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走過了40年的偉大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2018年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在4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人民踐行了風雷激蕩的偉大變革,奏響了響徹寰宇的激昂壯歌,中國社會的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其中,文學事業也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嶄新氣象。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這是對改革開放40年文學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改革開放賦予文學發展巨大動能,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時期以來文學事業的蓬勃發展,就沒有一代代作家的大膽創新與勤奮耕耘,就沒有一座座文學高原與高峰的巍然聳立。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學是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最生動最直接的反映,這40年來蓬勃發展的文學事業,不僅是改革開放累累碩果的具體體現,是中國人民全新精神文化風貌的直接映射,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上的重要見證。文學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學則是文化事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最鮮活生動的文化載體之一。只有繼續繁榮發展文學事業,才能使全體中國人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使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不斷增強,從而為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今天,我們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上,我們昂首闊步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回首40年來中國文學發展的總體歷程和階段性特征,總結40年來中國文學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及寶貴經驗,展望中國文學未來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基本路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
注釋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