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故事連載122 圣彼得堡
- 我的三彩人生
- 信使305
- 1596字
- 2020-10-23 07:57:16
故事連載122??圣彼得堡
我的三彩人生??作者:信使
42,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
從1712年開始,長達200多年的歲月里,圣彼得堡作為沙皇俄國的首都,一直是俄羅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1918年3月列寧宣布將蘇維埃首都遷往莫斯科,時至今日,莫斯科一直是俄羅斯首都。
圣彼得堡位于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俄羅斯的中央直轄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
1924年為紀念列寧曾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與其他大都市相比最大的差別是樓房建筑沒有其他城市
高聳入云的高樓大廈,大都是雄偉古樸的新古典樓房。該市主要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
圣彼得堡的另一個特點是河流湖泊較多,水面面積超過百分之十。著名的湼瓦河有很多支流,河叉交匯,島嶼眾多,島嶼與河岸用橋梁連接,因此該市橋梁高達三百多座,每座橋梁都有不同特色,千姿百態,成為藝術佳作。有的橋梁在固定時間段能夠從中間開啟,按時開啟后以利輪船航行。尤其是冬宮大橋-夜幕降臨后,大橋中央的兩段橋跨吊在空中,開橋讓遠洋巨輪通過。該市有“北方威尼斯”之美譽。
自從東正教傳入俄羅斯以后,俄羅斯各地建設很多教堂,作為教徒禮拜之場所。各地教堂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樓頂都是“洋蔥頭”建筑風格。如莫斯科紅場圣瓦西里大教堂,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娜二世宮殿教堂,圣彼得堡基督復活教堂(也稱滴血大教堂)上也有五光十色的洋蔥頭頂,反映了俄國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建筑風格。教堂輪廓美麗,裝飾色彩斑斕。這美侖美奐的教堂建筑與新古典樓房建筑交相輝映,映襯在寬闊的湼瓦河面,更顯出這座城市的秀美誘人。據彼得導游講,這座傳統式東正教堂是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被“民意黨”極端分子殺害而建造的。因此稱為“滴血大教堂”,亞歷山大二世在他執政的26年給俄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圣彼得堡由于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都城,除了皇宮和夏宮,冬宮博物館外,各式教堂,要塞景點很多。其中最著名景點當屬彼得保羅要塞。
彼得保羅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現在是博物館,成為游客參觀的著名景點。
該要塞 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它與彼得堡同齡。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護下誕生和發展的,彼得保羅要塞是作為俄國同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前哨陣地創造的。彼得大帝親自為它選擇了一處易于防御的地點,親自監督建造工作。后幾經擴建,建成這座六棱體的古堡。古堡的墻高12米,厚 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長700米。
由于北方戰爭的勝利,要塞圍城已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沙俄時期曾改為監獄,關押政治犯。
俄國啟蒙主義學者拉吉舍夫、
俄羅斯唯物主義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俄羅斯著名作家高爾基等等都在這里關押過。
要塞中有彼得保羅大教堂、鐘樓、圣彼得門、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幣廠、兵工廠、克龍維爾克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建筑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彼得保羅大教堂。
這是一座早期俄羅斯巴洛克式大教堂。教堂外表莊嚴肅穆,內部裝飾富麗堂皇。教堂內壁裝飾有43幅精雕細鏤的木刻雕像。教堂內有從彼得大帝到亞歷山大三世的俄國歷代沙皇的陵墓。大教堂的鐘樓高122米,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鐘樓尖頂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雙翼伸展3.8米,塑像頭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閃閃的尖頂直刺藍天,景色十分迷人。
教堂正面是造幣局,今天俄羅斯的金幣、紀念幣等依然是在這里被制作的。
要塞中還有6座棱堡及其他軍事設施。3座面對涅瓦河,3座面對克龍維爾克海峽。棱堡中有300門大炮。從18世紀起,每日中午12時,納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射出一發空爆彈,向全城居民報時,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BJ2008年奧運會火炬傳遞經過這里。
圣彼得堡這座城市幾經戰火洗禮,傷痕累累,但是在俄羅斯人民的艱苦奮斗中,醫治戰爭創傷,用智慧和力量把這座城市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