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南。力求做到階級分析和歷史分析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力求實事求是地說明和論證中國法制史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內容,將歷史上的法制納入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去考察,不要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穿鑿附會。

2.學習中國法制史,必須嚴格地從中國歷史的具體實際出發。首先要弄清楚有關法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條件,特別是重大歷史變革的社會的政治、經濟背景。不能就法論法,應從歷史發展的整體上去掌握法制的沿革及其內在聯系。法制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為一定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思想統治服務,離開這個前提和目的,就不能了解一代法制興廢沿革的客觀原因,更無從深入理解它的實質。因此,學習中國法制史的同志,需要閱讀一些歷史典籍和史學專著、教科書,以充實自己在中國歷史方面的知識,這很有助于對中國法制史的學習和研究。

3.初學中國法制史的同志,可以首先認真學習本學科的基本教材,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愛好或學習中的難點,閱讀有關專著和論文及報刊上發表的有關學術動態。同時,可閱讀法學和史學的主要工具書,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法學辭典》、《辭?!氛畏煞謨约皻v史分冊,以及匯集成冊的中國法律史參考資料和有關中國通史的教材和論著。

4.掌握一定的古漢語基礎知識,是學好中國法制史的一個必要條件。中國古代法制史的基本素材,集中于歷代各種典籍、文獻以及有關論著、記述和資料中,幾乎全是古漢語的讀物,甚至近人如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等的著作,也不是現代漢語。因此,培養和提高閱讀古漢語的能力,對于學習和研究中國法制史至關重要。如有可能,不妨多讀一些古籍,諸如《歷代刑法考》、《歷代刑法志》、《唐律疏議》等。

六、關于本教材的說明

本教材是根據中國法制史學科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著重介紹歷朝歷代富有特色的法律思想和具體制度,對一些非朝代的法律制度,以及未成定論的問題則予以省略。同時,注意適度引用古文作為論證,并在每章之前有本章主要內容、學習目標和本章的重點問題。每章后有本章的復習思考題,包括名詞解釋、自測題和論述題及自測題的答案。

全書力求突出重點,基本上以斷代為經,以主要部門法為緯,按歷史順序分為十九章。對歷代的法制發展概況做了具體的描繪,使讀者就若干主要問題有所了解。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至鴉片戰爭前的清朝,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的傳統法制連同先秦部分,通稱為中國古代法制,涵蓋了中華法系發生、發展和解體的全過程,向來是中外學界研究的重點,也是中國法制史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材按歷代法制的法制指導思想、立法概況、法律內容與特點及司法制度來分節論述。法律內容又分為刑法、民法、行政法、經濟法、商法等幾方面扼要介紹,旨在使讀者既從橫斷面上概見一代法制的全貌,而串連相關各節,又可了解歷代從指導思想到司法制度,特別是各個部門法的縱向沿革和演變。

我們在此專設前言部分,旨在能夠給同學們學習中國法制史的一個基本的脈絡和一個大的框架,相信是會有利于大家對中國法制史的學習的。

著者2013年8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夏津县| 那曲县| 中江县| 三门县| 尉犁县| 茶陵县| 镶黄旗| 涡阳县| 陇川县| 台中县| 嘉义县| 三亚市| 荥阳市| 南召县| 阳谷县| 北安市| 宁波市| 枣庄市| 苍梧县| 临邑县| 辽宁省| 敖汉旗| 苗栗县| 湟中县| 兴宁市| 突泉县| 丹巴县| 望江县| 呼伦贝尔市| 宿迁市| 吴桥县| 齐河县| 保山市| 垫江县| 手机| 宁陵县| 哈巴河县| 贵定县| 江永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