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者談新常態下經濟增長
- 劉偉等
- 1932字
- 2019-11-08 19:42:31
3.新約束
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約束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經濟條件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使這一新階段上的經濟成長具有一系列新特征,對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路徑等均提出了根本性的變革要求。這種經濟約束條件的變化概括起來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供給側的變化,即國民經濟生產方面的變化,突出表現在,相對于低收入階段和下中等收入階段,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國民經濟的生產總成本進入加速提升期。其一,伴隨工資和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上升,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伴隨二元經濟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程的推進,勞動力成本逐漸趨近均衡(達到劉易斯拐點);伴隨勞動力總量擴張速度的逐漸放緩及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日趨加大。其二,土地、淡水、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資源價格上升趨勢明顯,經濟規模擴張形成的巨大需求和自然資源本身的有限性及稀缺性,會推動其價格上升,從而形成對整個國民經濟總成本的推動力。其三,環境資源價格上升,環境保護標準和要求不斷提高,經濟與環境間的沖突越來越成為必須努力緩解的矛盾,環境對經濟的承載能力面臨極大的挑戰,使用環境資源必須支付更高的成本,破壞環境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其四,技術進步的成本上升,在低收入階段甚至下中等收入階段,由于技術總體上與發達國家差距大,學習和獲得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可以是簡單模仿,并且模仿學習的“空間”廣闊,而模仿學習是各種技術進步方式中投入最少、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方式,如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則這種模仿方式更是低成本的,但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我國的總體技術水平與先進水平的差距有所縮小,一般可再模仿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技術進步越來越依賴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而這種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在各類技術進步方式中最具根本性,但也是投入最多、成本最高、風險最大、周期最長的。總之,在這一階段各種要素成本顯著上升,從而在短期里形成不斷增大的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壓力,使經濟增長嚴重失衡,長期里使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減弱。依靠要素成本低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就要求改變發展方式,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擴大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拉動經濟增長,否則,經濟增長難以均衡,經濟發展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需求側發生了變化。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總需求存在疲軟的可能,在低收入和下中等收入階段,需求增長總體上是強勁的,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由于供給的絕對或相對不足,國民經濟總量失衡的突出特征表現為短缺,因此企業家更加關注的是如何獲得更多的投入以擴大生產,而不是如何銷售,政府宏觀調控關注的是如何抑制需求以防止嚴重的通脹,而不是產能過剩。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這種失衡狀況有可能發生方向性的逆轉。就投資需求而言,盡管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存款增加,銀行儲蓄規模擴大,但這些未必能夠轉化成有效的投資,形成市場投資需求,其關鍵在于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自主研發和創新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由于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后,我國的要素成本上升,相對成本優勢減弱,如果發達國家停止或放緩新項目、新產品、新技術的再投入,而我國自身自主研發和創新的能力又不足,那么我國就難以創造出新的、有效的投資機會。銀行系統盡管有大量儲蓄,但在市場上按照效率準則,找不到有效的機會,如果在原有的基礎上強行擴大投資,那么結果只能是低技術狀態、低競爭力水平下的重復投資,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遇到市場經濟周期性波動,便會成為經濟泡沫而被淘汰,因而導致投資需求疲軟,有錢投不出去。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其基礎在于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積累,包括教育和健康方面的人力資本投入,若這種投入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那么當物質資本積累到一定水平之后,便會遇到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的短板限制,使經濟發展受阻。就消費需求而言,盡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伴隨國民經濟的發展總體在上升,但消費需求增長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能否相互適應,關鍵在于國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如果國民收入分配差距嚴重擴大,甚至兩極分化,那么就會出現以下情形:收入越高者其消費占收入的比重越低,盡管其絕對量較其他人更大,而同時其他社會成員收入低,甚至絕對或相對地積累著貧困,即使需要增加消費也沒有能力,越沒有能力,對未來則越缺少信心,進而不得不通過減少和放棄現期必要的消費來增加儲蓄(未來的消費)。整個社會形成所謂的富人不花錢,窮人沒有錢、更不敢花錢的局面,社會消費傾向嚴重降低,盡管國民收入高速增長,但消費需求增長相對滯后。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速同時放緩,共同抑制經濟增長速度,使經濟增長乏力,市場蕭條,失業率上升。在上中等收入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明顯較此前下滑,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甚至更低的速度,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