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教改新思路與新教綱

信息技術與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整合初探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程 英

摘 要:本文分析了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的教學難點,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解決這些難點的有效途徑。根據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筆者創建了“一個中心,兩個輔助,三個理念和目標,六項聽說活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型,并就信息技術與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 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 整合 混合式教學

一、引言

英語影視聽說課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方面具有獨特而有效的優勢。這是因為影視作品能展現交際場景的真實性、英語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和地道性,是溝通文化的橋梁(龍千紅,2003: 48)。但影視聽說課在實踐上非常難以操作,存在諸多教學難點:

首先,在資源利用上:1)影視資源多如牛毛,選取恰當的影視資源進行教學難。2)影視教材的內容一旦被確定,選取的影視作品也會被確定,而影視資源日新月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難。3)課時緊,利用有限的課時安排龐大的教學內容難。

其次,在學習理念上:很多學習者擺脫不了應試學習的陰影,認為學英語就是背單詞、記語法,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對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并不奏效。讓學習者轉變學習觀念,利用地道的影視材料提高英語應用能力難。

再次,在教學活動上:1)設計豐富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難。2)公共英語教學教師少學生多,課堂活動組織、互動難。3)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不能將交流活動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內。

針對以上教學難點,通過深入思考和親身實踐,筆者認為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加以整合,建立混合式教學模型,是幫助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走出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

當今,網絡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優質的技術平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已成為外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陳堅林(2006:3–10)指出:只有把計算機和網絡看作外語課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全面整合,才能有效利用網絡使“海量”的教學資源得到共享;才能充分利用卓越的計算機技術創設理想的外語教學環境,同時能找到改變“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現象的途徑和方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課堂教學與網絡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研究層出不窮。Bersin (200455–95)指出,每一種混合式學習實際上都是“程序流程模型”(program flow model)和“核心輻射模型”(core-and-spoke model) 的組合。前者創建的是一種循序漸進式的課程,將幾種媒介 (multimedia)融入一個按時間先后順序發生的項目或大綱;后者首先創建一種基礎的訓練方法,然后發布其他的材料、資源、交互性的活動和教學評估手段作為可選或必要的支持材料。 Garrison&Kanuka (2004:98)和Garrison&Vaughan (2008:13–48)認為,混合式教學有三個必要因素:社會存在感(social presence)、認知存在感(cognitive presence)和教學存在感(teaching presence)。設計社會存在感的目標是創造一種信任、開放的交流氛圍,以支持互動,并產生一種質疑傾向。認知存在感由求索過程來定義,該過程包括從定義問題到探索相關的內容和想法,并把這些想法融合進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構或解決方案中,進而直接或間接地測試學習結果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教學存在感為一個有價值的教育體驗提供設計、輔助和指導,是把所有因素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能保障利益共同體富有成效。何克抗(2005:9–13)指出,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具有三個基本屬性:1)營造(或建構)新型的教學環境;2)實現新的教與學的方式;3)變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其中,整合的實質是變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即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創建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新型教學結構。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國外許多研究者通過實證研究,指出了混合式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例如,Stracke(2007)通過質的研究發現,導致學習者退出混合式學習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構成混合式學習環境的諸因素間缺乏相互支持;(2)缺乏打印材料;(3)對計算機媒介的排斥。Sagarra&Zapata(2008)通過調查245名西班牙二語學習者發現,學生最抵觸的混合式學習活動是耗費大量時間的在線練習,他們建議教師應盡量少布置耗時的在線作業。這些具體研究有助于教師在細節上把混合式教學設計得更好。

三、實踐探索

在國內外整合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就本人所執教的“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與信息技術進行了整合探索,創建了以“語塊” “意念功能”為核心和以六項“體驗式英語交際活動”為輻射、循序漸進式的“混合式”教學模型。在信息技術的利用上,我們主要依托“北大教學網[1]” ,建立了網絡課程。以下是具體的整合方案和結果。

1.課程概況

“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是為北京大學非英語專業碩士生開設的一門聽說技能課,課程的整體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2.教學理念的選擇

為幫助學生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提高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的交際能力并獲得積極的外語學習體驗,筆者選用了“語塊習得” 、 “意念功能”和“體驗式外語教學”三個教學理念。

“語塊”(formulaic sequence)指“一個存儲在大腦中的整體預制塊,在使用時從記憶中被整塊調用,而不是按照語法規則產出或分析的連續或非連續的由詞匯構成的語串”(W ray, 2002:9)。通俗地講,那些約定俗成、經常共現的習語、俚語、搭配等都是“語塊”,如“rancid butter”“in the nick of time”“How are you doing?”等。“語塊”習得理念的灌輸有利于學生擺脫孤立地記單詞、背語法的錯誤觀念,有助于學生克服應用英語時的中文思維,培養英文思維。

“意念功能” (notion-function)中的“意念”指人們在具體交際情景中想要傳達的“意義”;“功能”指人們在具體交際情景中想要實現的“交際目的” (van EK, 1975)。俞約法(1980:8)指出,由于意念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掌握了交際中常見的意念和常用表達法,便能獲得舉一反三的交際能力。 “意念”和“功能”在很多場合是同義詞,“意念”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的,“功能”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的。某種意念項目,也就是相應的功能項目;某個意念范疇,也就是相應的功能范疇。例如:喜怒哀樂的意念范疇,也就是喜怒哀樂的功能范疇。

“體驗式外語教學”(Experiencing Foreign Languages)關注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學生通過“參與” 、 “愉悅”和“共鳴”的體驗學習機理,在多媒體、數字化、網絡技術支撐的語言學習的生態環境和體驗學習的人文環境中,實現二語習得的教學目標(劉援,2011:57)。

3.教學目標的細化

本課程的整體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但該目標過于寬泛,根據上述影視聽說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理念,我們制定了更加具體的教學目標:

目標1:培養學生的“語塊”習得意識,強化他們以“語塊”為習得單位進行英語聽說學習的習慣。

目標2:灌輸“意念功能”的學習理念,強化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英語的意識,提醒學生注意具體交際情境中“語塊”的意義和功能。

目標3:體驗英文影視資源的語言文化魅力和精神啟迪,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4.教學內容的安排

首先,由于培養學生的“語塊”習得理念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而學習本課程前學生對“語塊”一無所知,因此教師必須在課程的初始階段向學生解釋清楚什么是“語塊”和它在影視聽說學習中的具體應用。除了向學生解釋“語塊”的定義外,筆者利用影視作品中的情景對話向學生揭示了“語塊”在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展示了影視劇中大量“語塊”的意念和功能。

其次,在“意念功能”教學上,本人也通過影視作品中很多生動鮮活的情景對話來揭示“語塊”的意義及社會功能。例如,在學習本課程前,很多學生只知道“Shut up”有“Be quiet”之意,可用來要求某人停止說話(功能)。在觀看了電影Princess Diaries I中的一段對話后,學生們馬上了解到該“語塊”還有“Wow”“Gee whiz”“Golly”之意,可用來表達一種驚訝的情感(功能)。

再次,在“體驗式英語教學”上,除了進行“語塊”和“意念功能”的語言體驗外,很多影視作品對家庭、友誼、愛情、希望、奮斗、環保、基因技術等主題都有著很多感人心脾、發人深思的詮釋。因此,在學習影視劇中語言點的同時,師生們也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影片本身的人文魅力和精神啟迪。

5.教學活動的設計

圍繞上述三個理念及其對應的教學目標,筆者為這門課設計了六項模擬交際操練活動。其中口語活動四項:“角色扮演”、“經典時刻”、“課堂討論”和“網上討論”;聽力活動兩項:“網上聽力”和“教材聽力”。除“角色扮演”專門針對“語塊”和“意念功能”設計外,“體驗英語”的理念貫穿了全部的教學活動(圖1)。

picture

圖1“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的教學活動

其中,“角色扮演”和“經典時刻”是我們課程的經典特色活動。“角色扮演”專門針對“語塊”和“意念功能”設計,要求學生首先從影視作品中選一段日常交際對話,然后找出其中值得學習的“語塊”,并對這些“語塊”做“意念”和“功能”分析,最后再利用所選“語塊”進行“角色扮演” 。“經典時刻”要求學生從優秀的影視作品中選一段感人的片段與大家分享,要求說出對這一“經典時刻”的感受。“角色扮演”和“經典時刻”的PPT和視頻名稱均要求按一定的格式進行標注,以便學生課后在教學網上查找學習。

“課堂討論”的設計也與以往只局限于課堂中的設計不同,而是建立了“小組長負責制”,并與教學網上的三個論壇相結合。具體操作步驟為:1)課前,教師發帖明確具體任務,學生發帖至“小組論壇”,提供討論話題和“語塊”;教師回帖進行改錯和點評。2)課中,師生利用教學網上“小組論壇”中的話題和“語塊”進行課堂討論。“小組長”負責各組討論,教師隨機參加討論。3)課后,“小組長”提交小組討論報告至“自由話題論壇”,讓教師可以有機會了解課堂上來不及參加的小組討論;全體師生也可就感興趣的話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網上討論”包括教學網上“小組論壇”、“自由話題論壇”和“課程電影論壇”中的討論,目的是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師生、同伴間的互動交流。

“網上聽力”和“教材聽力”中的聽力測試題均為自主研發,是教師對影片中語言和文化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利用,目的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聽、多練,提高英語聽力能力。

6.教學資源的利用

本課程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三類:1)自主創新資源,主要是筆者為三個教學理念和全部教學活動編寫的教材、授課課件、網上聽力測試題、網絡課件說明等。2)學生作品,全部來源于“角色扮演”和“經典時刻”活動中學生制作的PPT和剪輯的視頻等。3)影視資源,全部來源于互聯網,包括大量優秀的影視劇和字幕、影評網站、英美影視劇視頻及相關鏈接。

7.與“北大教學網”的整合

將“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的教學諸要素與“北大教學網”整合后,我們創建了四大功能、八大模塊的網絡課程(圖2)。四大功能為“信息發布”、“教學展示”、“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八大教學模塊為:“課程通知”、“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生作品”、“聽力訓練”、“影視資源”和“網上討論”。這八個教學模塊又各自擁有數量不等的子模塊,它們各司其職,在教學網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擴展了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

picture

圖 2“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網絡課程結構示意圖

8.整合結果

信息技術與“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整合的最終結果是建構了“一個中心(學生)、兩個輔助(教師和教學網)、三個理念和目標(3.2&3.3)、六項聽說活動(3.5)”的混合式教學模型(圖3)。它改變了“教師+黑板+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創造了“科學二語習得理念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的新型教學方式,構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結構,營造了“參與、愉悅、提高”的體驗式教學環境、基于英文影視資源的仿真二語習得環境和基于課堂和教學網的交互式教學環境。

picture

圖3“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混合式教學模型

四、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整合,盡管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改進空間,比如有的同學反映“這是一門很花時間的課程,要聽很多音頻,看很多電影,但是很有效果。如果減輕一些作業就更好了。 ”但總體上,我們的“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取得了相對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2],主要體現在:

1)解決了影視聽說課教學的三大難題。

首先,在學習理念培養上,“語塊”和“意念功能”習得理念的輸入,將紛繁蕪雜的語言、文化現象高度抽象出來,讓影視教學可以操作;而通過影視學習資源培養聽說能力,也讓抽象的“語塊”和“意念功能”理念變得具體和容易理解,實現了抽象和具體的高度統一,幫助學生樹立了科學的二語習得觀念,獲得了用英語思維的途徑。

其次,在資源利用上,“北大教學網”為儲存和展示來自“角色扮演”和“經典時刻”的作品提供了平臺。由于這些作品中的影視材料均為學生的自主推薦,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眾口難調的問題。其次,學生不斷在“角色扮演”和“經典時刻”中推薦新的影視資源,教師也在“影視資源”模塊中不斷推薦經典的和最新的優秀影視作品,這就使得經典性和時代性可以共存,保證了課程內容能不斷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克服了影視教學資源利用與時俱進難的問題。

再次,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六項聽說活動給學生在課堂內外提供了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和發揮個人才華的機會,改變了過去“教師+黑板+講授”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主動探索影片情景對話中“語塊”的意義和功能,并創造性地加以應用,提高了交際能力;通過“經典時刻”與他人分享影片中的正能量,思想情操得到升華。教學網的三個分論壇(“小組論壇” 、“自由話題論壇”和“課程電影論壇”)構筑了多渠道的師生“互動空間”,師生交互頻繁[3],扭轉了過去師少生多,教師無法了解全體學生的課堂討論內容并給予相應指導的局面。“網上聽力”拓展了“教材聽力”,讓學生通過在線自測,檢驗和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能力。

2)創建了更加公平合理、民主透明的評估方式。

課程總分由出勤(10%)、參與(40%)和期末考試(50%)三部分構成,改變了期末考試一考定總分的局面,為全方位評估學生的聽說能力提供了保證。其中,“參與”是對六項聽說活動的考察,由老師和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同時對參與者的表現進行評價。這種民主決策的評估方式避免了由教師一人評分的主觀誤差,減輕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3)教學、科研應用前景廣闊。

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網中“學生作品”模塊中的“語塊”語料會越來越多,未來我們還計劃以教學網中的“語塊”為基礎籌建英語影視口語語料庫,并以此為依托產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五、結論和建議

通過信息技術與研究生英語影視聽說課的整合實踐,筆者認識到:

1)信息技術與英語影視聽說課的整合,絕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Garrison&Kanuka 2004:99),必須立足于影視聽說課的學科性質和特點,在科學的二語習得理念和課程整合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將信息技術融合于課程之中,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高度融合”的境界。

2)在創建“新的教與學方式”中,教學理念的選擇至關重要。筆者認為,作為高校教師,如果缺乏對課程系統的理解和思考,不能用科學的教學觀來指導自己,就很難對課程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設計,很難保證所教課程整體上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課程長遠發展的前景可能就不樂觀。好的教學理論應該符合課程的學科特點,能進一步細化宏觀的教學目標,幫助教師解決課程的教學難點,并有助于教師安排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教學效果。高校教師的理論素質應該是其教學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高校教師應該具備“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論應用能力。

3)在教學方式上,要充分考慮授課對象的特點,選擇適合授課對象和學科特點的教學理念,并以教學理念為指導,圍繞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由于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經歷較長,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已不需要單純的知識點灌輸。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英語聽說水平,必須在學習觀念上指導他們,讓他們學會如何學習,而非只傳授個別的知識點,這也有助于解決影視作品信息量大、課時不足的問題。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學生會自己探索課堂上教師沒講到的影視作品中的語言和文化知識點,他們有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需選取影視作品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語言和文化知識點來講解,但講解的目的絕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點,而是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科學的二語習得理念和體驗英語語言文化。另外,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教師需要設計合理且有趣的教學活動,創造更多讓學生自主練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好的課程活動是實現“新的教與學方式”的重中之重。同時,教師也應注意避免設計耗時過多的在線練習,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

4)在教學環境上,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活動的質量,營造了良好的師生、同伴、課堂與網絡的交互學習環境,發揮了反饋、交流、監督和激勵的作用,這是傳統的教學環境(教室+黑板+粉筆)所無法比擬的。網絡平臺的在線交流功能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將“課前”、“課中”和“課后”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教師能在課前了解學生的準備工作,并對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幫助,保證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課后的“網絡平臺”對課堂活動成果的總結、展示和討論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表現欲。“網絡平臺”上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反饋,同伴們的認真準備和優秀作品,讓個別懶散的學生不敢敷衍了事,必然會促成你追我趕、人人力爭上游的局面。

5)在資源利用上,許多英文影視劇中含有豐富的語言、文化信息,語音語調自然,是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絕佳材料,但目前尚缺乏對英美影視劇中大量的地道表達的系統總結,相關的聽說練習也非常少見。因此,影視資源口語語料庫和試題庫的建設亟待進行。建議加強對影視資源利用的開發立項,讓有經驗的教師牽頭,指導專人建設英語影視資源語料庫、試題庫,編寫新型的數字化教材。這必將對提高中國學生的英語交際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6)最后,我們必須認識到,離開了教師的努力,再好的網絡平臺、技術、理論和資源都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實踐表明,如果教師不督促,學生很難積極主動地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習。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決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功的關鍵。

筆者的上述實踐活動只是初步建立了“英語影視聽說課”混合式教學模型,還未嘗試真正意義上的“翻轉課堂”和“慕課”,但影視聽說課的教學資源和學科特點使得它完全具備向后者轉化的條件,這還有待未來進一步的嘗試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Bersin, J. The blended learning book: Best practices, proven methodologies, and lessons learned [M]. Pfeiffer, 2004.

2. Garrison D R, Kanuka,H.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 [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4,(7): 95–105.

3. Garrison D R,Vaughan,N D.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principles,and guidelines [M]. Jossey-Bass,2008.

4. Stracke E. A road to understanding: A qualitative study into w hy learners drop out of a blended language learning (BLL) environment [J]. ReCALL,2007,19 (1): 57–78.

5. Sagarra N,Zapata,G C. Blend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w ith online homework: A study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omputer-assisted L2 learning [J]. ReCALL,2008,20(2): 208–224.

6. van Ek,J. A. The threshold level for modern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s [M]. London: Longman,1975.

7. W 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 陳堅林. 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對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概念的生態學考察[J]. 外語電化教學,2006,(112): 3–10.

9. 何克抗.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 電化教育研究,2005 (1): 8–15.

10. 劉援. 體驗式外語教學的實踐與理論探索[J]. 中國外語,2011,(5): 57–64.

11. 龍千紅. 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 外語電化教學,2003,(3): 48–51.

12. 俞約法. 功能法的綱領性文件——威爾金斯的《語法大綱、情境大綱和意念大綱》一文內容述要[J].國外外語教學,1980,(3):6–14.


注釋

[1]“北大教學網”采用美國著名的Blackboard系統構建,是一個集網絡教學、數字資源管理、在線視頻課堂和校園社區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網絡平臺。

[2]根據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學評估結果,本課程的教學得分歷年來在全校和院系中名列前茅。

[3]以2013年秋季學期為例,三個論壇上的發帖量總計1 650,該學期選課人數為94人,人均發帖量17.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雅江县| 郸城县| 山丹县| 康乐县| 自治县| 玛沁县| 环江| 民乐县| 隆子县| 宁远县| 电白县| 新蔡县| 内丘县| 临漳县| 永济市| 金昌市| 日土县| 阳春市| 禄劝| 正蓝旗| 千阳县| 海阳市| 扎兰屯市| 行唐县| 东海县| 邵阳市| 昭苏县| 威海市| 共和县| 大名县| 大同县| 来安县| 娄底市| 连平县| 自治县| 高密市| 金溪县| 西林县| 杂多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