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青山黨史論集(上下卷)
- 曲青山
- 5878字
- 2019-10-18 16:13:36
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1)(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記 者: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成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述中國夢,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次理論研討會以“西柏坡精神與中國夢”為主題,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請您就此談談看法。
曲青山:把西柏坡精神與中國夢結合起來,深入研究探討西柏坡精神的時代價值、理論價值、實踐價值,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充分體現了河北省委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敏銳的政治眼光。
西柏坡時期,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追求中國夢的重要歷史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追尋中國夢的歷程,飽經凄風苦雨、艱難曲折,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人民在苦難和屈辱中奮起抗爭,卻一次次遭到失敗;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卻一次次化為泡影。“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以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甲午海戰卻以失敗告終;“戊戌變法”想效仿沙俄的農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得到的卻是“六君子”血灑菜市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想創建西方那樣的民主共和國,換來的依舊是國家四分五裂、戰亂頻仍,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悲憤詩句,道出了當時中國人的心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長期處于黑暗與迷茫的艱辛探索之中。
真正把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上實現中國夢人間正道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民族復興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中國大地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這場偉大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歷了一次次血與火的考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經過長時間的浴血奮戰,從大革命失敗的血雨腥風到井岡山的星火燎原,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經過數萬里長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直至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前夕,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奪取全國的勝利已指日可待。
1948年,毛主席和黨中央移駐西柏坡。當時,黨中央的五大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在西柏坡會合。從此,西柏坡的火炬照亮了華北,照亮了中國,照亮了中國人民追尋中國夢的偉大航程。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公開舉起了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幟;在這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里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開始了中國革命由以農村為中心到以城市為中心的偉大轉變,創造性地擘畫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藍圖。西柏坡時期,是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戰略決戰期,是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推進的轉折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段精彩華章。
記 者:西柏坡精神是黨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時期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您認為弘揚西柏坡精神的時代價值體現在哪里,對于實現中國夢有什么意義?
曲青山:西柏坡時期是黨的歷史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形成和鑄就的西柏坡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強大精神支柱。從紅船精神到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這些彌足珍貴的革命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黨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的偉大斗爭,把上述一系列革命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并結合新的歷程、新的任務、新的實踐,形成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這一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依靠群眾,團結統一;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等等。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一系列革命精神的延續與發展,是我們黨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
第一,西柏坡精神中內含的心系人民、眾志成城,對我們彌足珍貴。西柏坡時期,我們黨為解放生產力,解決廣大農民祖祖輩輩渴望的土地問題,制定并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組織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解決了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問題,真正代表了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空前擁護和愛戴。黨把人民當親人,人民把黨當救星。人民群眾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積極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調動起來,把“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形成了戰勝強敵的銅墻鐵壁,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形成了軍民團結、眾志成城的鋼鐵長城,從而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第二,西柏坡精神中內含的艱苦奮斗、實干興邦,對我們彌足珍貴。西柏坡時期,是我們黨面臨籌建新中國異常繁忙的時期。在移駐西柏坡后短短的時間里,我們黨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完成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工作。這期間,組建了華北人民政府,統一了解放區財經工作,極大地發展了解放區的生產;這期間,黨積極團結黨外民主人士,和衷共濟,共商建國大計;這期間,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建立完善了一大批規章制度;這期間,黨縝密運籌、科學謀劃,成功指揮了三大戰役。黨中央、毛主席和黨的各級干部在太行深處的小山村,在低矮簡陋的農舍里,在昏黃暗淡的油燈下,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靠艱苦樸素的作風,靠艱苦奮斗的精神,完成了黨的歷史上的輝煌壯舉。
第三,西柏坡精神中內含的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對我們彌足珍貴。西柏坡時期,我們黨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實踐,推進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變。黨中央、毛主席以高超的膽略和智慧,創造了解放大城市的三種模式———武力解放天津,和平解放北平,放寬政策、和平起義解放綏遠;以高超的膽略和智慧,初步總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管城市的方法;以高超的膽略和智慧,形成了中國政治機構的雛形———華北人民政府,探索了新中國將要實施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時,在經濟建設、政府管理、民族政策、黨的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理論、制度和指導方針上的一系列創新和創造,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探索積累了經驗,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鋪設出最初框架,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描繪了宏偉藍圖。
第四,西柏坡精神中內含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對我們彌足珍貴。西柏坡時期,我們黨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革命勝利,面臨著建立新中國的歷史重任,毛主席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吸取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的深刻教訓,指出:“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于是,他振聾發聵地提出了“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3)。為了使“兩個務必”真正落到實處,在毛主席的提議下,黨中央又作出了具體的六條規定,即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這六條規定成為當時以及之后一個時期,我們黨內嚴格遵守的行為準則,成為我們黨高度自覺、拒腐防變的行為規范。就在黨中央即將離開西柏坡移駐北平之際,毛主席意味深長地發表了著名的“趕考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絕不能當李自成,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正是這種高度的自律精神和憂患意識,確保了我們黨在各種考驗面前“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從歷史上看,中國精神不是一種靜態的空間呈現,而是一個動態的展開過程,其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典型表現就是革命精神。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鑄就形成的包括西柏坡精神在內的一系列精神,閃爍著革命的光芒,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時期的特殊呈現。其中,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起點,井岡山精神是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路先鋒,蘇區精神是黨建立政權、執政為民的重要實踐,長征精神是黨和紅軍革命英雄主義的恢弘詩篇,延安精神是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集中呈現,西柏坡精神是黨建立新中國前的精神洗禮。正是這些在不同歷史節點上所形成的具有不同歷史價值的革命精神,支撐了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最終建立了新中國。西柏坡精神和其他各種精神,組成了我們黨內涵豐富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偉大實踐的精神結晶和價值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和升華。今天,對我們來說,產生這些革命精神的歷史時期已經過去,但這些革命精神所蘊含的價值卻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彌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夠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記 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請您談談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里?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托著幾代中國人以及當代十幾億中國人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我認為,“凝聚中國力量”必須以中國精神為支撐。沒有中國精神,就不會有中國力量;沒有中國力量,中國夢就難以實現。因此,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動力。
中國夢不僅僅是理想、是目標,也必將成為現實。實現中國夢不能靠清談,不能靠空論,要靠腳踏實地的行動,靠堅韌不拔的毅力,靠眾志成城的力量,靠每一個人的艱苦努力。因此,在這樣一個時候,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弘揚西柏坡精神就有了十分特殊的意義。
第一,弘揚西柏坡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不渝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西柏坡時期,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黨矢志不渝地堅持對革命道路、革命理論及相關制度的高度自信、高度自覺。為了實現為人民謀利益的崇高目標,我們黨帶領人民前仆后繼,流血犧牲,在所不惜,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堅持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構成的。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這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所以,這一根本成就中蘊含著西柏坡精神的貢獻。弘揚西柏坡精神,就要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弘揚西柏坡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不渝地腳踏實地、力戒空談。西柏坡時期,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黨矢志不渝地堅持力戒空談、腳踏實地,率領千百萬人民群眾,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實干成就夢想。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說到底是人民的夢。人世間的一切幸福,要靠腳踏實地的辛勤勞動去創造。腳踏實地,就是要老老實實,不懶惰,不懈怠,不脫離實際,不半途而廢。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規律、尊重科學。河北省委提出,把握戰略重點,打好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四大攻堅戰,就是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的重要體現。弘揚西柏坡精神,我們就要力戒空談、腳踏實地,心往一塊兒想,勁往一處使,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埋頭苦干,釋放、傳遞和凝聚正能量。
第三,弘揚西柏坡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不渝地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西柏坡時期,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黨始終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這也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需要我們進一步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黨的十八大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特別強調要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并著重提出要“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這是十八大對黨的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一個制度性要求和規定。十八大閉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全黨全社會產生了強烈反響。中央政治局根據十八大精神作出部署,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弘揚西柏坡精神,我們就要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著力解決在一些地方和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問題。
第四,弘揚西柏坡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兩個務必”。西柏坡時期,我們黨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黨始終堅持了“兩個務必”。今天,與西柏坡時期相比,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與世界各種力量的競爭和博弈中實現民族復興,任重而道遠。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始終不渝地堅持“兩個務必”,樹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常懷“趕考”之心,常秉“趕考”之志,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將革命工作做到底。
注釋
[1]這是河北省委黨校《領導之友》雜志為紀念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65周年對作者的采訪。發表于《領導之友》2013年第6期。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234.
[3]毛澤東選集:第4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