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碩士聯(lián)考考試大綱深度解析
- 白文橋
- 31592字
- 2019-10-25 16:50:51
第十七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一節(jié)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概述
一、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概念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指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與人身直接有關的權利,非法剝奪或者妨礙公民自由行使依法享有的管理國家事務和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以及妨礙公民婚姻、家庭權利的行為。
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共同特征
1.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
人身權利是指法律所規(guī)定的與公民的人身密不可分的權利。民主權利是指法律規(guī)定公民享有的參加國家管理以及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行為
這里的“侵犯”包括剝奪、破壞、妨害、損害、限制等行為。從表現(xiàn)上看,包括作為與不作為,當然,有些犯罪,如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誹謗罪等,一般只能由作為構成。從結果上看,有的要求發(fā)生侵害結果才成立犯罪,如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有的未發(fā)生侵害結果時,僅成立未遂犯,如故意殺人罪、強奸罪。
3.犯罪主體多為一般主體,少數(shù)犯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
本章絕大多數(shù)犯罪都是一般主體,如故意殺人罪、綁架罪、侮辱罪等,少數(shù)特殊主體的犯罪,例如,刑訊逼供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員,遺棄罪的主體只能是家庭成員。
4.主觀方面只有過失致人死亡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表現(xiàn)為過失,其余犯罪都表現(xiàn)為故意
第二節(jié) 本章要求掌握的內(nèi)容
一、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這一特征有兩個要點需要把握:(1)剝奪他人生命必須缺乏法律根據(jù),即具有違法性。如果合法地結束一個人的生命,如依法執(zhí)行死刑、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將敵方人員擊斃、正當防衛(wèi)條件下將侵害人殺死等,都不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大義滅親”的,狹義性的“替天行道”的,經(jīng)被害人同意而將被害人殺死的行為,都因缺乏法律根據(jù)而構成故意殺人罪。(2)行為人必須實施了殺害他人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年滿14周歲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1.自殺案件的處理
(1)以暴力、威脅方法逼迫他人自殺或者以相約自殺的方式欺騙他人自殺而本人不自殺的,應當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2)誘騙、幫助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的人自殺的,也應當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3)實施了刑法所規(guī)定的作為或者不作為而造成他人自殺身亡的,應當將他人自殺身亡的結果作為行為人構成某種犯罪的量刑情節(jié)予以考慮。
(4)教唆、幫助意志完全自由的人自殺的,不以犯罪論處。
2.安樂死問題
從本質(zhì)上講,應身患絕癥、瀕臨死亡的人之要求,采取措施(如注射毒劑)提早結束其生命,不能阻卻其違法性,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但是,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應當考慮行為人的情節(jié),適用“情節(jié)顯著輕微”“情節(jié)輕微”以及情節(jié)嚴重來具體認定和處罰。
3.法定的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的主要情形
非法拘禁過程中,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刑訊逼供、暴力取證過程中,致人傷殘、死亡的;虐待被監(jiān)管人過程中,致人傷殘、死亡的;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的。
4.故意殺人罪與有關暴力性犯罪的關系
(1)某些暴力性犯罪中的致人死亡并不包括故意殺人內(nèi)容,例如,放火致人死亡、爆炸致人死亡等,屬于放火罪、爆炸罪的結果加重犯;但如果行為人實施此種犯罪過程中故意將被害人殺害的,則應按照想象競合犯的原則處理,即以所犯之罪和故意殺人罪中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例如,行為人采用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或者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形成故意殺人罪與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等犯罪的想象競合犯,從一重罪處斷。但是,如果行為人在實施完畢某種故意犯罪之后又實施了故意殺人行為的,應當以所犯之罪與故意殺人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例如,行為人故意殺人后,為殺人滅口而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的,實行數(shù)罪并罰。
(2)某些暴力性犯罪的構成要件或者處罰情節(jié)中已經(jīng)包括故意殺人內(nèi)容的,行為人實施該犯罪并殺害被害人的,殺人行為被吸收,應直接按照該種犯罪定罪處罰。例如,以殺人的手段搶劫的,或者在搶劫財物的過程中為壓制被害人的反抗而故意殺人的(注意:此情形不同于在搶劫過程中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形,該情形屬于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而非吸收犯);殺害被綁架人的;強奸致人死亡的;拐賣婦女、兒童致人死亡的;等等,都不再單獨處罰其殺人的行為。但是,如果行為人在實施了上述暴力性犯罪之后,為了滅口、逃避偵查等原因殺害被害人的,其故意殺人行為與有關暴力性犯罪之間就不存在吸收關系,應按照故意殺人罪和有關暴力性犯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5.故意殺人罪與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關系
行為人采用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或者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殺人,在此情況下,形成故意殺人罪與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等犯罪的競合,按照想象競合犯處理,從一重罪處罰。但是,如果行為人的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等行為尚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將人殺死后又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等危害公共安全行為的,則應以故意殺人罪和相關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數(shù)罪并罰。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32條的規(guī)定處罰。
二、過失致人死亡罪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
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因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過失
(1)過失致人死亡罪不同于故意殺人罪,區(qū)分的關鍵是犯罪的主觀方面不同。過失致人死亡罪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過失,而故意殺人罪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2)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和間接故意殺人容易混淆。區(qū)分的要點在于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認識程度較低,間接故意殺人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認識程度較高;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主觀心態(tài)是否定的,而間接故意殺人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發(fā)生的主觀心態(tài)是放任的。
(3)過失致人死亡不同于因意外事件致人死亡。區(qū)分的關鍵在于行為人能否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致人死亡和行為人能否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
(4)過失致人死亡罪與刑法另有規(guī)定的致人死亡的過失犯罪之間的界限。過失致人死亡罪與刑法另有規(guī)定的致人死亡的過失犯罪之間存在法條競合關系,此時應當按照法條競合犯的處理原則處理?!缎谭ā返?33條規(guī)定:“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边@是指實踐中因過失致人死亡的情況較多,刑法分則對這些情況如失火、交通肇事、重大責任事故等作了專門規(guī)定,分別有獨立的罪名和法定刑,可分別按照有關條款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不再另定過失致人死亡罪。
(5)有些犯罪實行過程中因過失致人死亡的,如在搶劫、強奸過程中致被害人死亡的,過失致人死亡的情形應當作為搶劫罪、強奸罪的一個情節(jié)來考慮,不另定過失致人死亡罪。
(6)在履行職責、職務過程中如在交通運輸、醫(yī)療等過程中因過失致人死亡的,仍以交通肇事罪、醫(yī)療事故罪、濫用職權罪等論罪,而不定過失致人死亡罪。
犯本罪,根據(jù)《刑法》第233條的規(guī)定處罰。
三、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
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身體健康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
(1)行為人的傷害行為是非法的,如果是合法行為如醫(yī)療行為,就不構成故意傷害罪。
(2)傷害對象是他人,故意傷害自己身體的一般不構成犯罪,但是如果現(xiàn)役軍人在戰(zhàn)時為了逃避履行軍事義務而自傷身體的,構成《刑法》第434條規(guī)定的戰(zhàn)時自傷罪。
(3)必須有傷害行為。傷害包括輕微傷、輕傷、重傷和傷害致死。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外,輕微傷不屬于故意傷害罪的范圍。根據(jù)《刑法》第95條的規(guī)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都屬于重傷:①使人肢體殘廢或者毀人容貌的;②使人喪失聽覺、視覺或者其他器官機能的;③其他對于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的。2013年“兩高”、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fā)布的《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對各種傷情的鑒定標準,均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年滿14周歲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應對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犯罪負刑事責任,但對故意傷害導致的輕傷不負刑事責任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1.故意傷害罪與非罪的界限
行為人沒有造成他人重傷或者輕傷結果的故意,也沒有為了實施其他犯罪而使用暴力的故意,如果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或者暫時性肉體痛苦的,不以犯罪論處。如果行為人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的,應當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2.成立故意傷害罪的情形
根據(jù)“兩高”、衛(wèi)生部、司法部、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依法懲處涉醫(y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yī)療秩序的意見》第2條第1項規(guī)定,故意殺害醫(yī)務人員,或者故意傷害醫(yī)務人員造成輕傷以上嚴重后果,或者隨意毆打醫(yī)務人員情節(jié)惡劣、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構成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尋釁滋事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定罪處罰。
3.故意傷害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故意傷害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要區(qū)分故意傷害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特別是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既遂、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的界限。區(qū)分的關鍵在于故意的內(nèi)容不同,必須全面考察犯罪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犯罪的手段、使用的工具、打擊的部位和強度、犯罪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犯罪人犯罪前后的表現(xiàn)、犯罪人與被害人的關系等,全面分析,綜合判斷。
(2)故意傷害(致死)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界限。兩者對致死結果的發(fā)生都是過失的,區(qū)分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有傷害的故意。如果有傷害的故意,進而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屬于故意傷害(致死);如果沒有故意,而是出于過失致被害人死亡,則屬于過失致人死亡。
(3)故意傷害罪與包含傷害內(nèi)容的其他犯罪的界限。按照《刑法》第234條規(guī)定“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如在搶劫、強奸、拐賣婦女兒童、綁架等犯罪中造成被害人傷害的,對傷害的結果不單獨定罪,而只以所構成的犯罪定罪處罰。但是,如果在非法拘禁、刑訊逼供、暴力取證、虐待被監(jiān)管人、聚眾“打砸搶”、聚眾斗毆等犯罪中使用暴力造成被害人傷殘的,應當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34條的規(guī)定處罰。
四、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
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行為。
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權利和國家對人體器官捐獻管理秩序和人體器官移植規(guī)范的正常秩序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行為
(1)違反國家規(guī)定是構成本罪的前提。這里的“國家規(guī)定”,指的是2007年國務院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2)本罪的行為對象是他人的人體器官。這里的人體器官必須是活體的器官,而不包括尸體的器官。根據(jù)《刑法》第234條之一第3款規(guī)定,對于違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體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違反國家規(guī)定,違背其近親屬意愿摘取其尸體器官的,依照《刑法》第302條規(guī)定的侮辱尸體罪定罪處罰。本罪是組織他人自主出賣人體器官的行為。
(3)本罪的行為方式是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是指以經(jīng)營人體器官的出賣或者以招募、雇用、介紹、引誘等手段使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行為。①本罪名雖然使用了“組織”一詞,但本罪并非共同犯罪中的集團犯或者組織犯。②本罪的行為不僅包括經(jīng)營人體器官出賣活動,還包括以招募、雇用、介紹、引誘等手段使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行為。從事人體器官買賣的中介行為的,成立本罪。③由于本罪的行為并不是出賣行為,而是組織出賣行為,所以,出賣者直接將器官賣給他人的,不成立本罪。基于同樣的理由,單純購買人體器官的行為,也不成立犯罪。但是,為了購買而組織他人出賣的,依然成立本罪。④本罪屬于侵犯他人身體健康的犯罪,所以,只要對被摘取人體器官的出賣者的身體達到了傷害程度,就成立本罪的既遂。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是否出于營利目的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中的被組織的他人必須是同意出賣器官的,如果被組織的他人不同意或者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或者根據(jù)《刑法》第234條之一第2款規(guī)定,摘取不滿18周歲的人的器官的,依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34條之一的規(guī)定處罰。
五、強奸罪
強奸罪是指違背婦女意志,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行與其發(fā)生性交或者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行為。
強奸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婦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或者幼女的身心健康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背婦女意志,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婦女”和不滿14周歲的幼女。
(2)強奸行為違背了婦女的意志,這是強奸行為的內(nèi)在屬性和客觀本質(zhì)特征。強奸行為以違背婦女意志為前提,即在婦女不同意性交的情況下,強行與之性交;或者以違背婦女意愿的方式,強行與之性交。換言之,強奸行為侵害了被害婦女的性的決定權。如果性交行為不違背婦女意志,不構成強奸罪。
(3)性交行為是被強迫進行的,這是強奸行為的外在屬性。行為方式包括暴力、脅迫和其他手段。①暴力手段。即行為人使用暴力,對被害婦女直接施以身體上的強制,如毆打、捆綁、按倒、卡脖子、塞嘴巴等,使婦女不能反抗。②脅迫手段。即行為人對被害婦女施以威脅、恫嚇,進行精神上的強制,如以殺傷被害人或其家屬威脅、揭發(fā)其隱私;利用迷信邪說對被害人進行恐嚇、欺騙;利用教養(yǎng)或從屬關系以及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使女性不敢反抗。(3)其他手段。即行為人使用暴力、脅迫以外的手段,使被害婦女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常見的其他手段有:用酒灌醉或者用藥物麻醉的方法強奸婦女;利用婦女熟睡之機進行強奸;冒充婦女的丈夫或情夫進行強奸;利用婦女患重病之機進行強奸;造成或利用婦女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或乘人之危進行強奸;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裝神弄鬼的方式奸淫婦女等。上述手段在本質(zhì)上都是違背婦女意志的。但是,對于明知患有精神病而無性表示能力的婦女,無論行為人是否采取暴力、脅迫手段,也不論對方是否同意,均應“以強奸”論,即構成強奸罪。此外,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fā)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奸罪問題的批復》指出:行為人明知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而與其發(fā)生性關系,不論幼女是否自愿,均應依照《刑法》第23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以強奸罪定罪處罰;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fā)生性關系,未造成嚴重后果,情節(jié)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年滿14周歲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男子[33]
婦女單獨不能成為強奸罪的實行犯,但可以成為強奸罪的共犯或者間接實行犯。丈夫不能成為強奸罪的主體,我國否認婚內(nèi)強奸,但冒充婦女丈夫或情人實施強奸的,構成強奸罪。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1.強奸與不正當性行為之間的界限
不正當性行為屬于道德范疇,不能用刑事方法解決,不能以犯罪認定和處理。
2.強奸與通奸的界限
通奸是指一方或者雙方有配偶的男女之間,自愿發(fā)生性交的行為。在我國,通奸不是犯罪。強奸與通奸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性交是否違背婦女意志。是否認定為強奸可以區(qū)分以下幾種情況:(1)有的婦女原來與人通奸,事情敗露后,為保全自己的名譽,或者怕夫妻關系破裂,把通奸說成強奸;也有的犯罪分子在案發(fā)后,為了推脫罪責,把強奸說成通奸。這種情況都不能改變原來通奸或者強奸的性質(zhì),司法機關應查明真相,實事求是地認定。(2)對所謂“半推半就”案件,不能一概視為通奸或者強奸,如果行為人強制手段不明顯,亦即,行為人并未使用暴力、脅迫或者與之相當?shù)氖侄?,而且也并不違背婦女意志的,應當認定為通奸。只有確實查明與婦女發(fā)生性交的行為是違背婦女意志的,才宜認定為強奸。(3)原屬通奸,后女方因與男方斷絕往來,而男方糾纏不休,并使用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行與婦女性交的,應認定為強奸罪。(4)第一次是強奸,但女方并未告發(fā),而后形成了通奸關系,后來的性交并不違背婦女意志,而是女方愿意的,一般不宜以強奸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以后多次性交是在男方的強制下,女方忍辱屈從的,則仍應以強奸罪追究男方的刑事責任。(5)被淫亂分子強奸的女性,后來與該淫亂分子一起參加淫亂活動的,對行為人原來強奸婦女的行為,應認定為強奸罪。(6)對于有從屬關系的男女發(fā)生性交的,是否構成強奸罪,要做具體分析。如果行為人是利用職務上的從屬關系或教養(yǎng)關系進行打擊、迫害、要挾、刁難或者乘人之危,逼迫婦女違心屈從與之發(fā)生性交的,應認定為強奸罪。如果行為人利用職權引誘女方,女方基于利用行為人而與之發(fā)生性交的,或者雖有教養(yǎng)關系,但女方已滿14周歲,男方又未使用強制手段的,不以強奸罪論處。對幼女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幼女發(fā)生性關系的,以強奸罪論處;對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利用其優(yōu)勢地位或者被害人孤立無援的境地,迫使未成年被害人就范,而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的,以強奸罪定罪處罰。
3.強奸罪既遂和未遂的認定
根據(jù)我國刑法的基本理論,犯罪既遂以犯罪行為是否達到法定程度作為標準。就強奸罪來說,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完成了性交,是認定該罪既遂與否的標準。至于性交行為達到何種程度為性交完成的標志,應當根據(jù)被害婦女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標準:如果被害女性已滿14周歲,以行為人的生殖器插入女性生殖器作為標準;如果被害女性不滿14周歲,以雙方的生殖器接觸作為標準。
4.求奸未成與強奸未遂的界限
求奸未成,是指行為人以不正當?shù)恼埱笈c女方發(fā)生性行為,而未獲得女方同意的情形。雖然求奸者主觀上意圖與女方發(fā)生性行為,客觀上往往也有拉衣扯褲、擁抱猥褻等行為,但求奸者主觀上無強行奸淫的故意,客觀上無強行性交的行為,一旦婦女堅決拒絕,便即停手,不能以強奸罪論處。而強奸未遂則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著手實施強奸行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強行性交的行為沒有完成。
5.青少年之間性行為性質(zhì)的認定
(1)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男少年,同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fā)生性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依照《刑法》第13條的規(guī)定,可以不認為是犯罪,責令其家長、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如果情節(jié)比較嚴重、危害較大的,可以認定為強奸罪。
(2)已滿16周歲的男少年,明知對方是幼女而與其發(fā)生性行為的,不管幼女是否同意,一般應認定為強奸罪。如果由于幼女謊報年齡,從體態(tài)上也不能判斷是幼女,行為人不明知是幼女而與其發(fā)生性行為的,不宜認定為強奸罪。
(3)男少年在染有淫亂惡習的幼女的勾引下與其發(fā)生性行為,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不以犯罪論處。
6.強奸罪被吸收的情形
在拐賣婦女過程中實施奸淫的,強奸行為被拐賣婦女行為所吸收,只定拐賣婦女罪。
7.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根據(jù)2013年“兩高”、公安部、司法部《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性侵害未成年人意見》)的規(guī)定,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包括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引誘幼女賣淫罪等。其中,猥褻兒童罪(《刑法》第237條),是指對不滿14周歲的兒童實施猥褻的行為。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刑法》第359條第1款),是指以金錢、物質(zhì)或者其他利益誘使他人賣淫,或為他人賣淫提供場所,或為賣淫進行介紹的行為。引誘幼女賣淫罪(《刑法》第359條第2款),是指引誘不滿14周歲的幼女賣淫的行為。
根據(jù)《性侵害未成年人意見》的規(guī)定,對于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當掌握如下內(nèi)容:(1)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對方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而實施奸淫等性侵害行為的,應當認定行為人“明知”對方是幼女。對于不滿12周歲的被害人實施奸淫等性侵害行為的,應當認定行為人“明知”對方是幼女。對于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被害人,從其身體發(fā)育狀況、言談舉止、衣著特征、生活作息規(guī)律等觀察可能是幼女,而實施奸淫等性侵害行為的,應當認定行為人“明知”對方是幼女。(2)以金錢財物等方式引誘幼女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的;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幼女被他人強迫賣淫而仍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的,均以強奸罪論處。(3)對幼女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幼女發(fā)生性關系的,以強奸罪論處。對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女性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利用其優(yōu)勢地位或者被害人孤立無援的境地,迫使未成年被害人就范,而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的,以強奸罪定罪處罰。(4)實施猥褻兒童犯罪,造成兒童輕傷以上后果,同時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對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男性實施猥褻,造成被害人輕傷以上后果的,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和強制猥褻罪的想象競合犯處理。(5)在校園、游泳館、兒童游樂場等公共場所對未成年人實施強奸、猥褻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場,不論在場人員是否實際看到,均可以認定為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猥褻兒童。(6)介紹、幫助他人奸淫幼女、猥褻兒童的,以強奸罪、猥褻兒童罪的共犯論處。(7)針對未成年人實施強奸、猥褻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更要依法從嚴懲處:①對未成年人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未成年人有共同家庭生活關系的人員、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冒充國家工作人員,實施強奸、猥褻犯罪的;②進入未成年人住所、學生集體宿舍實施強奸、猥褻犯罪的;③采取暴力、脅迫、麻醉等強制手段實施奸淫幼女、猥褻兒童犯罪的;④對不滿12周歲的兒童、農(nóng)村留守兒童、嚴重殘疾或者精神智力發(fā)育遲滯的未成年人,實施強奸、猥褻犯罪的;⑤猥褻多名未成年人,或者多次實施強奸、猥褻犯罪的;⑥造成未成年被害人輕傷、懷孕、感染性病等后果的;⑦有強奸、猥褻犯罪前科劣跡的。(8)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未成年人賣淫構成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強迫幼女賣淫、引誘幼女賣淫的,應當分別按照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幼女賣淫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對未成年人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與未成年人有共同家庭生活關系的人員、國家工作人員,實施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未成年人賣淫等性侵害犯罪的,更要依法從嚴懲處。
《刑法》第236條規(guī)定,強奸婦女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強奸婦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1)強奸婦女、奸淫幼女情節(jié)惡劣的;(2)強奸婦女、奸淫幼女多人的;(3)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4)二人以上輪奸的;(5)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理解上述處罰規(guī)定應注意以下問題:(1)由于對奸淫幼女從重處罰是一個原則規(guī)定,所以,針對幼女的奸淫行為具備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適用加重的法定刑并從重處罰。(2)輪奸是指兩人以上在一較短時間內(nèi)先后輪流強奸同一婦女或者幼女。對于輪奸婦女的,只要其中一個行為人達到強奸既遂,其他行為人也應當按照強奸既遂論處。(3)“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規(guī)定中,“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是指因強奸導致被害人性器官嚴重損傷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傷害,甚至當場死亡或者經(jīng)治療無效死亡的(不包括被害人事后自殺身亡)。強奸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屬于強奸罪的結果加重犯。但對出于報復、滅口等動機,在實施強奸過程中殺死或者傷害被害人的,應定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與強奸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造成其他嚴重后果”,是指因強奸引起被害人自殺、精神失常以及其他嚴重后果。
六、強制猥褻、侮辱罪
強制猥褻、侮辱罪是指違背他人意志,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行為。
強制猥褻、侮辱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名譽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違背他人意志,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他人,包含男人和女人。強制猥褻男子的,如對男子實施雞奸的,可構成強制猥褻罪。年滿18周歲的成年女性對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少女進行侮辱通常劃入猥褻他人之中。對不滿14周歲的幼女進行侮辱屬于猥褻不滿14周歲的幼女,應以猥褻兒童罪論處。
(2)行為內(nèi)容為強制猥褻、侮辱。所謂猥褻,是指對他人實施奸淫行為以外的、能夠使行為人自己或同伴得到性欲上的刺激、興奮或者滿足的有傷風化的淫穢行為,如對他人身體進行摳摸、摟抱、雞奸等。所謂侮辱,是指與猥褻的淫穢性類似的令他人難堪的其他性騷擾行為,如用淫穢語言調(diào)戲;偷剪婦女衣褲;向他人暴露性器官;強行讓他人撫摸性器官等。
(3)必須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制予以猥褻、侮辱。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其中對婦女不具有奸淫的目的。其動機通常是尋求性刺激
1.強制猥褻、侮辱罪與非罪的界限
強制猥褻、侮辱罪須以采用強制方法為必要構成要素,對于那些沒有采用強制方法而是其他方法侮辱婦女的,如在電話中或者在公共場所調(diào)戲、侮辱婦女的,不構成本罪。
2.強制猥褻、侮辱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強制猥褻、侮辱罪與強奸罪(未遂)的界限。以婦女為侵害對象進行強制猥褻、侮辱的,與強奸罪(未遂)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①主觀故意的內(nèi)容不同。強奸罪是以與婦女發(fā)生性交行為為目的;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的犯罪則不是以與婦女發(fā)生性交行為為目的。這是區(qū)分二者的關鍵所在。②客觀方面的行為不完全相同。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的犯罪是對婦女實施性交行為以外的猥褻、侮辱行為,沒有與婦女發(fā)生性交的行為;強奸罪則是對婦女實施性交行為,即使由于行為人自身原因而致性交未能完成,也應認定為強奸罪(未遂)。③犯罪主體的范圍不完全相同。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的犯罪的實行犯既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婦女;強奸罪目的行為(即與婦女的性交行為)的實行犯則只能是男子。
(2)強制猥褻、侮辱罪與侮辱罪的界限。區(qū)分的關鍵在于:強制猥褻、侮辱罪中的侮辱與猥褻具有同一性,且侮辱行為具有尋求性刺激的目的;而侮辱罪中的侮辱行為則是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敗壞他人名譽,一般不具有尋求性刺激的目的。
根據(jù)《刑法》第237條的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本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jié)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
七、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非法拘禁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人身自由
行動自由是指公民身體在不受強制約束的條件下,公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任意的時間、空間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動。行動自由作為一項公民權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實踐中除了根本沒有行動能力的人(如剛剛出生的嬰兒、植物人)等不能成為本罪的對象之外,其他凡是具有行動自由可能的人,即使缺乏責任能力、行動能力或者缺乏行動意識,也仍然可以成為本罪的對象。因此,對于臨時喪失意志或者行動能力的人(如醉酒者、熟睡者)實施非法拘禁行為的,仍然成立本罪。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非法對被害人的身體進行強制,使被害人失去人身行動自由的行為
(1)行為內(nèi)容是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的人身自由。剝奪人身自由的方法沒有限制,如非法逮捕、拘留、扣押、辦封閉式“教學”、非法“隔離審查”等,均包括在內(nèi)。概言之,非法剝奪人身自由包括兩類:一類是直接拘束他人的身體,剝奪其身體活動自由,如捆綁他人四肢,用手銬拘束他人雙手。另一類是間接拘束他人的身體,剝奪其身體的場所移動自由,如將他人監(jiān)禁于一定場所,使其不能或明顯難以離開、逃出。無論是以暴力、脅迫方法拘禁他人,還是利用他人的恐懼心理予以拘禁(如使被害人進入貨車車廂后高速行駛,使之不敢輕易跳下車),均不影響非法拘禁罪的成立。
(2)非法拘禁罪屬于典型的繼續(xù)犯,拘禁時間的長短原則上不影響非法拘禁罪的成立,但影響量刑。不過,時間過短、瞬間性的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則難以認定為非法拘禁罪。
(3)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必須具有非法性。司法機關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對于有犯罪事實和重大嫌疑的人,依法采取拘留、逮捕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行為,阻卻違法性。但發(fā)現(xiàn)不應拘捕時,借故不予釋放,繼續(xù)羈押的,或者故意超期羈押的,構成非法拘禁罪,如果同時構成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的,則屬于想象競合犯,從一重罪處罰。對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患者進行強制醫(yī)療的,也不成立非法拘禁罪;但將精神正常的人或者不符合強制醫(yī)療條件的精神病患者拘禁在精神病院的,屬于非法拘禁;明知精神病患者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不需要繼續(xù)強制醫(yī)療,卻繼續(xù)實行強制醫(yī)療的,也屬于非法拘禁。為了防止兇暴的醉鬼危害他人的生命或身體,不得已拘束其身體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被害人基于真實的自由意志(如幫助戒毒),囑托或同意將自己置于特定場所的,阻卻拘禁行為的違法性。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1.非法拘禁罪的罪與非罪的認定
在實踐中,判斷是否構成非法拘禁罪,要綜合考慮其危害性,對于非法拘禁罪的罪與非罪的標準,可以考慮參照相關司法解釋。根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guī)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以犯罪論處:(1)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24小時以上的;(2)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并使用械具或者捆綁等惡劣手段,或者實施毆打、侮辱、虐待行為的;(3)非法拘禁,造成被拘禁人輕傷、重傷、死亡的;(4)非法拘禁,情節(jié)嚴重,導致被拘禁人自殺、自殘造成重傷、死亡,精神失常的;(5)非法拘禁3人次以上的;(6)司法工作人員對明知是沒有違法犯罪事實的人而非法拘禁的;(7)其他非法拘禁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2.非法拘禁罪的罪數(shù)
(1)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的,仍以非法拘禁罪論處。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是指拘禁行為本身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情形,因重傷、死亡結果與非法拘禁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此時構成非法拘禁罪的結果加重犯。但非法拘禁致被害人自殺、自殘、自身過失等造成死亡、傷害結果的,雖然仍認定為非法拘禁罪,但因不具有直接因果關系而不宜認定為結果加重犯。
(2)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應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論處。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非法拘禁罪的轉(zhuǎn)化”。非法拘禁罪轉(zhuǎn)化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應當具備如下兩個條件:一是行為人必須是以暴力方法犯非法拘禁罪,即行為人的行為具備非法拘禁罪的基本犯罪構成,而且客觀上以暴力為手段,主觀上行為人也認識到自己以暴力為手段實施非法拘禁的行為;二是客觀上必須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結果的發(fā)生。
(3)根據(jù)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為索取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拘禁他人行為如何定罪問題的解釋》,為索取債務(包括賭債、高利貸等不合法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論處,不定綁架罪。為索取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致人重傷、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結果加重犯;為索取債務使用暴力非法拘禁他人,致人傷殘、死亡的,系轉(zhuǎn)化犯,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論處。
(4)除非法拘禁罪外,還有其他一些犯罪可以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方法實施,如強奸罪,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拐騙兒童罪,刑訊逼供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妨害公務罪等,在此情形下,應分別具體情況,按照想象競合犯或者牽連犯的處罰原則定罪處罰。例如,以非法綁架、扣留他人的方法勒索財物的,成立綁架罪。再如,以出賣為目的非法綁架婦女、兒童的,成立拐賣婦女、兒童罪。但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后,非法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應以非法拘禁罪和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數(shù)罪并罰。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38條的規(guī)定處罰。
八、綁架罪
綁架罪是指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zhì),或者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行為。
綁架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人身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綁架他人或者偷盜嬰幼兒的行為
綁架是指以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方法,強行拘禁被害人的行為。其中,強行拘禁被害人作為人質(zhì),是本罪客觀方面的一個重要特征。綁架行為應具有強制性,亦即,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控制他人。對于缺乏或者喪失行動能力的被害人,采取偷盜、運送等方法使其處于行為人或第三人實力支配下的,也可成立綁架罪,例如,由于綁架犯罪以暴力實施者較為常見,《刑法》第239條特別強調(diào),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成立綁架罪,旨在對沒有認知及反抗能力的嬰幼兒實行特別保護。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綁架行為,不以犯罪論處。故意殺害被綁架人的,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不得認定為綁架罪);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的,應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刑事責任(不得認定為綁架罪)。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并以勒索財物或者劫持他人作為人質(zhì)為目的
1.綁架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構成綁架罪既遂并不以勒索財物的目的是否達到作為認定標準。換言之,只要行為人主觀上以勒索財物或者其他要挾為目的,客觀上實施了綁架行為,不論其勒索財物的目的是否達到,即可構成綁架罪的既遂,并不要求其勒索行為必須實施,更不要求其目的一定實現(xiàn)。
2.綁架罪共同犯罪的認定
根據(jù)我國刑法理論,犯罪行為完成即構成既遂,但繼續(xù)犯除外。綁架罪屬于繼續(xù)犯,行為人在非法剝奪被害人的人身自由后,其犯罪構成要件內(nèi)的綁架行為尚處于繼續(xù)狀態(tài),在此情況下,另外的人員與綁架人形成共同犯罪的故意是完全可能的,仍然成立綁架罪的共同犯罪。
3.綁架罪和非法拘禁罪的界限
二者區(qū)分的關鍵是故意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綁架罪既以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為目的,又以勒索財物或者劫持他人作為人質(zhì)為法定的目的;非法拘禁罪的主觀方面也以非法剝奪他人的人身自由為目的,但是并不具有勒索他人財物和綁架他人作為人質(zhì)的目的。根據(jù)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行為人為索取高利貸、賭債等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拘禁罪定罪處罰,而不定綁架罪。
4.綁架罪的罪數(shù)
(1)行為人犯綁架罪,殺害或者故意傷害被綁架人的,不另定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只定綁架罪一罪,也不實行數(shù)罪并罰。行為人在實施綁架過程中過失致使人質(zhì)重傷、死亡的,構成綁架罪與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犯,直接以綁架罪定罪處罰。
(2)行為人在實施綁架過程中或者綁架既遂以后,故意將被害人殺死(撕票),理論上獨立地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根據(jù)《刑法》第239條的規(guī)定,應以綁架罪定罪處罰,不再定故意殺人罪。但對于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他人又撕票的,不能構成綁架罪,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3)行為人沒有實施綁架行為,直接殺害被害人后,向被害人家屬勒索財物的,分別構成故意殺人罪和敲詐勒索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4)行為人實施了綁架行為,因未勒索到財物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殺害被害人后,再次掩蓋事實勒索贖金的,分別成立綁架罪和敲詐勒索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5)行為人綁架婦女后對婦女實施奸淫或者猥褻類犯罪的,應以綁架罪和強奸罪或者猥褻類犯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6)行為人將被害人綁架至車上后因為發(fā)生車禍導致被綁架人死亡的,應以綁架罪和交通肇事罪(或其他過失類犯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刑法》第239條規(guī)定,犯綁架罪,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情節(jié)較輕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chǎn)。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述規(guī)定處罰。理解該處罰規(guī)定應當注意以下問題:(1)“殺害被綁架人”指的是綁架后故意殺人,仍定綁架罪,故意殺人行為被綁架行為所吸收,故意殺人行為不再單獨評價。(2)“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是指行為人在著手綁架后的過程中對被綁架人故意實施傷害行為,并造成了重傷或者死亡。對于“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仍以綁架罪定罪處罰,不定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但如果綁架行為本身過失致人死亡的,成立綁架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犯,擇一重罪論處。
九、拐賣婦女、兒童罪
拐賣婦女、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婦女、兒童的行為。
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婦女、兒童的人身自由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即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年滿14周歲的婦女或者未滿14周歲的兒童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婦女和兒童。已滿14歲的男子不是本罪的行為對象,符合其他犯罪構成的,可以按照其他罪論處。
(2)行為方式包括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婦女、兒童。拐騙是指以欺騙、利誘等方法將婦女、兒童拐走。綁架是指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控制婦女、兒童。販賣是指出賣婦女、兒童。接送是指為拐賣婦女、兒童的罪犯接收、運送婦女、兒童。中轉(zhuǎn)是指為拐賣婦女、兒童的罪犯提供中途場所或機會。拐賣婦女、兒童罪屬于選擇性罪名,只要實施上述一種行為的,就構成拐賣婦女、兒童罪。同時實施上述幾種行為的,或者既拐賣婦女又拐賣兒童的,只以一罪論處,不實行數(shù)罪并罰。此外,根據(jù)《刑法》第240條的規(guī)定,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構成拐賣兒童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并以出賣為目的
本罪雖然屬于目的犯,即以出賣為目的,但在認定本罪的既遂時,應以行為人的拐賣行為是否成立為標準,而不是以出賣的目的是否實現(xiàn)為標準。只要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實施了六種法定的拐賣行為之一的,即可構成本罪的既遂。
1.對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懲治
為加大對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力度,有關司法解釋作出規(guī)定,加大對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懲治力度。
根據(jù)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維護農(nóng)村穩(wěn)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精神,對那些迫于生活困難、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而出賣親生子女或收養(yǎng)子女的,可不作為犯罪處理;對于出賣子女確屬情節(jié)惡劣的,可按遺棄罪處罰;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2000年“兩高”、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以營利為目的,出賣不滿14周歲子女,情節(jié)惡劣的,應以拐賣兒童罪論處。出賣14周歲以上女性親屬或者其他不滿14周歲親屬的,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
根據(jù)2010年“兩高”、公安部、司法部《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拐賣犯罪意見》)指出:(1)以非法獲利為目的,出賣親生子女的,應當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2)要嚴格區(qū)分借送養(yǎng)之名出賣親生子女與民間送養(yǎng)行為的界限。區(qū)分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應當通過審查將子女“送”人的背景和原因、有無收取錢財及收取錢財?shù)亩嗌?、對方是否具有撫養(yǎng)目的及有無撫養(yǎng)能力等事實,綜合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屬于出賣親生子女,應當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①將生育作為非法獲利手段,生育后即出賣子女的;②明知對方不具有撫養(yǎng)目的,或者根本不考慮對方是否具有撫養(yǎng)目的,為收取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③為收取明顯不屬于“營養(yǎng)費”“感謝費”的巨額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④其他足以反映行為人具有非法獲利目的的“送養(yǎng)”行為的。不是出于非法獲利目的,而是迫于生活困難,或者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私自將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子女送給他人撫養(yǎng),包括收取少量“營養(yǎng)費”“感謝費”的,屬于民間送養(yǎng)行為,不能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對私自送養(yǎng)導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jié),符合遺棄罪特征的,可以遺棄罪論處;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可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3)將婦女拐賣給有關場所,致使被拐賣的婦女被迫賣淫或者從事其他色情服務的,以拐賣婦女罪論處。有關場所的經(jīng)營管理人員事前與拐賣婦女的犯罪人通謀的,對該經(jīng)營管理人員以拐賣婦女罪的共犯論處;同時構成拐賣婦女罪和組織賣淫罪的,擇一重罪論處。(4)醫(yī)療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單位的工作人員以非法獲利為目的,將所診療、護理、撫養(yǎng)的兒童販賣給他人的,以拐賣兒童罪論處。(5)明知他人拐賣婦女、兒童,仍然向其提供被拐賣婦女、兒童的健康證明、出生證明或者其他幫助的,以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共犯論處。明知他人系拐賣兒童的“人販子”,仍然利用從事診療、福利救助等工作的便利或者了解被拐賣方情況的條件,居間介紹的,以拐賣兒童罪的共犯論處。(6)對于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共犯,應當根據(jù)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地位、作用,參與拐賣的人數(shù)、次數(shù),以及分贓數(shù)額等,準確區(qū)分主從犯。對于組織、領導、指揮拐賣婦女、兒童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犯罪環(huán)節(jié),或者積極參與實施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婦女、兒童等犯罪行為,起主要作用的,應當認定為主犯。對于僅提供被拐賣婦女、兒童信息或者相關證明文件,或者進行居間介紹,起輔助或者次要作用,沒有獲利或者獲利較少的,一般可認定為從犯。對于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區(qū)別不明顯的,可以不區(qū)分主從犯。
2.拐賣婦女、兒童罪與相關犯罪的界限
(1)拐賣婦女罪與綁架罪的界限。二者的區(qū)別有:①犯罪目的不同:拐賣婦女、兒童罪以出賣為目的;綁架罪以勒索財物或者扣押人質(zhì)為目的。這是二者區(qū)分的關鍵。對于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此情形不另定綁架罪,而定一個拐賣婦女、兒童罪。②犯罪對象不同: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對象限于婦女、兒童;綁架罪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人。
(2)拐賣兒童罪與拐騙兒童罪的界限。拐賣兒童罪是以出賣為目的,而拐騙兒童罪不以出賣為目的,一般是為了供自己或他人收養(yǎng)、奴役。如果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采取誘騙方法使兒童脫離監(jiān)護人的,應當認定為拐賣兒童罪。
3.拐賣婦女、兒童罪的罪數(shù)
《拐賣犯罪意見》指出:(1)拐賣婦女、兒童,又奸淫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兒童賣淫的,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處罰。(2)拐賣婦女、兒童,又對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實施故意殺害、傷害、猥褻、侮辱等行為,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3)拐賣婦女、兒童或者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組織、教唆被拐賣、收買的婦女、兒童進行犯罪的,以拐賣婦女、兒童罪或者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與其所組織、教唆的罪數(shù)罪并罰。(4)拐賣婦女、兒童或者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組織、教唆被拐賣、收買的未成年婦女、兒童進行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的,以拐賣婦女、兒童罪或者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與組織未成年人進行違反治安管理活動罪數(shù)罪并罰。
根據(jù)《刑法》第240條的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chǎn):(1)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2)拐賣婦女、兒童3人以上的;(3)奸淫被拐賣的婦女的;(4)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5)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6)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7)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8)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上述第(2)種情形,是指拐賣人數(shù)達到3人以上;3次拐賣同一被害人的,應認定為拐賣3人以上。但是,在3個以上行為環(huán)節(jié)(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中針對同一被害人實施不同行為,只能認定為拐賣1人。上述第(3)種情形中,只以拐賣婦女罪論處,奸淫行為不再獨立評價。上述第(4)種情形中,只以拐賣婦女罪論處,強迫賣淫行為不再獨立評價。上述第(5)種情形中,只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不另定綁架罪。當然,必須以出賣為目的,如果是以勒索財物為目的,仍定綁架罪。上述第(6)種情形中,行為人必須以出賣為目的,如果是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以綁架罪論處。上述第(7)種情形屬于典型的拐賣婦女、兒童罪的結果加重犯,因此對于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情形,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還要注意,這里的致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是指在拐賣婦女、兒童的過程中造成的傷害或死亡,而非單獨的故意傷害、殺害行為,如果屬于單獨的故意重傷、殺害的,應將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與拐賣婦女、兒童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十、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是指不以出賣為目的,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行為。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人身自由權利和人格尊嚴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即以金錢或者金錢以外的有經(jīng)濟價值的物品為報酬,從第三者手中換取婦女、兒童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且不具有再出賣的目的
不具有出賣目的是本罪與拐賣婦女、兒童罪的關鍵區(qū)別。如果行為人具有出賣目的,則定拐賣婦女、兒童罪。不僅如此,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后,產(chǎn)生出賣的意圖并出賣婦女、兒童的,也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不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收買的動機不影響本罪的成立,例如,收買婦女為了成為自己妻子;為了給自己生兒育女;為了供自己奸淫;為了讓婦女給自己提供其他各種服務;為了對其進行奴役;等等,都不影響犯罪的成立。
1.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的共犯
《拐賣犯罪意見》指出:明知他人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仍然向其提供被收買婦女、兒童的戶籍證明、出生證明或者其他幫助的,以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的共犯論處,但是,收買人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除外。
2.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的罪數(shù)
(1)《拐賣犯罪意見》指出:明知是被拐賣的婦女、兒童而收買,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論處;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①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后,違背被收買婦女的意愿,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②阻礙對被收買婦女、兒童進行解救的;③非法剝奪、限制被收買婦女、兒童的人身自由,情節(jié)嚴重,或者對被收買婦女、兒童有強奸、傷害、侮辱、虐待等行為的;④所收買的婦女、兒童被解救后又再次收買,或者收買多名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⑤組織、誘騙、強迫被收買的婦女、兒童從事乞討、苦役,或者盜竊、傳銷、賣淫等違法犯罪活動的;⑥造成被收買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以及其他嚴重后果的;⑦具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被追訴前主動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向有關單位反映,愿意讓被收買婦女返回原居住地,或者將被收買兒童送回其家庭,或者將被收買婦女、兒童交給公安、民政、婦聯(lián)等機關、組織,沒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
(2)從司法實踐上看,由于被收買人通常采取一定的抗拒措施,因而行為人收買婦女、兒童后,常常對被害人實施其他犯罪行為。例如,有的采取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與被害婦女性交;有的對收買的婦女、兒童進行傷害、非法剝奪人身自由;有的對被害人實行侮辱、虐待;如此等等。由于這些行為都是收買后的行為,分別符合強奸、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等罪的犯罪構成,且不包含在收買行為之中,故應將這些犯罪與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3)行為人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后,對其實施了強奸、非法拘禁等行為,后來又將其出賣的,應認定為一罪還是實行數(shù)罪并罰?本書認為,由于刑法規(guī)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后又出賣的”,依照拐賣婦女、兒童罪論處,而拐賣婦女、兒童罪的行為包括了非法拘禁行為,法定刑升格情節(jié)中包括了強奸行為,造成被收買的婦女重傷、死亡的,法定刑升格條件中包含了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形等,故僅認定為拐賣婦女、兒童罪即可,沒有必要實行數(shù)罪并罰。但是,如果行為人在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后實施了拐賣婦女、兒童罪不能包含的其他犯罪行為,如侮辱、虐待、妨害公務等行為,應以拐賣婦女、兒童罪和侮辱罪、虐待罪、妨害公務罪等實行數(shù)罪并罰。
根據(jù)《刑法》第241條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從輕處罰;按照被買婦女的意愿,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十一、雇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
雇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是指違反勞動管理法規(guī),雇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的,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yè)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huán)境下從事勞動,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雇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反勞動管理法規(guī),雇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的,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yè)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huán)境下從事勞動,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行為人實施了雇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的行為,同時又造成重大責任事故的,應當以本罪和重大責任事故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44條之一的規(guī)定處罰。
十二、誣告陷害罪
誣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誣告陷害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國家司法機關的正?;顒?/p>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并向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與人員告發(fā),或者采取其他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活動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他人”。①向司法機關虛告自己犯罪的,不構成誣告陷害罪。②所誣告的對象應當是實在的人,而不是虛無人,否則就不能導致司法機關的刑事追究活動,因而不會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利。當然,不要求行為人指名道姓,只要告發(fā)的內(nèi)容足以使司法機關確認對象,就可以成立誣告陷害罪。③誣告陷害行為必須針對特定的人,只有事實而不說出是何人所為,只是說“某人是罪犯”“某地有犯罪”的不構成誣告陷害罪。
(2)行為人向有關國家機關告發(fā)捏造的犯罪事實,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的活動。①必須捏造犯罪事實。捏造犯罪事實,既包括憑空捏造,也包括在發(fā)生了犯罪事實的情況下捏造“犯罪人”,還包括將不構成犯罪的事實夸大為犯罪事實。如果捏造的事實不是犯罪事實,而是一般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或者其他錯誤的事實,不構成本罪。②捏造事實的目的是誣告陷害。③告發(fā)行為足以引起司法機關的刑事追究活動。如果行為人沒有告發(fā),只是在群眾中散布,至多構成誹謗罪,而不構成誣告陷害罪。
(3)情節(jié)嚴重。只要行為的告發(fā)與告發(fā)的虛假內(nèi)容足以引起公安、司法等刑事追究活動,就應認定為情節(jié)嚴重。此外,告發(fā)財產(chǎn)犯罪時虛報犯罪數(shù)額的,只要因此而加重了對財產(chǎn)犯的處罰,就應當認定為情節(jié)嚴重。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并具有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目的
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由于沒有陷害他人的故意,不成立犯罪,這是誣告陷害罪與非罪的界限。成立本罪還需要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43條的規(guī)定處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本罪的,從重處罰。這里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不真正身份犯。
十三、侮辱罪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敗壞他人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侮辱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名譽
本罪屬于抽象危險犯,只要公然敗壞了他人的名譽,就構成侮辱罪。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的行為
(1)必須有侮辱行為且侮辱行為采用暴力或其他方法進行。暴力性侮辱不是指殺人、傷害、毆打,而是指使用強力敗壞他人的名譽,如使用強力逼迫他人做難堪的動作,強行向被害人口中灌污水等?!捌渌椒ā奔捶潜┝ξ耆?,包括動作(例如:與人握手后,隨即取出紙巾擦手,作厭惡狀)、言詞、文字或圖畫等。
(2)侮辱行為必須公然進行。公然不以被害人是否在場為必要,但如果僅僅面對著被害人進行侮辱,沒有第三者在場,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不構成侮辱罪。利用電子郵件、網(wǎng)絡侮辱他人的,也成立本罪。
(3)侮辱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人。即使是惡人或者徒有虛表的人,也能成為侮辱的對象。但對于散布有損他人名譽的真實事實,保護公共利益的,不構成侮辱罪。在大庭廣眾之下無特定對象的謾罵,不構成侮辱罪。
(4)構成本罪須情節(jié)嚴重。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并具有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目的
1.親告罪
侮辱罪屬于親告罪。親告罪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缎谭ā返?8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告訴才處理,是指被害人告訴才處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人民檢察院和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告訴。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必須有刑法明文規(guī)定,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均屬于非親告罪。刑法規(guī)定的親告罪包括侮辱罪、誹謗罪、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侵占罪。
2.侮辱罪的罪數(shù)
行為人使用暴力方法侮辱他人,過失致人重傷、死亡的,屬于想象競合犯,應擇一重罪處罰。如行為人故意傷害他人的,則應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根據(jù)《刑法》第246條的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誹謗案件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wǎng)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1)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2)引發(fā)公共秩序混亂的;(3)引發(fā)民族、宗教沖突的;(4)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5)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6)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7)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情形。
通過信息網(wǎng)絡實施上述規(guī)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jù)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xié)助。
十四、誹謗罪
誹謗罪是指捏造并公開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損害他人人格與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誹謗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人格與名譽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捏造并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損害他人人格與名譽的行為
(1)行為對象應當是特定的人,誹謗雖未指明被害人的姓名,但能夠推知具體被害人的,構成誹謗罪。
(2)構成本罪必須散布捏造的事實,足以敗壞他人名譽。捏造是指無中生有、憑空制造虛假事實。所捏造的事實,是有損對他人的社會評價的、具有某種程度的具體內(nèi)容的事實。由于捏造事實容易使人誤信,因而對他人名譽的損害程度比侮辱罪更為嚴重。如果行為人散布有損他人名譽的真實事實,則不構成誹謗罪?!缎畔⒕W(wǎng)絡誹謗案件解釋》指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①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的;②將信息網(wǎng)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nèi)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的;③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情節(jié)惡劣的。
(3)成立本罪要求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嚴重如手段惡劣、內(nèi)容惡毒、后果嚴重等情況。對于利用網(wǎng)絡誹謗他人的,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誹謗案件解釋》的規(guī)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情節(jié)嚴重”:①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5 000次以上,或者被轉(zhuǎn)發(fā)次數(shù)達到500次以上的;②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③2年內(nèi)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④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并以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為目的
行為人將虛假事實誤認為是真實的事實加以擴散,或者將某種虛假事實進行擴散但無損害他人名譽的故意的,不構成誹謗罪。
1.誹謗罪與侮辱罪的界限
二者的區(qū)別有:(1)行為手段不同。誹謗罪的行為手段只能是口頭或者文字圖畫的形式,而不可能是暴力的形式;侮辱罪的行為手段可以是口頭、文字圖畫的形式,也可以是暴力的形式。(2)行為方式不同。誹謗罪必須捏造事實,并以公然散布這一事實為必要;侮辱罪可以不用具體事實,也可以用具體事實的被害人的隱私來損害被害人的人格和名譽,但不可能使用捏造并散布事實的方法。與侮辱罪相比,誹謗罪對被害人的名譽侵害是通過編造虛假的事實來完成的,而侮辱罪則是直接對被害人的名譽實施攻擊。因此,如果說某人是個賊,那屬于侮辱;如果說某人偷了東西,就屬于誹謗了。
2.誹謗罪與誣告陷害罪的界限
二者的區(qū)別有:(1)犯罪客體不同。誹謗罪的犯罪客體是他人的人格與名譽;誣告陷害罪的犯罪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國家司法機關的正?;顒印#?)犯罪客觀方面不同。誹謗罪表現(xiàn)為捏造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事實,并向他人散布,但并沒有向國家機關或者有關部門單位告發(fā);誣告陷害罪在客觀上表現(xiàn)為捏造犯罪事實,并且向國家機關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單位告發(fā)或者采用了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活動的行為。(3)犯罪主觀方面不同。誹謗罪目的在于損害他人人格、名譽,而不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誣告陷害罪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根據(jù)《刑法》第246條的規(guī)定,對誹謗罪的處罰同侮辱罪。
十五、刑訊逼供罪
刑訊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的行為。
刑訊逼供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司法機關的正?;顒?/p>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使用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偵查過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起訴、審判過程中的刑事被告人。
(2)必須采用刑訊方法,即必須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所謂肉刑,是指對被害人的肉體施行暴力,如吊打、捆綁、毆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以及其他折磨人的肉體方法。所謂變相肉刑,一般是指對被害人使用類似于暴力的摧殘或折磨,如凍、餓、烤、曬,不準睡覺,車輪戰(zhàn)等。
(3)必須有逼供行為。逼供即逼取口供。
(4)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和實際需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械具進行審問的,不以本罪論處。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司法工作人員
本罪屬于真正的身份犯。根據(jù)《刑法》第94條的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是指有偵查、檢察、審判、監(jiān)管職責的工作人員。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公安機構在機構改革過程中雖未列入公安機關建制,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偵查職責時,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未受公安機關正式錄用,受委托履行偵查、監(jiān)管職責的人員或者合同制民警,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目的在于逼取口供
(1)正確處理刑訊逼供罪和非法拘禁罪的關系。行為人的行為同時觸犯刑訊逼供罪和非法拘禁罪的,從一重罪論處。司法工作人員非法對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以外的人予以拘禁,逼取陳述的;非法對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予以拘禁,而不逼供的;一般公民將他人非法拘禁后進行“審問”的,均只成立非法拘禁罪。
(2)正確處理刑訊逼供罪和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關系。刑訊逼供致人輕傷的,形成刑訊逼供罪與故意傷害罪的想象競合犯。《刑法》第247條規(guī)定,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從重處罰,這屬于轉(zhuǎn)化犯。如果刑訊逼供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殺、自殘的,不能以轉(zhuǎn)化犯論處,此情形只能認定為刑訊逼供罪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47條的規(guī)定處罰。
十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或者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以及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的客體是公民個人的信息自由和安全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或者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以及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公民個人信息”。根據(jù)2017年“兩高”《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解釋》)第1條的規(guī)定,“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有效身份證件號碼、婚姻狀況、工作單位、通信通訊聯(lián)系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chǎn)狀況、行蹤軌跡等。
(2)行為方式包括三種:①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的個人信息。根據(jù)《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解釋》第2條和第3條的規(guī)定,“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是指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有關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是指向特定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以及通過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途徑發(fā)布公民個人信息;未經(jīng)被收集者同意,將合法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屬于“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但是經(jīng)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②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霸诼男新氊熁蛘咛峁┓者^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包括作為主體的單位以及自然人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正當或者正常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例如,銀行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獲得的儲戶個人信息,賓館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獲得的旅客個人信息,網(wǎng)絡、電信服務商在提供網(wǎng)絡、電信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等。③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根據(jù)《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解釋》第4條的規(guī)定,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通過購買、收受、交換等方式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職責、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屬于“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3)“情節(jié)嚴重”才能構成本罪。根據(jù)《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解釋》第5條的規(guī)定,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情節(jié)嚴重”:①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③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nèi)容、征信信息、財產(chǎn)信息50條以上的;④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chǎn)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500條以上的;⑤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上述第③項、第④項規(guī)定以外的公民個人信息5 000條以上的;⑥數(shù)量未達到上述第③項至第⑤項規(guī)定標準,但是按相應比例合計達到有關數(shù)量標準的;⑦違法所得5 000元以上的;⑧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數(shù)量或者數(shù)額達到上述第③項至第⑦項規(guī)定標準一半以上的;⑨曾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受過刑事處罰或者2年內(nèi)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⑩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實施前款規(guī)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情節(jié)特別嚴重”:①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精神失?;蛘弑唤壖艿葒乐睾蠊?;②造成重大經(jīng)濟損失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③數(shù)量或者數(shù)額達到前款第③項至第⑧項規(guī)定標準十倍以上的;④其他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情形。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1)設立用于實施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的網(wǎng)站、通訊群組,情節(jié)嚴重的,以非法利用信息網(wǎng)絡罪定罪處罰;同時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依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非法利用信息網(wǎng)絡罪(《刑法》第287條之一),是指利用信息網(wǎng)絡,設立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wǎng)站、通訊群組,發(fā)布有關制作或者銷售毒品、槍支、淫穢物品等違禁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以及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fā)布信息,且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2)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信息網(wǎng)絡安全管理義務,經(jīng)監(jiān)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戶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照拒不履行信息網(wǎng)絡安全管理義務罪定罪處罰,不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53條之一的規(guī)定處罰。
十七、報復陷害罪
報復陷害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行為。
報復陷害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公民的民主權利即控告權、申訴權、批評監(jiān)督權和國家機關的正?;顒?/p>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行為
“濫用職權”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自己職權范圍內(nèi)非法行使權力,以及超越自己的職務權限的越權行為。根據(jù)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瀆職侵權案件立案標準》),具備下列情節(jié)之一的,應以犯罪論處:(1)報復陷害,情節(jié)嚴重,導致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或者其近親屬自殺、自殘造成重傷、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的;(2)致使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或者其近親屬的其他合法權利受到嚴重損害的;(3)其他報復陷害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二者的區(qū)別有:(1)犯罪客體不同。報復陷害罪的犯罪客體是公民的民主權利即公民的控告權、申訴權、批評監(jiān)督權和國家機關的正?;顒樱徽_告陷害罪的犯罪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國家司法機關的正?;顒?。(2)犯罪對象不同。報復陷害罪的對象是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誣告陷害罪的對象可以是任何公民。(3)犯罪行為方式不同。報復陷害罪表現(xiàn)為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行為;誣告陷害罪表現(xiàn)為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實,并向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與人員告發(fā),或者采取其他足以引起司法機關追究活動的行為。(4)犯罪主體不同。報復陷害罪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誣告陷害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可以是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5)犯罪目的不同。報復陷害罪的犯罪目的是報復;誣告陷害罪的犯罪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54條的規(guī)定處罰。
十八、破壞選舉罪
破壞選舉罪是指在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shù)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破壞選舉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公民的民主權利即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和國家的選舉制度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在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shù)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1)本罪的犯罪手段包括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shù)等。暴力是指對選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選舉工作人員等進行毆打、捆綁等人身打擊或強制。威脅是指以殺害、傷害、破壞名譽等手段進行要挾,迫使被要挾人不能正常履行組織管理職責或者放棄權利、機會等。欺騙是指捏造事實,顛倒是非,以虛假的事實擾亂選舉的正常進行。賄賂是指用金錢或者其他物質(zhì)利益收買選民、各級人大代表、候選人、選舉工作人員等,以實現(xiàn)操縱、破壞選舉或者進行其他舞弊活動的目的。偽造選舉文件是指采用偽造選民證、選票、選民名單、候選人名單、代表資格報告等選舉文件的方法破壞選舉。虛報選舉票數(shù)是指選舉工作人員對于統(tǒng)計出來的選票數(shù)、贊成和反對票數(shù)等進行虛假報告的行為。只要行為人在選舉各級人大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時采用上述手段之一的,構成本罪。
(2)構成本罪須情節(jié)嚴重。根據(jù)《瀆職侵權案件立案標準》,“情節(jié)嚴重”一般是指下列情形:①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手段,妨害選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致使選舉無法正常進行,或者選舉無效,或者選舉結果不真實的;②以暴力破壞選舉場所或者選舉設備,致使選舉無法正常進行的;③偽造選民證、選票等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shù),產(chǎn)生不真實的選舉結果或者強行宣布合法選舉無效、非法選舉有效的;④聚眾沖擊選舉場所或者故意擾亂選舉場所秩序,使選舉工作無法進行的;⑤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并具有破壞選舉的目的
實施破壞選舉的行為,其手段又觸犯其他罪名的,擇一重罪處罰。如以行賄的方式破壞選舉,以行賄罪和破壞選舉罪擇一重論處;如以暴力手段破壞選舉致人重傷的,擇一重論處,即定故意傷害罪;如以偽造公文、證件等選舉文件為手段破壞選舉活動的,屬于牽連犯,擇一重罪處罰。
犯本罪的,依照《刑法》第256條的規(guī)定處罰。
十九、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指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為。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他人的婚姻自由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為
(1)行為人實施暴力行為,即實施捆綁、毆打、禁閉、搶掠等對人行使有形力的行為。僅有干涉行為而沒有實施暴力的,不構成本罪;僅以暴力相威脅進行干涉的,如以趕出家門、斷絕關系等相威脅的,也不構成本罪;暴力輕微的(如打一耳光),不能視為暴力行為。
(2)有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行為。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通過暴力手段實施。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自然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二者的區(qū)別有:(1)客體不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客體是他人的婚姻自由,而非法拘禁罪的客體是他人的人身自由。(2)行為手段不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有暴力手段,而非法拘禁罪不以暴力手段作為構成犯罪的必備要素。行為人以非法拘禁的方式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屬于想象競合犯,擇一重罪論處。
根據(jù)《刑法》第257條的規(guī)定,犯本罪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告訴的才處理。要注意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人死亡的處罰,即這里的“致使被害人死亡”,是指行為人使用暴力過失地致被害人死亡以及被害人不堪忍受而自殺等情形,不包括行為人故意殺害被害人的行為,否則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犯本罪,未致被害人死亡的,告訴的才處理。
二十、重婚罪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
重婚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有配偶者即已婚者又與他人結婚,或者無配偶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
重婚有兩種情況:一是法律重婚,即有配偶者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又與他人結婚登記,或者無配偶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登記;二是事實婚姻,事實婚姻在民法上屬于無效婚姻,但在刑法中仍然以重婚罪論處。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已婚者或者雖無配偶但是明知對方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如果行為人是由于遭受自然災害外出謀生而重婚,或者配偶長期外出下落不明由于生活所迫而重婚,或者因強迫、包辦的婚姻或者遭受虐待外逃而重婚,或者被拐賣后重婚的,不應當以重婚罪論處。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58條的規(guī)定處罰。
二十一、虐待罪
虐待罪是指虐待家庭成員,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
虐待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權利與被害人的人身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虐待家庭成員,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
(1)行為方式是虐待,即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jīng)常以打罵、捆綁、凍餓、有病不給治、強迫超體力勞作、限制自由等方式,從肉體上或者精神上摧殘、折磨的行為。
(2)虐待行為必須情節(jié)惡劣。如果沒有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則不構成犯罪。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實踐中要根據(jù)被告人的主觀故意、所實施的暴力手段與方式、是否立即或直接造成被害人傷亡后果等進行綜合判斷。對于被告人主觀上不具有侵害被害人健康或者剝奪被害人生命的故意,而是出于追求被害人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長期或多次實施虐待行為,逐漸造成被害人身體損害,過失導致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或者因虐待致使被害人不堪忍受而自殘、自殺,導致重傷或者死亡的,屬于《刑法》第260條規(guī)定的虐待罪的虐待“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應當以虐待罪定罪處罰,此情形屬于虐待罪的結果加重犯。對于被告人雖然實施家庭暴力呈現(xiàn)出經(jīng)常性、持續(xù)性、反復性的特點,但其主觀上具有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故意,持兇器實施暴力,暴力手段殘忍,暴力程度較強,直接或者立即造成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參見2015年“兩高”、公安部、司法部《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60條的規(guī)定處罰。
二十二、虐待被監(jiān)護、看護人罪
虐待被監(jiān)護、看護人罪是指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jiān)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jiān)護、看護的人,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
虐待被監(jiān)護、看護人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被監(jiān)護、看護人的人格權和身心健康權利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jiān)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jiān)護、看護的人,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
(1)本罪的行為對象僅限于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或者獨立生活能力低下的人。
(2)本罪的行為僅限于虐待,既包括以積極的方式給被害人造成肉體上或者精神上痛苦的行為,也包括以消極的方式不滿足被害人生活需要的行為。
(3)構成本罪須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jiān)護、看護職責的自然人和單位
“單位”包括養(yǎng)老院、慈善機構、收養(yǎng)機構、醫(yī)療機構、孤兒院、幼兒園等。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1)當行為人不僅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jiān)護、看護職責,而且與被虐待的被監(jiān)護、看護的人屬于同一家庭成員的,應當構成虐待罪,不以本罪論處。(2)本罪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而虐待罪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60條之一的規(guī)定處罰。
二十三、遺棄罪
遺棄罪是指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yǎng)義務而拒絕扶養(yǎng),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
遺棄罪的構成要件有:
1.侵犯客體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扶養(yǎng)的權利義務關系
2.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yǎng)義務而拒絕扶養(yǎng)的行為
(1)行為對象是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2)有遺棄行為。遺棄行為表現(xiàn)為不作為,即行為人負有法定的扶養(yǎng)義務,又有扶養(yǎng)能力卻拒不履行這種義務。
(3)情節(jié)惡劣。遺棄行為必須是情節(jié)惡劣的才構成犯罪,如果沒有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則不構成犯罪。
3.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對被遺棄者負有法律上的扶養(yǎng)義務而且有扶養(yǎng)能力的人
4.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
遺棄罪是給被害人的生命、身體造成危險的犯罪;故意殺人罪是剝奪被害人生命的犯罪。二者的性質(zhì)與法益侵害程度相差較大,但并不是對立關系。換言之,在行為人對他人的生命具有救助義務的前提下,拒不救助的行為,既可能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也可能成立遺棄罪。在這種情況下,應重點考察生命所面臨的危險是否緊迫,生命對作為義務的依賴程度,行為人履行義務的難易程度,行為是否會立即導致他人死亡等因素,決定是以遺棄罪還是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就故意的內(nèi)容而言,成立遺棄罪并不要求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但要求行為人對被害人生命、身體的危險持有希望或者放任態(tài)度;成立故意殺人罪,要求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例如,將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棄置在福利院、醫(yī)院、派出所等單位或者廣場、車站等行人較多的場所,希望被害人得到他人救助的,只能認定為遺棄罪。反之,如果將嬰兒置于人跡罕至的場所,將行動艱難的老人帶往懸崖邊上、寒冷的荒山野外扔下不管的,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鎖在家里(這意味著得不到救助),外出數(shù)天致老人餓死的,都應當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犯本罪的,根據(jù)《刑法》第261條的規(guī)定處罰。
- 2018國家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新大綱輔導用書:新舊大綱對照與新增考點精講模測(A冊)
- 2020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學科精講思維導圖:三國法
- 2023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主觀題法條檢索與定位
- 2014國家司法考試全攻略:民法
- 2024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分類法規(guī)隨身查3:刑法
- 2022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分類法規(guī)隨身查7: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
- 2023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最后沖刺仿真模擬測試(六套卷)
- 2014司法考試分類法規(guī)隨身查:國際法·司法職業(yè)道德
- 2014司法考試記憶通
- 2018國家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輔導用書·司法考試真題階梯式三輪瘋狂集訓(2002-2017):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2024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分類法規(guī)隨身查6:商法
- 2018年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輔導用書:第二卷
- 2020年法律碩士(法學)聯(lián)考大綱配套練習
- 2023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法律法規(guī)匯編指導性案例書8:憲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yè)道德
- 2018國家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分類法規(guī)隨身查:國際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y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