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道家
- 陸玉林 彭永捷
- 2114字
- 2019-10-25 20:07:59
出版者言
中國正在奔向現代化,奔向文明和富裕。
不管我們是否能夠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事實是,中國的現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中國悠久而燦爛、源遠而流長的傳統思想文化,始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強大推動力。
作為華夏子孫,傳統思想文化始終奔流在我們的血液里,脈脈融匯于我們的骨髓之中。我們中國人,小至黎民百姓的日常思維方式、行為舉止、價值追求,大到國家的治國安邦策略,外交軍事戰略的選擇、制定,等等,都深深地打著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烙印。
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原因,今天的我們,對于和自我生命已經融于一體的傳統思想文化,從感情到意識層面,都變得疏離和陌生了。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大部分人都是停留在飲食男女的物質層面,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多,真正沉下心來認真學習、深刻了解的少,那些真實體會到其內在價值意蘊并從中受益良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
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兼容并包,對于世界多元文化保持開明開放的心態,似滔滔江河不棄涓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這個特點使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穿越五千多年的時空阻隔,歷盡艱險,保存至今。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未曾中斷的,這一點也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強勁生命力和巨大社會整合作用的明證。
對于中華文化,無論我們是贊美還是詆毀它,它始終沉淀在我們的社會意識底層,成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做出的所有選擇。
看待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既要看到其超越時空價值的精華內容,也要看到其中不合時宜、僵化落后的部分。事實上,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發展、不斷突破時代局限、不斷匯集涓流而滾滾向前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對于我們來說,傳統思想文化既不是夢魘,也不是光環,把我們今天的成敗得失歸罪或者歸功于傳統文化,給它差評抑或點贊,都不是學習和認識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傳統思想文化是祖宗創造的,它代表的是逝去的一代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而我們的價值在于我們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更不應狂妄自大。
我們需要了解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是因為我們需要了解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句鐫刻在古希臘神廟上的箴言,揭示了我們尋找所有人生問題答案的途徑,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國家,只要足夠真誠勇敢,當經歷過重重風雨磨難后,痛定思痛,一定會反觀自身,從自己身上尋找力量和出路。
馬克思曾經說“反思”,也就是反身而思,這是一道“普照的光”,它是唯一把人類從混沌的畜群意識中超拔出來的力量。在今天的中國,人們的物質文化日漸發達,對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漸提出更高的要求。富而不貴的痛苦在全社會彌漫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反思”,需要“認識你自己”,從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尋找智慧,從中西思想文化融合中發掘力量,從而建設出屬于時代精華的有著高遠意境和價值追求的中華新文化。
今天,隨著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增強,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儀的逐步實施,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中國,它們在關注中國、驚嘆于中國奇跡的同時,也一定會對產生和創造中國奇跡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興趣。而我們作為中國人,為了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土地,更應該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蘊藏在我們日常飲食起居之中同時又超乎其外的傳統文化的內核系統,即文化價值觀念系統。在傳統文化熱重新興起的今天,這套書的出版應該說適逢其時。
目前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出版正熱,但是大部分內容局限于飲食男女等物質層面,其次就是詩歌文學類的圖書居多。這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古文和我們今天使用的語言文字差別太大,單是古文閱讀這一關,除了大學中文、歷史系的學生,一般人都已經很費勁了。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對傳統文化僅作心靈雞湯式解讀的圖書,對傳統文化普及有一定益處,但是已經大大降低了傳統文化歷史意蘊和價值水準,如果讓人們誤以為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全部內容,反而不利于人們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所以,我們需要出版一套既有較高學術水準又能讓普通讀者看得懂的傳統思想文化叢書,全面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系統即文化價值觀念系統。要用通俗的筆法、優美的文體,向尋常百姓人家系統、通俗、酣暢地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絢麗多彩和博大精深。
這套叢書體現出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自信,寫出了各家思想的亮點,可以與現實共參,啟發現代。歷史走到今天,多年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結果,使我們對于很多問題都看得比較清楚了,對于東方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優缺點和未來世界文化發展走向,都大體有了新的理解,所以這套叢書體現出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說我們老祖宗的一切都好,而是說它可以而且應該成為我們時代新的思想文化建設的起點。
本套叢書共計十本,包括《中國儒家》《中國道家》《中國佛家》《中國墨家》《中國法家》《中國名家》《中國陰陽家》《中國縱橫家》《中國農家》《中國兵家》,可以說是對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全景式展示。
本套叢書作者在撰寫書稿之時,大多還是在讀或者剛畢業不久的博士,如今,他們均為各自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高水準的專業作者隊伍,保證了叢書的學術質量。
讀者諸君,藉此以往,因枝以振葉,沿波以討源,必能深入國學堂奧,獲取真知灼見,鍛造無量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