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一)刑法的定義

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二)刑法的形式

1.刑法的形式

刑法的形式,也就是刑法的表現形式、淵源或出處。在中國,刑法的形式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變通或補充規定,也可謂刑法的淵源。但這種規定只在特定地域適用,沒有普遍適用的效力。

(1)刑法典。刑法典是全面、系統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內容的法典。我國先后有兩部刑法典:①1979年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稱為“修訂前刑法典”“1979年刑法典”“舊刑法典”。②1997年制定的第二部刑法典,稱為“修訂后刑法典”“1997年刑法典”“新刑法典”,即現行刑法。此外,我國自1999年開始通過修正案的方式對現行刑法進行修訂,自1999年開始并于之后通過的十個《刑法修正案》,也是刑法典的有機組成部分。

(2)單行刑法。單行刑法是規定某一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項的法律,它是國家以決定、規定、補充規定、條例等名稱頒布的。“單行刑法”不同于“單行刑事法律”,“單行刑法”僅指單行刑事實體法律,“單行刑事法律”包括單行刑法和單行刑事訴訟法律。在1997年新刑法頒布之后,我國也頒行了一部單行刑法。現行單行刑法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8年12月29日頒行的《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一部。

(3)附屬刑法。附屬刑法是指在民事、經濟、行政等非專門刑事法中附帶規定的一些關于犯罪與刑罰或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如在海關法、環境保護法、票據法中規定的有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我國的附屬刑法采用的大多是宣示性規定,即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見,我國的附屬刑法一般只重申刑法典的內容,沒有確立新的犯罪與法律后果的具體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則,在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中有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不屬于附屬刑法的范疇。

2.刑法的分類

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即上述一切形式的刑法,包括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狹義刑法專指刑法典。刑法典也被稱為普通刑法,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被合稱為特別刑法,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刑法也屬于特別刑法。當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條文時,應適用特別刑法優于普通刑法的原則;當犯罪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特別刑法條文時,應適用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

(三)刑法的特征

刑法的特征是指刑法同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經濟法相比的特點,所以也稱為刑法的法律性質(特性)。刑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調整范圍的廣泛性

刑法在保護的利益與調整的對象上,比較廣泛。刑法保護一切對我們社會生活至關重要的利益,從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秩序到公民個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而其他法律如民法、經濟法、行政法可能僅涉及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的利益與關系,如民法僅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行政法僅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如此等等。嚴重違反其他法律的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有可能進入刑法的調整范圍,刑法為其他法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調整對象的專門性

刑法的任務以及實現任務的方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門。刑法主要規定犯罪,以及運用刑罰的方法同犯罪作斗爭、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而其他法律各有自己的任務和實現的方法。

3.刑罰制裁的嚴厲性

刑法的強制力度較其他法律的強制力度嚴厲得多。刑法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其對犯罪行為的法律后果上,這種法律后果的嚴厲性是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所不能比擬的。雖然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會適用強制方法,如賠償損失、罰款、警告、行政拘留等,但違反刑法的后果主要是刑罰制裁,而刑罰是最嚴厲的強制方法。刑罰制裁的方法包括剝奪生命、自由、財產、資格等重要的權益。

4.刑法發動的補充性和保障性

正因為刑罰制裁的嚴厲性,決定了刑法需要遵循明確性和謙抑性原則、罪刑法定原則,要求適用刑罰的前提(構成要件)具體化、明確化,盡量限制刑罰的適用。所謂明確性原則,是指刑法條文的規定必須清楚,使具有通常判斷能力的一般人能夠確切地知道刑法所禁止或者所命令的行為的內容。“謙抑”即“自我約束,不妄自膨脹”。所謂謙抑性原則(必要性原則),是指要限定犯罪的范圍、要限制刑罰的動用,換言之,刑法并不是將所有違法行為都規定為犯罪,刑法只是在不得已時才動用刑罰,刑法是保護生命利益的最后手段。根據謙抑性原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刑法作為保護社會的“最后手段”,只有當其他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調整。所以,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

二、刑法的任務和機能

(一)刑法的任務

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刑法的任務是刑法目的的具體化。根據我國《刑法》第2條的規定,我國刑法的任務包括:

1.懲罰任務

懲罰任務即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

2.保護任務

保護任務即保護人民、社會和國家。具體而言: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可以簡化為“一斗爭、二保衛、三保護、一維護、一保障”)。

(二)刑法的機能

刑法的機能是指刑法能產生的積極作用。一般來說,刑法具有如下3種機能:

1.規制機能

規制機能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規制或者約束的機能。其方式是將一定的行為當作犯罪,對其規定刑罰,向國民顯示該行為為法律所不容許;或者要求國民不要實施特定的犯罪行為。其具體內容為,刑法將一定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并給予刑罰處罰,表明該行為是被法律禁止的、不被允許的(評價的機能);同時命令人們作出不實施這種犯罪行為的決定(決定的機能),據此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例如,根據相關統計,自《刑法修正案(八)》實施7個月以來,公安機關查獲醉酒駕駛機動車案件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43.7%,這就體現了刑法的規制機能。

2.保護機能

(法益)保護機能,即保護國家、社會和個人法益的機能。犯罪是侵害或威脅法益的行為,刑法禁止和懲罰犯罪,是為了保護法益并且能夠保護法益。例如,甲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使被害人親屬得以撫慰,甲被判刑體現的就是對被害人的保護,體現了保護機能。再如,我國司法機關開展“獵狐行動”追捕潛逃海外犯罪嫌疑人回國接受刑事審判,此舉是為了實現刑法的保護機能。

3.保障機能

(人權)保障機能,即保障公民不受國家刑罰權的非法侵害并保障犯罪人不受刑法規定之外的刑罰處罰的機能。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只要行為人的行為不構成刑法所規定的犯罪,他就不受刑罰處罰,這便限制了國家對刑罰權的發動;對犯罪人也只能根據刑法的規定給予處罰,不得超出刑法規定的范圍判處刑罰,這便保障了犯罪人免受不恰當的刑罰處罰。例如,甲挪用公款炒股虧損無力歸還,被檢察機關以貪污罪起訴,人民法院依法認定為挪用公款罪,法院對罪名的變更體現的就是保障機能。

三、刑法的體系和解釋

(一)刑法的體系

1.刑法的體系

刑法的體系是指刑法的組成和結構。我國現行刑法采用大陸法系的法典模式,刑法典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此外還有一條附則。總則共5章,分則共10章。總則與分則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系,二者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刑法規范的體系。

2.刑法的條文結構

刑法條文由總則條文和分則條文構成。刑法的總則與分則的條文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刑法總則的條文主要是對相關刑事法律規則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有關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犯罪構成的一般要件、刑罰的種類、各種具體刑事法律制度及其適用條件的一般性規定。在分則條文中,刑法以“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第266條)這樣的方式規定了犯罪與刑罰的關系。在前半部分作為罪狀表述了一定的法律要件(構成要件、犯罪構成);在后半部分規定了(具備前半部分法律要件所承擔的)法定刑(法律后果)。這樣,刑法以犯罪為前提條件,以刑罰為其主要法律后果。刑法分則使用了數百多個條文來確定每一種具體的“罪與刑”關系。

(二)刑法的解釋

刑法的解釋是指對刑法條文含義的闡明。根據不同標準,刑法的解釋有不同的分類。

1.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與學理解釋

根據解釋的效力,刑法解釋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與學理解釋。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都是有權解釋;學理解釋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是無權解釋,靠“以理服人”。

(1)立法解釋。立法解釋即刑法的立法機關對刑法條文的解釋。我國立法解釋的主體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法條文的解釋屬于立法解釋。立法解釋通常有以下幾種:①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決議形式對刑法條文含義的解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2002年12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2002年8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2002年4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二條、第四百一十條(占用農用地)的解釋》(2001年8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國家工作人員)的解釋》(2000年4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2002年4月);《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2004年12月)。②在刑法典中對有關術語的專條解釋。例如,《刑法》第97條規定:“本法所稱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此外,刑法總則第五章中第91—99條關于“公共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國家工作人員”“重傷”“違反國家規定”“以上、以下、以內”的解釋,都屬于此情形的立法解釋。③在刑法的起草說明或修訂說明中所作的解釋,以及刑法頒布生效以后發生歧義時所作出的解釋。如1997年3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所作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的說明》。

(2)司法解釋。我國司法解釋的主體是最高司法機關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刑法條文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對于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刑法問題所作的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于檢察院在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刑法問題所作的解釋都是司法解釋。司法解釋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在刑法具體應用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刑法的實際運作情況,應當高度重視。

(3)學理解釋。學理解釋是有權解釋之外的機關、團體和個人對刑法條文含義的解釋,該解釋沒有法律約束力。學理解釋是非正式解釋,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學理解釋,特別是著名刑法學者對刑法規定所作出的獨特解釋,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

根據解釋的方法,刑法解釋可以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

(1)文理解釋。文理解釋是根據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的說明,該解釋既不擴大也不縮小,典型的文理解釋如刑法規范中表述的“應當”“可以”“本法所稱”等。文理解釋是解釋刑法的最基本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是字詞、符號、標題及語法規則,但文理解釋不能完全根據大眾用法或者根據詞典用法來進行解釋,因為文理解釋必須以刑法文本為基本的素材進行解釋。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以上、以下、以內”,可以解釋為不包括本數,但《刑法》第99條規定:“本法所稱以上、以下、以內,包括本數。”所以,在進行文理解釋時,就不能將“以內”解釋為“不包括本數”,只能按照《刑法》第99條規定解釋為“包括本數”。

(2)論理解釋。論理解釋是根據立法的精神與目的對條文進行的說明。一般認為,論理解釋包括目的解釋、擴大解釋、縮小解釋、當然解釋、比較解釋和歷史解釋等。①目的解釋。目的解釋是指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含義的解釋方法。進行目的解釋,要考慮條文背后的真實目的,進而作出符合該目的的合理解釋。在采用文理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等解釋理由不能得出唯一結論時,以及在采取上述解釋理由提示了解釋結論時,必須由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在進行目的解釋時,首先要確定某一具體刑法規范所要保護的法益(客體)是什么,其次要判斷保護法益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社會效果,要平衡保護法益的行為所涉及的各方的利益,再次要判斷所作出的解釋結論是否與其他法律相一致,特別是不能違反憲法,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則。例如,關于假冒注冊商標罪的構成要件,《刑法》第213條的規定是:“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行為。在解釋“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時,不能不考慮《刑法》第213條的保護法益,不能簡單地把“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僅僅解釋為“與其注冊商標完全沒有差異的商標”,否則,就達不到保護注冊商標的目的;也不能簡單地把“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解釋為“與其注冊商標具有相同之處的商標”,否則,就會不當限制新商標的使用。為了既保護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利益,又保護新商標使用人的利益,就需要把“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解釋為“與被假冒的注冊商標完全相同,或者與被假冒的注冊商標在視覺上基本無差別、足以對公眾產生誤導的商標”(參見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再如,《刑法》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的對象是“信件”,根據侵犯通信自由罪保護的客體是公民的通信自由權利,從而認為“信件”只包括個人信件(包括書信、電子郵件等),而不包括國家機關之間的公文,這也是一種目的解釋。②擴大解釋(擴張解釋)。擴大解釋即對刑法條文作出擴張性解釋。擴大解釋擴張了刑法條文的字面含義。例如,法院將“暴力劫取國有檔案”的行為解釋為“搶奪國家所有檔案”的行為,該解釋擴大了“搶奪”的含義,因而是擴大解釋。再如,將《刑法》第341條中的“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參見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便擴大了“出售”的含義,也是一種擴大解釋。再例如,2002年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的規定中,將“歸個人使用”解釋為包含部分“供單位使用”的情形,也是擴大解釋。再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搶劫正在使用中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運鈔車的,視為“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該解釋也是擴大解釋。擴大解釋不同于類推解釋。類推解釋是指,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與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基本相似時,將后者的法律效果適用于前者的解釋方法。例如,將“毒駕”也納入危險駕駛罪的客觀表現,但根據《刑法》第133條之一的規定,危險駕駛罪并不包括“毒駕”,將“毒駕”也解釋成為屬于危險駕駛罪的表現,就屬于類推解釋。我國刑法廢除了類推制度,實行罪刑法定原則。在理論上,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的區分在于解釋結論是否超出了字詞的最大文義。解釋結論大于一般文義,但是未超過最大文義的(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是擴大解釋;解釋結論超過了最大文義的(超出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是類推解釋。不過,上述理論上的區分點難以應對考試。從考試角度看,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的關鍵區別在于:擴大解釋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一種解釋方法,而類推解釋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一種解釋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解釋有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但一般認為,司法解釋對刑法條文所作的擴張性解釋,不應當認定為類推解釋,而應當認定為擴大解釋。例如,將《刑法》第341條中的“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此為擴大解釋,不能認定為類推解釋。假如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出臺上述司法解釋,而法官、學者或者相關人員將《刑法》第341條中的“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的,才是類推解釋。不過,實踐中較難區分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因此,要防止類推解釋借擴大解釋之名“死灰復燃”。③縮小解釋。縮小解釋即對刑法條文作出的窄于字面含義的解釋。例如,將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中的“情報”解釋為“關于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該解釋將“情報”的含義(“情報”的通常含義為“有價值的信息”)加以縮小,就是縮小解釋。再例如,《刑法》第114條規定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其他方法”,解釋為其危險性應當與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方法“基本相當”的方法,而不包括與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明顯不相當的其他危險方法,這也是縮小解釋,通過該縮小解釋,使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認定上更符合罪刑法定原則。④當然解釋。當然解釋是指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規范目的、事物屬性和形式邏輯,將該事項當然包括在該規范適用范圍之內的解釋。例如,對《刑法》第50條第1款死緩2年的解釋:死緩期間“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執行死刑”。對此的當然解釋為:適用死刑程序無須等到2年期滿,只要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就可以執行死刑。“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對此的當然解釋是: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當然解釋是一種“不言自明,理所當然”的解釋,常用于入罪解釋。當然解釋有兩種情形,就某種行為是否被允許而言,采取的是“舉重以明輕”的判斷;就某種行為是否被禁止而言,采取的是“舉輕以明重”的判斷。當然解釋也要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⑤比較解釋。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借以闡明刑法規定的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例如,按照日本刑法對侵占罪的規定(侵占委托保管物,侵占遺忘物、埋藏物)解釋中國《刑法》第270條規定的侵占罪的含義,就是比較解釋。⑥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指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對刑法進行歷史解釋時經常使用的資料主要有:關于草案的說明,審議結果報告,立法機關的審議意見或者有關部門的意見,起草、審議、審查、討論草案過程中各方面的意見等。典型的歷史解釋,例如,1979年舊刑法規定了“流氓罪”,但是,1997年新刑法將“流氓罪”分為強制猥褻、侮辱罪,聚眾淫亂罪,聚眾斗毆罪和尋釁滋事罪等罪,就是考慮到舊刑法規定的“流氓罪”侵犯的法益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從而取消了“流氓罪”,并在新刑法中規定了新的罪名。

第二節 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準則。刑法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此外,較為權威的觀點認為,懲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法益(客體)保護原則和主客觀相一致(相統一)原則等也是刑法的基本原則,這里的“主客觀相一致原則”,是指犯罪的成立,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不僅要求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而且要求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過失,還要求主客觀的內容具有一致性的原則。例如,甲在街頭擺氣球射擊攤,因向顧客提供的六只槍形物被鑒定為槍支,被法院以非法持有槍支罪判處有期徒刑同時宣告緩刑。法院的做法不僅體現了罪刑法定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還體現了主客觀相一致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它包括法定化、明確化和合理化三項內容:(1)法定化。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明文規定。條文中表述的“法律”,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法令,通常是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對于已廢止的法律,根據“從舊兼從輕”原則,犯罪行為發生之后生效的法律,對其生效前發生的犯罪行為,只有在處罰輕于犯罪行為發生時生效的法律的場合才能適用該行為。法定化要求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等不能規定犯罪與刑罰。(2)明確化。明確化,即對于什么是犯罪及其法律后果,都必須作出具體規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刑法》第3條關于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中使用了“法律明文規定”,條文中表述的“明文”,指的就是具有明確性的刑法條文。根據法定化和明確化的要求,禁止采用習慣法、類推解釋、行為后的重法(對被告人不利的法律)、不明確的罪狀、不確定的刑罰等。禁止采用習慣法,實行成文法,即習慣法不能成為我國刑法的淵源,禁止以習慣、道德作為裁判的依據。雖然判例法也不能成為刑法的淵源,但“兩高”采用的指導性案例,對于各級法院辦理案件時作為參照,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實行嚴格的罪刑法定原則,禁止類推解釋,但禁止類推解釋只是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類推解釋,對于有利于被告人的類推解釋,刑法并不禁止,這并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禁止行為后的重法,即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和對被告人不利的法律,禁止法外用刑,在刑法溯及力上要采取從舊兼從輕原則。禁止不明確的罪狀,即根據明確化要求,罪刑規范必須清楚明確,使人確切了解犯罪行為與非犯罪行為的范圍,排斥含混模糊性規范。禁止不確定的刑罰,即禁止絕對不定期刑,我國刑法分則采取相對確定的法定刑。(3)合理化。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合理確定犯罪的范圍和懲罰的程度,防止濫施刑罰,禁止采用過分的、殘酷的刑罰。禁止采用過分的、殘酷的刑罰意味著我國刑法禁止不均衡的刑罰,這是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內容。禁止不均衡的刑罰,旨在禁止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禁止不均衡的刑罰就必然反對殘虐的刑罰,刑罰的殘虐本身也說明了刑罰的不均衡性,從而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主要體現在:(1)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總則規定了犯罪的一般定義、共同構成要件、刑罰的種類、刑罰運用的具體制度等;刑法分則明確規定了各種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及其法定刑,為正確定罪量刑提供明確、完備的法律標準。(2)在刑事司法方面,廢除了刑事司法類推制度,要求司法機關嚴格解釋和適用刑法,依法定罪處刑。

二、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此為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意味著對所有的人,不論其社會地位的高低、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財產狀況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刑的標準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規定處理,不允許有任何歧視或者優待。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具體體現在定罪平等、量刑平等和行刑平等三個方面。所謂定罪平等,是指任何人犯罪,無論其地位、身份等如何,一律平等對待。所謂量刑平等,是指犯相同的罪且有相同的犯罪情節的,應當做到同罪同罰。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觸犯相同罪名,但有的具有法定從重處罰情節,而有的則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例如,使用殘忍手段殺人和使用比較寬緩的手段殺人,甚至是大義滅親,在量刑情節上是不同的,這并不違反刑法適用平等原則。但如果考慮某人權勢大、地位高或財大氣粗而導致同罪異罰,則違背了量刑平等。所謂行刑平等,是指對于所有的受刑人都平等對待,凡受刑人相同,主觀惡性相同的,刑罰處遇也應相同。例如,在我國目前出現的“高官富豪坐牢就像在療養院度假,而平民坐牢才是真坐牢”的不公平現象,就違反了行刑平等。

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也稱罪刑等價主義或者罪行相均衡原則。《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據此,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是:(1)刑罰的輕重與客觀的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相適應,就是按照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危害程度決定刑罰輕重。(2)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主觀惡性的深淺、再次犯罪危險性的大小相適應。

我國刑法充分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1)刑法分則對每一個罪都根據其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規定了相應的法定刑,對重罪適用重刑,對輕罪適用輕刑。(2)刑法總則中規定量刑原則(《刑法》第61條):“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在裁量刑罰時,應盡量使刑罰與具體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罰當其罪。例如,在共同犯罪中,對于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其他主犯,則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對于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凡此種種,都體現了區別對待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3)刑法總則還側重于刑罰個別化要求,規定了一系列刑罰裁量與執行制度。刑法總則規定的對累犯的從重處罰、不得假釋、不得緩刑;對未成年人、又聾又啞的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從寬處罰;對中止犯處罰明顯寬大于未遂犯、預備犯;對過失犯處罰明顯寬大于故意犯罪,體現了刑罰與犯罪人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對于死緩犯同時決定限制減刑;對于貪污、受賄行為判處死緩同時決定在其死緩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例如,我國刑法分則中關于放火罪與失火罪構成要件及法定刑的不同規定,即刑法規定放火罪重于失火罪就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再如,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指控甲犯有購買假幣罪,法院經審理將罪名變更為持有假幣罪(持有假幣罪在總體上處罰輕于購買假幣罪——編者注),判處甲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1萬元。法院對罪名的變更不僅體現了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而且貫徹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第三節 刑法的效力范圍

一、刑法的效力范圍的概念和種類

刑法的效力范圍又稱為刑法的適用范圍,是指刑法在空間、時間方面的適用范圍,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和時間效力。我國《刑法》第6條至第12條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

二、刑法的空間效力

(一)刑法的空間效力的概念

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和對人的效力,也就是解決刑法適用于什么地域和適用于哪些人的問題。

(二)確立刑法空間效力范圍的學理根據:屬地原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管轄原則

確立刑法空間效力的學理依據包括屬地原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和普遍管轄原則。屬地原則的基本含義是:一個國家的刑法只管發生在本國領域內的犯罪。屬人原則的基本含義是:一個國家的刑法只管本國公民實施的犯罪。保護原則的基本含義是:一個國家的刑法只管侵害本國利益的犯罪。普遍管轄原則的基本含義是:一個國家的刑法對侵犯人類共同利益的國際犯罪都要行使管轄權。在上述四原則中,屬地原則針對的是國內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其他原則針對的是國外犯(在我國領域外犯罪)。

(三)我國刑法關于空間效力的規定

在確立刑法空間效力方面,我國刑法采取以屬地原則為基礎、其他原則為補充的綜合性原則。在適用順序上,屬地原則優先適用,不能適用屬地原則的,適用屬人原則,不能適用屬人原則的,適用保護原則,不能適用保護原則的,適用普遍管轄原則。

(四)刑法在中國領域內的效力:屬地管轄原則

針對國內犯,刑法把屬地管轄原則規定為基本的效力原則。我國《刑法》第6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的范圍

《刑法》第6條第1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條文中表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是指中國所領有的區域,包括我國的領陸、領水,領陸和領水下的底土,以及領陸和領水之上的領空。條文中表述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主要是指以下四種情況:(1)《刑法》第11條所規定的“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包括: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的高級官員;外交代表、外交職員,參加國際會議、執行特定外交任務或者參加典禮活動的外國代表;與外交官員一起居住的外交官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刑事責任,例如,A國駐我國使館參贊甲在我國參與了一起走私黃金的活動,構成走私貴重金屬罪,但因甲是外交人員,其刑事責任只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不適用我國刑法。(2)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發生的犯罪由當地的司法機關適用當地的刑法。(3)《刑法》第9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適用本法規定的,可以由自治區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施行。”(4)不適用刑法典,刑法典頒布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了特別刑法,特別刑法在效力上優先適用。

我國司法機關行使屬地管轄權并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在國外受到刑事處罰。例如,A國公民甲在我國詐騙數額巨大錢財后逃回A國,被A國法院判處5年監禁。甲刑滿釋放后又來到我國,被我國司法機關抓獲,我國法院對其詐騙行為依法行使刑事管轄權。甲雖在其本國受過刑事處罰,但不妨礙我國依法行使屬地管轄權。再如,A國公民甲乘坐中國籍郵輪旅游,當該輪船停泊于B國港口后,甲因與同船C國公民乙爭吵而在船上將其殺害,B國雖已對甲定罪判刑,我國對該案仍有管轄權。

2.旗國主義

《刑法》第6條第2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該規定便是旗國主義,是屬地管轄原則的補充。這里的船舶和航空器,包括飛艇、熱氣球等,但不包括國際列車和國際汽車。中國公民在駐外使領館內犯罪的,也適用中國刑法。

3.犯罪地的確定

采取屬地管轄原則要求對犯罪地加以確定,即以什么因素為標準確定犯罪發生在本國領域內。我國對屬地管轄原則的犯罪地的確定采取遍在說。《刑法》第6條第3款規定:“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據此規定,應對犯罪地作如下確定:(1)行為與結果均發生在我國領域內的,適用我國刑法;僅行為或僅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內的,也適用我國刑法;只有一部分行為或者只有一部分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內時,也應認定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例如,甲乘坐外國輪船前往中國,在公海上與同行的旅客斗毆,致其重傷,該旅客被送入中國醫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由于該旅客死亡的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因而屬于在我國領域內犯罪,適用我國刑法。值得一提的是,中間地(途經地或通過地)也是犯罪地。再如,甲為了殺害在北京的乙,從巴黎給乙郵寄了有毒的藥物,乙在北京服用了所郵寄的藥物,身患重病之后,乙赴紐約治療,結果在紐約不治身亡。那么,北京就是中間地,因為甲的行為在北京增加了乙死亡結果發生的危險,所以,應當認定為甲在中國實施了犯罪。(2)在預備犯場合,預備行為實施地就是犯罪地。例如,A國公民甲在我國配制殺人的毒劑,到A國將乙毒死。在未遂犯場合,行為地與行為人希望、放任結果發生之地、可能發生結果之地(危險地),都是犯罪地。上述犯罪地在我國領域,即認定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3)在共同犯罪場合,共同犯罪行為有一部分發生在我國領域內或者共同犯罪結果有一部分發生在我國領域內,就認為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例如,甲在國外教唆乙到中國境內實施詐騙犯罪,我國對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轄權。

(五)刑法在中國領域外的效力

1.刑法對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外犯罪的效力:屬人管轄原則

《刑法》第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條文中表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指實施犯罪行為時(而不是裁判時)具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條文中表述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罰。條文中表述的“最高刑”,是指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具體犯罪行為適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參見1997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法第十二條幾個問題的解釋》第2條)。這種依據犯罪人的國籍來確定刑法適用范圍的規范,體現了屬人管轄原則。例如,我國公民甲在法國旅游時搶劫了一個外國游客的金項鏈和大量歐元,因甲是我國公民,且甲的搶劫行為發生在國外,我國可以依據屬人管轄權對甲適用我國刑法。我國刑法規定屬人管轄原則的根據是維護我國國家及公民的利益(包括避免中國公民在國外受到不當處罰)。

2.刑法對外國人在中國領域外犯罪的效力:保護管轄原則

《刑法》第8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條文中表述的“外國人”,不是“外國公民”,而是所有不具有我國國籍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條文中表述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包括3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條文中表述的“最低刑”,是指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應當對具體犯罪行為適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低刑。這種依據犯罪侵害到本國國家或公民的利益確定刑法適用范圍的規范,體現了安全原則(對國家而言)或保護管轄原則(對本國公民而言)。例如,A國公民甲在B國搶劫我國公民乙的財物,并將乙打成重傷,由于外國公民甲在我國領域外針對我國公民犯罪,且所犯罪行的法定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我國可以依據保護管轄權對甲適用我國刑法。

根據《刑法》第8條的規定,適用保護管轄原則必須具備如下條件:(1)所犯之罪必須侵犯了我國國家或者公民的法益。(2)所犯之罪按我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3)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應受處罰。

3.刑法對國際犯罪的效力:普遍管轄原則

《刑法》第9條規定:“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根據該規定,即使罪行不是發生在中國領域,未侵犯中國國家和公民,犯罪人不具有中國國籍,我國司法機關也有權管轄該案件。要么適用中國刑法定罪處刑,要么按照我國參加、締結的國際條約實行引渡(或起訴)。這種依據國際法確定國內法有關國際犯罪的刑法適用范圍,且不受犯罪發生地、犯罪受害人、犯罪人國籍限制,體現了普遍管轄原則或世界原則。普遍管轄原則具有補充性,從國內法的角度,普遍管轄原則相對于傳統的屬地、屬人、保護管轄原則而言具有補充作用。如果按照屬地、屬人、保護管轄原則能夠確定刑法的效力,則不適用普遍管轄原則。

根據《刑法》第9條的規定,適用普遍管轄原則必須具備如下條件:(1)適用對象是危害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的國際犯罪。具體的國際犯罪主要有:侵略罪,戰爭罪,反人道罪,滅絕種族罪,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罪,偽造貨幣罪,買賣奴隸罪,買賣婦女、兒童罪,劫持人質罪,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罪,酷刑罪,海盜罪,國際販運毒品罪,國際販運淫穢出版物罪,賄賂外國官員罪,資助恐怖主義行為罪,非法使用武器罪,非法醫學實驗罪,盜竊核材料罪等。(2)適用的根據是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適用普遍管轄原則必須以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為前提。對我國締結或者參加國際條約中所規定的國際犯罪,除依照國際條約或者雙邊條約實行引渡的以外,都可以適用我國刑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3)適用的前提是我國刑法已經將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有關規定轉化為國內刑法的規定。換言之,我國刑法對于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也有規定。(4)適用的時間是在我國境內發現被指稱的罪犯之時。換言之,原則上應要求罪犯出現在我國領域內,以避免有關國家之間發生刑事管轄權的沖突。例如,無國籍人甲在外國販賣婦女,由于所販賣的婦女中不含中國公民,因此甲的行為并沒有侵犯我國國家和公民的利益,但由于販賣婦女是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公約規定的罪行,而且我國刑法也將該類行為規定為“拐賣婦女罪”,因此,我國可以對甲行使普遍管轄權,但甲并未在我國,我國無法行使普遍管轄權,倘若甲到我國旅游,我國司法機關就可以依據普遍管轄原則,將甲抓獲,并適用我國刑法對其依法定罪量刑。(5)適用的限度是我國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但我國聲明對有關國際條約的部分內容持保留意見的除外。

三、刑法的時間效力

(一)刑法的時間效力的概念

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時間、失效時間以及刑法的溯及力,即對其生效前的行為的效力。

(二)刑法的生效時間

刑法的生效時間通常有兩種方式:(1)公布之后一段時間生效。如1997年3月14日修訂的刑法典通過并公布后,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生效)。(2)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單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一般采取這種方式。

(三)刑法的失效時間

刑法的失效時間通常也有兩種方式:(1)由國家立法機關明確宣布某些法律自何日起失效。例如,《刑法》第452條第2款規定,列于本法附件一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等15件單行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予以廢止。現行刑法明文規定廢止的舊刑法時代制定的單行刑法有23個。(2)自然失效,即新法施行后取代了有關舊法,或者由于原來特殊的立法條件已經消失,舊法自行廢止。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公布施行后,根據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刑法典中原有的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相關內容就因為被該決定替代而自然失效。

(四)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也稱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法對于生效以前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不具有溯及力。對于刑法的溯及力問題,主要有如下四種制度(或學說):(1)從舊原則。只能依據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行為時法)定罪處罰,刑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生效前行為)的效力。(2)從舊兼從輕原則。只能依據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定罪處罰,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的除外。新法(行為后生效、裁判時法)中的“輕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3)從新原則。刑法適用于生效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有溯及既往的效力。(4)從新兼從輕原則。新法一般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舊法(行為時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的仍適用舊法。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種學說中,從舊兼從輕原則和從新兼從輕原則,在適用結果上并無二致,但是,從舊兼從輕原則以是否有利于行為人(對行為人有利還是不利)作為新法(裁判時法)還是舊法(行為時法)適用的判斷標準,因而,從舊兼從輕原則更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

(五)我國《刑法》第12條關于溯及力的規定

1.我國《刑法》第12條關于溯及力的規定

我國《刑法》第12條對刑法溯及力采取從舊兼從輕原則。我國《刑法》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追訴時效)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據此,從1949年10月1日至1997年9月30日這段時間發生的行為,如果未經法院審判或判決未確定,應按不同情況分別處理:(1)行為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現行刑法認為是犯罪的,適用行為時的法律,即不以犯罪論處,現行刑法沒有溯及力。這里的“行為時的法律”,是指犯罪實行行為實施時的法律。(2)行為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而現行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現行刑法(裁判時法律),即不以犯罪論處,刑法具有溯及力。(3)行為時的法律與現行刑法都認為是犯罪,并且按現行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行為時的法律處理,即刑法沒有溯及力;但是如果現行刑法處刑較輕,則應適用現行刑法,即現行刑法具有溯及力。(4)現行刑法施行以前,依據行為當時有效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根據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適用刑法第十二條幾個問題的解釋》第1條和第2條的規定,《刑法》第12條規定中規定的“處刑較輕”,是指法定刑較輕,而不是法院判處的宣告刑較輕,因而只需要進行法定刑的判斷,而不能進行個案的判斷。更進一步說,法定刑較輕指的是法定最高刑較輕;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則指法定最低刑較輕。如果刑法規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個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該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規定的某一犯罪有兩個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體犯罪行為應當適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對刑法溯及力采取從舊兼從輕原則是罪刑法定原則派生的要求之一,具有普遍的效力。

2.與刑法時間效力及溯及力有關的若干問題的法律適用

根據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法時間效力規定若干問題的解釋》、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刑法第十二條幾個問題的解釋》、199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十二條若干問題的通知》、199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對跨越修訂刑法施行日期的繼續犯罪、連續犯罪以及其他同種數罪應如何具體適用刑法問題的批復》、2001年“兩高”《關于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對于行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行為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超過追訴期限或者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超過追訴期限的,是否追究刑事責任,適用修訂前的刑法典第77條規定。(2)犯罪分子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不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適用修訂前的刑法典第59條第2款的規定。(3)前罪判處的刑罰已經執行完畢或者赦免,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訂前的刑法典第61條的規定;1997年10月1日以后又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刑法典第65條規定。(4)1997年9月30日以前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適用刑法典第67條第2款的規定。(5)1997年9月30日以前的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適用刑法典第68條的規定。(6)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緩刑考驗期內又犯新罪、被發現漏罪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適用刑法典第77條的規定,撤銷緩刑。(7)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犯罪分子,因特殊情況,需要不受執行刑期限制假釋的,適用刑法典第81條第1款的規定,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8)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適用修訂前的刑法典第73條的規定,可以假釋。(9)1997年9月30日以前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假釋考驗期內,又犯新罪、被發現漏罪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適用刑法典第86條的規定,撤銷假釋。(10)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適用行為時的法律。(11)對于開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繼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終了的繼續犯罪,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對于開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連續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連續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別實施同種類數罪,其中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均沒有變化的,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罪名、構成要件、情節以及法定刑已經變化的,也應當適用修訂刑法,一并進行追訴,但是修訂刑法比原刑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和情節較為嚴格,或者法定刑較重的,在提起公訴時應當提出酌情從輕處理意見。(12)關于刑事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按照從舊兼從輕原則處理,亦即,對于新的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時已有相關司法解釋,依照行為時的司法解釋辦理,但適用新的司法解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適用新的司法解釋。當然,行為時沒有相關司法解釋的,依照新的司法解釋辦理。

為正確適用《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主要作出如下規定:(1)對于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依法應當判處管制或者宣告緩刑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認為確有必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間或者緩刑考驗期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人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38條第2款或者第72條第2款的規定。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間或者緩刑考驗期內,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38條第4款或者第77條第2款的規定。[1](2)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50條的規定。被告人具有累犯情節,或者所犯之罪是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罪行極其嚴重,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而根據修正后《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同時決定限制減刑可以罰當其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50條第2款的規定。[2](3)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前《刑法》第65條的規定;但是,前罪實施時不滿18周歲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后《刑法》第65條的規定。曾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前《刑法》第66條的規定。曾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或者曾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在2011年5月1日以后再犯罪的,是否構成累犯,適用修正后《刑法》第65、66條的規定。(4)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雖不具有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67條第3款的規定。(5)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68條第2款的規定。(6)2011年4月30日以前一人犯數罪,應當數罪并罰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第69條的規定;2011年4月30日前后一人犯數罪,其中一罪發生在2011年5月1日以后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69條的規定。(7)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減刑以后或者假釋前實際執行的刑期,適用修正前《刑法》第78條第2款、第81條第1款的規定。(8)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因具有累犯情節或者系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并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011年5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能否假釋,適用修正后《刑法》第81條第2、3款的規定。

為正確適用《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主要作出如下規定:(1)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的,不適用修正后《刑法》第37條之一第1款的規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2)對于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且在2015年10月31日以前故意犯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50條第1款的規定。(3)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一人犯數罪,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予以數罪并罰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69條第2款的規定。(4)對于2015年10 月31日以前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的《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侮辱、誹謗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246條第3款的規定。(5)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實施的《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行為,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260條第3款的規定。(6)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組織考試作弊,為他人組織考試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以及非法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考試試題、答案,根據修正前刑法應當以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或者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等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的有關規定。但是,根據修正后《刑法》第284條之一的規定處刑較輕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的有關規定。(7)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根據修正前刑法應當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或者妨害作證罪等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的有關規定。但是,根據修正后《刑法》第307條之一的規定處刑較輕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的有關規定。實施第1款行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根據修正前刑法應當以詐騙罪、職務侵占罪或者貪污罪等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修正前刑法的有關規定。(8)對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實施貪污、受賄行為,罪行極其嚴重,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而根據修正后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2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可以罰當其罪的,適用修正后《刑法》第383條第4款的規定。根據修正前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足以罰當其罪的,不適用修正后《刑法》第383條第4款的規定。[3]

總之,對于酌定減輕處罰,累犯、自首、立功的認定,緩刑的撤銷,減刑、假釋的適用與撤銷以及法定的從輕、減輕處罰與從重處罰規定的適用等問題,都應堅持從舊兼從輕原則,按照有利于行為人的原則處理。此外,刑法修正案的法條中增加了不少新的犯罪類型,有的法條提高或者減輕了原有犯罪的法定刑。對于修正后的法條的適用,均應當采取有利于被告人的從舊兼從輕原則。在理解有關溯及力的司法解釋規定時,還需要注意罪名變更的問題,即:在刑法條文修改導致罪名變更的情況下,如果對行為應當適用修改前的刑法條文的,就應當適用修改前的罪名。例如,對于2015年11月1日前實施的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在適用修改前的《刑法》第253條之一時,仍應適用“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而不應適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罪名,因為在行為時并不存在后一罪名;但依據后一罪名處刑較輕的除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吉安县| 张家界市| 西林县| 河南省| 哈巴河县| 盐边县| 正蓝旗| 迁安市| 唐海县| 门源| 儋州市| 新密市| 荃湾区| 龙川县| 镇原县| 淮安市| 上林县| 定州市| 陆丰市| 阿拉尔市| 石阡县| 剑阁县| 宜昌市| 恩平市| 扎鲁特旗| 四子王旗| 平和县| 修水县| 长兴县| 西吉县| 富顺县| 兴城市| 綦江县| 松原市| 浙江省| 九龙城区| 威远县| 荆门市| 玉溪市|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