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80年辦學經驗總結作者名: 齊鵬飛本章字數: 4455字更新時間: 2019-10-25 16:35:51
傳承紅色基因 增強教育自信 向著“雙一流”建設宏偉目標闊步邁進
劉 偉
古人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梳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能清楚地看到兩大脈絡,一脈是以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南洋大學堂為代表的近代高等教育,一脈是以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女子學院、魯迅藝術學院等為代表的紅色高等教育。這兩大脈絡都為民族獨立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都對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回顧和梳理我們黨領導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輝歷史和成功經驗,目的就是不忘初心,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更好地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以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陜北公學為代表的具有紅色基因的高等教育,為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具有特殊意義的探索。自1937年陜北公學創立到今天,中國人民大學已經走過了80年的歷程。8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她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對以下三大命題做出了深刻的歷史回應:一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創辦的具有紅色基因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二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能不能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三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這三大命題更是有待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雙一流”建設偉大實踐中,不斷深入地加以創造性探索。對此,我們必須樹立更加堅定的自信。
第一,樹立在黨的領導下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
以陜北公學等為代表的我們黨獨立創辦的高等教育院校的成長發展歷史表明,我們黨不僅能夠創辦出色的大學,而且黨的領導是我們創辦“雙一流”的根本保證。1937年在國共合作的前提下,中共中央以邊區政府的名義向南京國民政府申請“在延安地區創辦一所大學”。但是,國民黨政府以“陜北已有抗日軍政大學,無須再成立高校”為由拒絕了這一要求。為此,中共中央決定獨立自主創辦一所大學,并將原定校名“陜北大學”改定為“陜北公學”。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等高校的發展壯大均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毛澤東同志曾指示要全力支持陜北公學建設,并先后9次到陜北公學演講。為了保證陜北公學的師資,中共中央從國統區抽調一大批知名學者、文化名人來校任教。在創建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陜北公學就成為當時中國西北人才薈萃的地方。
自陜北公學創建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高等教育就一直堅持扎根中國大地,同時向正規大學和先進大學行列邁進。陜北公學創建的初衷就是建立一所既不同于抗日軍政大學,也不同于中央黨校的大學。在1937年面向全國發布的《陜北公學招生簡章》中,學校擬設社會學、師范專修、醫學、國防工程、日本研究5個系。盡管由于抗戰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轉變辦學方針,陜北公學校務委員會也決定將自身改為培養干部的短期培訓班性質的學校,但從其下設的機構、開設的課程和承擔的功能來看,陜北公學具有國民教育的基本性質。因此,到1939年初陜北公學總校與分校合并時,她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大學的雛形。到華北聯合大學時期,學校的學科設置與現代大學已基本相同,被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譽為是在敵后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是英雄的事業,是“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劍”。
一路走來,發展至今,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在眾多學科,特別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中走在前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教育自信的基礎所在。本來中華民族是根本不缺乏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的,在明中期前,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文化最繁榮的社會。近代以來,從15世紀文藝復興起,經16世紀宗教革命、17世紀科學革命、18世紀啟蒙運動等,直到18世紀中后期爆發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革命,西方文明迅速發展起來。而同期的中國則仍處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和沒落的封建時代,這種巨大的歷史反差及由此而來的全面失敗,使中國失去了長期的文化自信,包括教育自信,放棄了曾引以為傲的傳統教育方式和理念,全面按照近現代西方分科教育的模式,開啟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雖然仍有民族精英并未喪失自信,但也缺乏有效的凝聚。而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獲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獨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重拾民族自信創造了可能,也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樹立了自信。
從陜北公學到今天,中國人民大學80年的歷程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高等教育事業同黨的各項事業一樣,什么時候黨的領導堅強有力,什么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就比較順利;什么時候黨的領導被削弱,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就會發展緩慢。因此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成,與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分不開的。
第二,創造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
目前居于世界前列的大學大多分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能否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相對不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高等教育、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方面,事實上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需要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發展具有超前性,即社會經濟發展意義上的人力資本投入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之間需要長期保持一定的超前系數,所以需要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具有超越現實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態勢,而這種態勢的樹立,除在物質條件上努力創造外,更為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國共產黨自獨立探索創辦新型高等教育起,就具有堅定的傳統文化自覺和民族教育自信。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等紅色基因大學都勇于肩負起民族文化復興的重任,傳承民族精神。如在校風上強調忠誠、團結、刻苦、堅定、樸實、虛心等;在學校精神上堅持“學用一致”“實事求是”“艱苦奮斗”,這些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品質加以繼承的體現。最為典型的是,《華北聯合大學》章程明確強調“為保衛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而斗爭,是華北聯合大學要努力完成的任務”,突出地體現了民族文化自覺。
另一方面,面對當代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重要的問題在于,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能不能有力滿足國家發展需要。不同于以往,特別是不同于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如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說,不是中國的發展事實阻礙了中國高等教育沖擊世界先進水平的進程,而是中國高等教育仍難以滿足中國發展的歷史要求。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朝著現代化目標努力奮進的偉大實踐,為牢固樹立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創造了深厚的基礎。中華民族距離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這一歷史事實使得中國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越來越可能實現。
因此,就更加迫切要求明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重要標準在于扎根中國大地,推動祖國的現代化事業發展。自陜公以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最具特色的恰是這種家國情懷,當年國統區有人質疑陜公學生的質量,因為他們沒有參加統一考試入學,不符合標準。毛澤東說,這些青年能從西安走到延安,經600里冒著槍林彈雨和死亡的威脅,還有什么考試比這個考試更嚴格?所以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這種傳統是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辦世界最優秀的大學,培養民族最優秀的人才的最寶貴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第三,開拓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高校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探索。
大學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相互間既有著共同特征,又植根于各自所處的文化傳統中,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鮮明烙印,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尤其如此。的確,世界一流大學多為綜合型大學,以某類學科為主的學校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能否建成世界一流?這就更需要把學科特色置于民族特色與世界規范的統一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必須扎根中國大地,這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方向。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革命和建設實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建成世界一流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中國作為努力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面臨一系列嶄新的發展命題,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給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中國社會發展及所提出的一系列命題為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的高校建設創造了空前的機會,我們應當珍惜。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從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才能真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也才會得到世界的認可。
鄧小平提出,“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2]。同時,人文社會科學又區別于自然科學,具有特定的社會階級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價值指向,作為歷史的社會的科學,具有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內容和話語等一系列相互統一的特殊性。人文社會科學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改造人類自身的重要工具,人類要認識社會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人文社會科學關乎人的價值觀形成,關乎社會的人文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3]。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具有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點。一切應以發現中國的問題、解決中國的問題為首要,以中國的發展、中國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的進步,證明并贏得世界對中國進而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尊重。
從1937年到2017年,從延安到正定再到北京,從陜北公學到華北聯合大學再到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孕育,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成長,在“文革”的歲月中磨礪,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紀的征程中騰飛。八十年的歷程,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更是我們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縮影。
正是因為有著鮮明的紅色基因,我們始終有著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獨特歷史優勢,有著強烈的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自信。我們將以慶祝建校80周年為契機,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為動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與各兄弟高校一起,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牢牢把握立德樹人中心任務,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書寫出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輝煌篇章。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教授;原刊載于《中國高教研究》2017年第11期)
注釋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