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之境:“消費—生態”悖論的倫理探究
- 曾建平
- 14639字
- 2019-10-18 16:06:40
二、消費者主權與責任
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完善的,市場經濟也是如此。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其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體制、機制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走私“僵尸肉”、汽車消費糾紛、智能手機維權、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從傳統產業到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一系列觸目驚心的問題被曝光出來。這些問題在考驗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在不斷考驗著消費者的主權與責任。
(一)自由、責任與倫理
自由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人們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努力擺脫各種限制,但自由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其價值的實現必然會受到現實社會關系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因此,人們在討論自由時,往往會將其與責任、倫理等聯系在一起。
1.自由與責任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哲學上對于自由的理解一般有兩種。一種認為,自由是決定干什么和不干什么的能力與沖動。大衛·休謨(David Hume)說:“所謂自由只是指可以照意志的決定來行為或不行為的一種能力。”[1]這樣一來,如果把人的肆意妄為、任性沖動也當成自由的話,那么自由就只能停留在幻想層面,永遠無法回歸到現實。另一種則彌補了第一種理解的缺陷,認為自由應該包含必然性,包含秩序和法則。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指出:“凡是僅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為僅僅由它自身決定的東西叫做自由(libera)。”[2]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也指出:“自由以必然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內。”[3]然而,這種局限于對必然性認識的自由只是一種低水平的自由,未能將實踐、選擇、自覺約束等因素考慮進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斯賓諾莎、黑格爾“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給予了肯定性評價,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4]。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自由不僅僅體現為對必然性(客觀規律)的認識,更體現為通過對必然性的認識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彰顯了自由的實踐理性特性。
自由與責任是倫理學中的一對基本范疇。恩格斯曾說:“如果不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議論道德和法的問題。”[5]在倫理思想史上,決定論者和絕對自由論者都對自由與責任的關系進行過論述。“決定論者主張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被安排好了的、必然的。神學決定論者、心理決定論者、精神分析學家等,都只看到人類行為受到的客觀約束,而忽視了人的積極主動性和自由選擇的權利與能力,否定了人的道德責任。相反,絕對自由論者則主張人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約的任意選擇。叔本華、尼采、薩特等唯意志論的代表人物都認為自由是絕對的選擇權利,無限制地宣揚自由,在客觀上造成了導致因責任而取消自由或因自由而取消責任的對立局面,從而也間接否定了道德責任。”[6]
決定論者和絕對自由論者都走向了極端,都未能真正把握自由與責任的關系。一方面,責任出于自由。從宏觀的、歷史的角度看,道德責任是人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需要的產物,是長期社會生活中自由選擇的結果,是人的自由的體現。[7]從現實個體的角度看,人的道德責任必須建立在個人主體行為和自主意志的基礎上,只有按照個人自主意志主動產生的行為才具有道德責任屬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即一個人只有在他以完全自由的意志去行動時,他才能對他的這些行動負完全的責任”[8]。另一方面,自由在構成責任的基礎的同時也受到責任的限制。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只有按照必然性行事才是自由的,任何無“知”的行動都是盲目的行為。所謂自由,就是人基于理性,依據對必然性的認識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自我規約。所以,黑格爾說:“義務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義務就是達到本質、獲得肯定的自由。”[9]由此可見,人的自由和道德責任都是有限度的。
薩特(Jean-Paul Sartre)在為自由吶喊的同時,始終強調自由與責任。他曾提出關于自由的悖論:“只有在處境中的自由,也只有通過自由的處境。人的實在到處都碰到并不是他創造的抵抗和障礙;但是,這種抵抗和障礙只有在人的實在所是的自由選擇中并通過這些選擇才有意義。”[10]薩特認為,人的自由是處境中的自由,但并不意味著這種自由是隨心所欲的。人們在自由選擇的同時,必然會受到責任的約束;否則,失去責任的自由只能成為抽象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實現了主體與客體、權利與義務、自由與責任相統一的自由。
2.自由的倫理本質
黑格爾曾對自由的倫理本質規定進行過論述。“‘倫理’,在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中,就是道德精神在社會現實領域中的貫徹和實施,是自由意志發展的最高階段,即自由意志經過抽象法和道德兩個階段后,不僅作為主觀意志而且也作為現實性和必然性而實存,這就是倫理領域。”[11]因此,黑格爾明確指出:“倫理是自由的理念”[12],“一切正義的和道德的行為均建筑在自由上面”[13]。自由構成黑格爾倫理大廈的基礎。因為行為選擇的自由是責任的前提,而對社會及他人的責任和義務則是一切行為的倫理價值所在。黑格爾認為,抽象的自由與有限的自由都是不真實的、片面的。“既不存在于無規定性中,也不存在于規定性中,自由同時是它們兩者。”[14]黑格爾所謂的“具體的自由”就是規定性與無規定性的統一。“這種‘具體的自由’意味著人們只能按照具體的社會關系,具體的人倫境遇來合理地選擇自由,實現自由,保證社會關系的整體和諧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這就是自由的倫理本質。”[15]
3.消費自由、消費責任與消費倫理
消費自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從事消費活動的自由。通過消費行為無論是彰顯個性或自我價值,還是展示自身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都是消費者個體自主選擇的結果,反映了消費者的自主意識和自由意志,是消費者追求自由的實踐活動。現代社會的豐裕更是為消費者在消費范圍、形式、類型、區域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想要的、看重的任何東西。但是這種自由選擇是否意味著自由消費?或者說消費者是否具有完全的消費自由?作為社會性活動的消費,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實現的。消費個體在追求自身消費自由的同時,必須不侵害他人的消費自由,不對社會和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消費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么資料而消費、生存,也包括我怎樣消費、生存,不僅包括我在消費中要實現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如何自由地實現消費自由”[16]。現代社會所追求的“消費自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純粹的消費自由是不存在的,一味地自由消費必然帶來嚴重的生態、人性、價值及社會等層面的危機。無限擴大的消費自由和缺少責任制約的消費必然妨礙消費的最終目的的實現,到頭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能是一個空口號。易言之,只有在消費活動中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生態、對后代負責才意味著消費自由,也只有融入了消費責任和消費倫理的消費才是真正的、真實的消費。
(二)消費者主權
消費者主權(consumer sovereignty)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社會再生產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與此同時,與消費者主權過度擴張相伴的環境污染、資源匱乏、分配不公等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人類陷入了消費者主權伸張與限制的雙重困境。我們不禁要追問,曾經讓消費者崛起的消費者主權是否具有自身的幅度或者說界限?
1.消費者主權理論的變遷
消費者主權理論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它表明消費者所具有的權益不可侵犯。消費者主權賦予每個消費者擁有消費的自由;但是,這種權利是否意味著消費者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易言之,消費者的主權應該如何理解、如何行使?
消費者主權反映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與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倡政治民主一樣,經濟學家提出經濟民主主義,主張消費者在社會生產中行使最終決定權。古典經濟學家歷來強調消費的重要性,認為消費是所有生產唯一的終極目的。消費者主權思想被認為最早見諸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亞當·斯密將對生產進行引導的市場稱為“無形之手”。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充分肯定市場機制的作用,并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終調節者是消費者的需要。”[17]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哈特(William Harold Hutt)最早提出了消費者主權概念:作為公民,當消費者以決定或抑制需求的權力而擁有政府首腦都不具備的影響社會的特權時,消費者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18]哈特重點關注的是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以及市場效率的實現。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之一——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在《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自由的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和《法律、立法與自由》(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等著作中更是認為:以消費者主權為基礎的自由競爭制度是目前人類社會歷史上最符合“自然秩序”和最有人性、效率最高的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制度。[19]
市場經濟時代是一個消費者主權的時代。消費者通過手中的貨幣或資本,影響著產品和服務價值的實現,對生產起著導向作用。“所謂消費者主權是指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到市場上選購所需的商品,市場將消費者的意愿和偏好轉達給了生產者,于是生產者根據消費者的意愿和需求安排生產并提供消費者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實現消費效用的最大化。這就是說,生產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最終取決于消費者的意愿和偏好,取決于消費者所投的貨幣選票。”[20]消費者主權與國家的經濟體制、消費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著很大的關系。消費者主權是經濟秩序存在的基礎,但是消費者主權的實現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角,消費活動是在一種被安排的狀態中進行,消費需求對于生產的引導及影響也是有限的,消費者的權益和地位也未能得到凸顯。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了消費與生產的直接聯系渠道,消費需求對于生產的引導及影響作用明顯,消費者的權益和地位得到有效維護和提升。
我國的五年計劃(后改稱五年規劃)既反映了我國消費政策的不斷發展變化,同時也內含了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型向市場型的轉變。“從《一五計劃》制定合理安排人們生活水平的消費范式開始,到《二五計劃》一味追求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范式,到《五五計劃》開始糾正抑制人們消費需求的錯誤傾向,并且把居民的消費問題重新提上議程上來,到《六五計劃》開始著手實施提高人們消費生活的政策和措施,到《七五計劃》開始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福利型、供給型的消費模式引導到或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自主型、商品型的軌道上來。《八五計劃》明確提出執行鄧小平提出的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力求通過《八五計劃》、《九五計劃》的執行,使人們達到小康水平。隨著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轉變,《十五計劃》明確提出啟動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范式。”[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促進消費升級”,“適應消費加快升級,以消費環境改善釋放消費潛力,以供給改善和創新更好滿足、創造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作用”。從高積累、低消費到正視消費再到刺激消費,這些政策變化反映了我們對消費作用及地位的認識上的變化。從消費政策范式演變的背后可以看出,我們對消費者主權的認識經歷了從抑制、歧視、忽視消費者主權到重視消費者主權,再到注重引導消費者主權的過程。消費、消費者、消費者主權的作用及地位得到了最充分的肯定。
2.消費者主權的倫理考量
消費者主權定位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系,并明確了消費者的主導作用。但是,消費者主權的邊界是非常明顯的,它不可能成為消費者“霸權”,必須接受倫理的考量。
消費者主權的價值合理性來自消費與生產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說,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消費是生產的終點與目的。消費與社會生產的關系決定了市場上的消費者應該具有相應的權利。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偏好與意愿選擇消費品,并將信息傳遞給生產者。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認為,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商追求的是收入最大化。從追求收入的角度看,生產商是社會的雇員或服務提供者。消費者處于指引地位,而生產商處于服從地位。消費與生產的關系就如同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生產是為消費服務的,而消費則是生產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一個市場經濟體系中,消費者是自由與權利的源泉,而生產商則處于服從與被約束的地位。這就是消費者主權觀念的理論基石。[22]
消費者主權理論滿足了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特別是在科技迅猛發展的助推下,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生產者對消費者的依賴程度、人們對消費需求的關注程度都大大提高,消費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者主權具有歷史進步性。然而,消費者只是有限理性的主體,消費者群體也會陷入集體非理性。任由消費者主導市場,無限擴大消費者的主權,一味地跟著消費者走,必將給人類帶來災難。需求愿望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動力,正是消費需求愿望促使消費者向生產者傳遞消費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在市場上完成消費行為。消費需求愿望既包括消費需要,也包括消費欲求。其區別在于,消費需要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消費欲求則是為了滿足人的心理或非基本生活需要。一般來說,正常的生活需要消費拉動生產的空間是有限的,而滿足人的心理欲求的消費拉動生產的空間是無限的。在市場經濟中,資本的邏輯要求是,為了獲取更多、更大的利潤,生產者必然會通過各種手段去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要,并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求,即所謂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從而推動生產的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資本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也刺激著消費者的欲求。有限理性的消費者,由于在產品生產過程、產品價值特性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往往容易受到產品外觀、包裝、廣告等方面的誤導,產生不自主的消費行為;而且,消費者通常缺乏展望未來的能力,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時時更新,消費者無法預知未來的產品將會帶來什么“痛苦”和“快樂”。因此,在現實的生活中,“理性人”也許僅僅是一種經濟學上的假設,消費者并不總是理性的,未必是商品的最佳裁判,也未必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費嗜好。
因此,消費者主權模式只停留在理想狀態。消費者主權模式賦予消費者至高無上的權利,它建立在需求方面和供給方面“完全”競爭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決定消費什么、如何消費。相對于生產者來說,消費者具有一定的操縱能力:消費者手中的鈔票就像政治選舉中的選票。消費者手中的貨幣選票必將影響企業的生產活動,同時也關系到企業的商品價值的實現,從而對社會經濟的走向構成間接影響。因此,生產者必須通過不斷生產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消費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市場的完全競爭狀態也只能是一種理想化假設。失去這兩個前提條件,消費者主權的作用和效力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消費者的有限理性和消費者主權模式的理想化特征決定了有必要對消費者主權進行倫理考量。從長遠來看,對消費者理性的過度信任和對消費者主權的過度依賴,必然會影響到消費者的真正權益以及消費公平正義的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消費者主權模式僅僅關注個人效應的最大化,忽視、漠視整個社會的關切與價值,有悖于可持續消費模式。消費者主權的膨脹、泛濫,在損害消費者自身長遠利益的同時,往往也會妨礙他人消費者主權的實現。消費者主權的實現在時間、空間維度上都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從世界范圍看,發達國家的消費狂潮不僅損害了他國人民的消費權益,更是造成了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傳統消費者主權模式的道德合理性受到普遍的質疑。總之,消費者主權的任意無限擴大,難以適應現代消費的發展和消費升級的要求,并將導致消費及生態的不可持續,人類必將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我們對消費者主權進行倫理考量,一方面要賦予消費者相當的自主權,另一方面又要求消費者合理地、恰當地、有責任地行使消費者主權。
(三)消費者責任
消費者主權在賦予消費者至高無上權利的同時,也造成了“權利的無限性與絕對性”的假象。消費者主權是否包含以及是否應該包含消費者責任這一維度?這種責任是否存在底線?失去責任制約的消費者主權可能帶來哪些后果?權利與義務或責任是對應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23]。高度的消費者主權必然對應著相應的消費者責任。
1.消費者責任的內涵
消費者享有主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與此同時,消費者需要承擔與自己權利相適應的責任。很多消費者對此無知、不解,更難以履責。
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onsumers Unions)認為,消費者責任是指消費者認識自身社會責任,以自己的力量,促進形成優良習慣,支持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24]消費者責任還未構成一種法定義務,而是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消費者責任進行了研究。“于陽春認為,消費者在消費時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即消費者在接受商品和服務時,應該承擔自覺地抵制直接或間接危害社會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行為,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道義責任。張桂枝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認為責任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要從內部來樹立,是一種人格品質的修養,消費者責任不僅是對消費行為的一種規范,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和品質。馬伯鈞認為消費者責任是一種消費責任,它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消費行為是消費者自己的事情,消費者應當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這是消費者應當承擔的基本義務;二是消費者沒有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而發生了問題,應當由消費者自己承擔責任,因此把消費者責任分為消費者對自己的負責、對他人的負責和對生態環境的負責三種。”[25]陳啟杰、田圣炳認為消費者責任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參與市場規制的責任、道德引導的責任、對需要自我反省的責任、獲得識別負責任消費行為能力的責任。”[26]以上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消費者責任進行了闡釋。消費者主權的實現往往具有負外部性,即部分消費者消費權益的實現是其他消費者消費權益的損失。任何人在消費活動中都必須堅持權責對稱原則。任何消費者在實現消費者主權的同時,都不應該也不能以損害其他人的消費權利為代價,必須擔負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生態等的責任,共同維護公平與正義。
消費者責任的構建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涉及政府、生產者、其他消費者等多個群體。當前我國正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各種制度仍待完善,市場的誠信度仍待提升,這使得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仍然是當前的工作重點。例如,1994年我國出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設立“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2014年3 月15日起實施,此次修改內容涉及面廣,對個人信息保護、網絡購物、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等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熱點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強調社會、企業等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社會責任,但一如過去那樣沒有提及消費者自身的消費責任。于是,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對企業、政府、消費者協會等進行問責,社會更多地鼓勵、宣傳、引導消費者強化維權意識、豐富維權知識、增加維權行動,但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消費者責任的教育與反思。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能充分體現消費者在保護消費權益中的應有責任情有可原。但是,不要求消費者承擔維護消費權益社會責任的這種狀況延續至今,已經與全球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蓬勃發展極不對稱,已經與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的綠色消費浪潮產生背離,已經與我國提升維權工作層次和水平、改善消費環境和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加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相適應”[27]。消費者責任的長期缺失,必將對消費者自身及其他消費主體造成不利影響。
當前,導致消費者責任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在于消費者的緣故,也有與消費者自身有關的因素。
其一,傳統發展觀的驅使。傳統發展觀的哲學基礎是“發展天然是合理的”,發展總比不發展好,發展得快總比發展得慢好,缺少對發展本身的評價與規范。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人們一味地追求發展,謀求發展得更快,片面關心“如何發展得更快”等關于發展的技術性問題,而對“為誰發展”“應當如何發展”“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發展的終極價值是什么”等價值論、目的論問題漠不關心。正如美國學者威利斯·哈曼(Willis Harman)博士所說:“我認為唯一最嚴重的危機主要是工業社會意義上的危機。我們在解決‘如何’一類的問題方面相當成功……但與此同時,我們對‘為什么’這種具有價值含義的問題,越來越變得糊涂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誰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卻迷失了方向。”[28]可想而知,在這種片面追求數量增長或提高GDP的發展觀的指引下,擴大消費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選擇。政府出臺各種政策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商家打出各種口號、廣告不斷,調動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在這種情況下,消費不再是為了生活的消費,而是被政府、企業、商家牽著鼻子走,是為了消費的消費。消費者是否消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審視則成了盲點。甚至,很多人認同的公式是“消費=愛國”,消費越多越對國家有貢獻。在這樣的理念影響下,消費者責任在傳統發展觀的視角下被遺忘、被忽視、被淡化。
其二,消費者過度自由的影響。消費者主權理論一方面有力地保障了消費者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提升了消費者的主體地位,但另一方面,也易于造成消費者“上帝”意識的膨脹,產生對消費者主權的各種誤解。不少消費者片面地認為,消費行為完全是個人的私事,只要有資金,就可以自由地行使消費的權利,市場或者生產者就有義務滿足他們的任何欲求,這是消費者主權賦予他們的權利。可是,當消費者主權意識張揚過度,把消費看作無節制、無限制、無制裁的任意行為時,原本為了生活需要的消費就會蛻變成滿足欲求的消費,消費者責任便消失殆盡。
其三,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風險的影響。傳統農業社會的消費只利用自然物的較表層結構和較表層屬性,消費產生的后果一般是直接的、可預期的。現代工業社會是一個技術社會。工業社會的消費則通過技術利用到了自然物的深層結構和深層屬性,消費對象的來源更加不確定,消費對象的識別更加復雜,消費后果更加不可預期。消費者在享受現代工業技術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現代工業技術帶來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這種風險性和不確定性使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無暇顧及消費后果,導致消費者責任的缺失。
其四,現代道德觀念的嬗變。當代著名的倫理學家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認為,當代人類的道德實踐處于深刻的道德危機、道德無序狀況中,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德性已經發生質的改變,并從以往社會生活中所占據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邊緣。消費者責任體現了消費的倫理維度。因為消費者責任不僅包括法律責任、社會責任,還包括道義責任,而現代道德觀念的這種嬗變使得消費偏離了道義,消費者本身的美德在消費活動中無影無蹤,更遑論消費者的責任。
2.消費者責任的論證
消費者責任的確立,既源于消費的內涵及倫理要求,也來自責任的內在要求。
責任倫理作為倫理學范疇,最早由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于1919年首次提出,“針對當時的政治家只講權利運用不考慮行為后果的現象,韋伯呼吁社會倡導一種超越良知倫理的責任倫理”[29]。在韋伯那里,責任倫理是一種“無條件地”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的倫理自覺,源于主體對于自己作為倫理實踐主體所應擔當的責任的自覺,具有無條件性。責任倫理更多的是強調承擔行動后果的倫理要求,揭示出責任倫理的倫理價值——個人對于他人、集體乃至他者的責任。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也認為責任倫理是非對稱性的,它強調的是倫理主體對于客體的單向度的責任承擔與倫理自覺。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人類行為變化的特性以及當代科技文明的危機迫切要求一種倫理責任意識,要求人類通過自己的力量駕馭未來,自覺地進行責任限制。由此可見,責任倫理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1)它要求實踐主體無條件、自覺地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2)它是一種主體對客體的單向度行為;(3)它是一種事后責任和預防責任相結合的模式。
消費遵循的是市場經濟的邏輯——“誰有資本,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地消費,占有更多的消費品”。只要手中有資本,消費者就能隨時隨地、隨量隨意地消費,自由地行使消費者主權賦予的權利,享受著消費帶來的滿足與便利。從理論上看,消費者主權賦予了每一位消費者平等的消費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主權卻是“喜富厭貧”的。一般而言,經濟狀況好的消費者,其消費狀況也好;經濟狀況不好的消費者,其消費狀況也不好。經濟狀況的好壞造成了不同群體在消費上的差異,形成了消費上的不公平。消費是個人滿足生活需要的方式,也是每個人身份確認、價值認同的重要手段。消費是人們滿足物質需要的手段,而并非物質來源,更承載著人們的精神追求與情感投入。在現代社會,消費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在消費狀況上不斷拉大的不公平,必將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影響社會公平感與幸福感的實現。作為體現社會關系的消費,有責任實現對公平的訴求。
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既行使自身的消費權利,同時也與生產者、產品供應者等市場主體產生一種契約關系。消費者在通過消費行為獲取使用價值的同時,需要自覺地履行消費者責任。參與市場規制,守護社會的倫理底線,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保護生態環境,預防重大后果或危機的產生,等等,這些都是責任倫理要求的無條件的倫理自覺。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在短缺經濟時代,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受到了很大限制,物質上的需要成為人們首要且迫切的需要,而精神上的需要則退居其次,甚至退而隱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消費內容、消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者在自由、理性的基礎上如何消費、消費什么,既是消費者權利的體現,又是消費者文明素質的重要標志,更是消費者責任的內在要求。試想,在如此高度物質化的社會,如果沒有與消費文明相適應的消費行為、消費習慣,沒有與消費文明相對稱的消費理念、文明素質、消費價值觀,那么原本是人性和人的本質體現的消費就將束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按照消費文明的內涵及精神,只有文明消費、責任消費,才能更好地體現人的生命存在,提升人對消費的自由,彰顯人的生命意義、價值和尊嚴,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自然的生態價值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的消費是在消耗自然資源和社會物品的基礎上進行的,人類消費的過程是自然資源與物品的消耗過程,這決定了消費對自然生態與資源的依賴性。然而,隨著人類征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強,人們不斷對自然進行“袪魅”,尤其是在消費領域,自然的生態價值被淹沒在消費主義的狂潮中,這種無視自然生態價值的消費使人類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施里達斯·拉夫爾指出:“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產生著對于環境的壓力并威脅著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從本質上說,這種影響是通過人們使用或浪費能源和原材料所產生的。”[30]嚴重的生態代價使人們更多地反省與反思,特別是對自身行為進行倫理審視。尊重自然生態的規律,認同自然的生態價值,成為人類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明智選擇。作為社會中一員的消費者,無論從自身的健康生存角度看,還是從社會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角度看,都需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自覺地認同生態價值,尊重生態規律,運用生態智慧,履行生態責任。
3.消費者責任的限度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責任”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分內應做的事,二是指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而應承擔的過失。由此可見,責任是基于分內之事而發生的行為,即責任存在一個限度或界限。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消費自由的限度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制約,消費者責任具有自身的限度。
黑格爾首先論述了自由與必然的關系。他認為,自由并不等于“任性”、“盲從”以及“隨心所欲”,而是對必然性的認識,這是自由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進一步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31]可見,自由是人在活動中認識必然的自主、自為活動。自由受到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制約,也同樣有一定的限度。消費自由是每個人從事消費活動的自由。然而,消費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必須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不然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消費。消費自由必須以道德責任的擔當為前提,消費自由的限度制約了消費者權利的行使,也決定了消費者責任的限度。
即使是市場經濟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弊病,它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現實生活中,市場主體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場信息。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可能造成以下結果:信息占優勢一方經常會做出“敗德行為”,而信息占劣勢一方卻面臨交易中的“逆向選擇”。也就是說,信息不對稱造成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現象。因此,信息不對稱的背后隱藏的其實是道德風險。從經濟學角度看,道德風險是人們享有自己行為的收益,而將成本轉嫁給他人,從而造成他人損失的可能性。一般來說,買賣雙方關于產品質量的信息是不對稱的。賣方參與了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對產品的原料來源、產品結構與屬性等都有更全面的了解,然而對消費者來說,若僅僅通過五官來判斷產品的質量,是肯定無法獲得全面而準確的信息的,如果借助儀器設備,又將大大增加獲取信息的成本。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些商家就會選擇生產劣質產品,以低生產成本或零生產成本獲取與一般產品同等的價值,追求高額利潤,由此出現了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三聚氰胺事件[32]充分印證了消費者在信息市場中的劣勢地位。然而,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無法及時獲取產品完整、真實的質量信息的消費者,如何能夠對自身的消費行為擔負責任?信息不對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費者的自由以及行為能力,從而會對消費者責任的履行構成不利影響。
(四)消費者主權與責任的沖突與融合
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一方面要保護消費者自由消費的權利,另一方面又要求消費者履行消費責任。然而,消費自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消費責任的擔當,消費責任的擔當也可能妨礙消費自由的實現。消費者主權與消費者責任似乎成了一對難以調解的矛盾。
從理論上分析,消費自由是消費者主權理論的邏輯起點。消費者主權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傳遞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消費偏好,生產者根據消費者的意見和要求進行生產,滿足其消費需求。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中,消費者可以享受消費自由,但生產者必須遵從消費者的意愿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消費者的主權或自由似乎是無限的、不受限制或約束的。然而,過度的消費者主權必然帶來消費者責任的虛無化。
消費者主權與消費者責任的產生具有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溫飽型社會,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物質產品只能勉強滿足甚至難以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因此,人們的消費觀念僅僅停留在維持溫飽的水平上。填飽肚子成為最大的滿足,除此之外,沒有也不允許有其他奢求。在享受階段,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產對消費的滿足程度沒有受到任何限制,甚至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商家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或手段來刺激“上帝”的消費需求,由此,消費者主權得到了生產者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消費者的消費頻率大大提高,消費規模和領域急劇擴大,但與此同時,附加在消費行為過程中的負外部效應也逐漸凸顯,人們這才意識到需要有人對消費行為負責。消費者無疑是其中之一。在“限塑令”中,消費者責任被以條文的形式明確下來。然而,“限塑令”僅僅規定了消費者的環保責任,而向消費者提供塑料袋的生產者以及商家卻沒有任何責任。消費者紛紛質疑,環保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將環保責任全部推給消費者,卻放縱商家以及生產者的環保不作為,“限塑令”的存在依據和公平性何在?不當的、過度的責任必然阻礙消費者主權的實現。
從表面上看,消費是消費者在消費觀念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購買、消耗和享用消費資料的活動。而在本質上,消費不僅是一種個人主觀意志的行為,而且是一種需要與他人合作或發生關系的社會行為,消費過程表征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特定關系。雖然消費者有權利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性格、生活習慣在自愿平等自主的基礎上進行自由選擇,然而消費是在社會中進行的,個人消費的社會性決定了消費者在享受自由消費的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與之相應的社會責任。消費者責任與消費者主權都依附在消費行為中,只是在不同的時期、階段,人們的關注點不同。從主體上看,消費者具有主權,具有消費權利;從客體上看,消費者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只要有消費行為,就涉及消費者主權,也就隱含了消費者責任。消費者只要行使消費自由的主權,就必然要履行消費者責任。因此,消費者主權與消費者責任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
在生態時代,消費問題和環境問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只有將消費者責任、生產者責任、政府責任等結合起來,才能構建一個責任型的消費時代。
注釋
[1]大衛·休謨.人類理解研究.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85.
[2]斯賓諾莎.倫理學.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4.
[3]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4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
[6]肖樂群.倫理學視域中的自由與責任探析.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8):21.
[7]同[6].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9]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68.
[10]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627-628.
[11]李建華.論自由的倫理特性.求索,1992(3):48.
[1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64.
[1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88.
[14]同[12]19.
[15]同[11].
[16]齊亞紅.論消費自由.學術論壇,2007(12):16.
[17]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冊.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11.
[18]陳啟杰,田圣炳.論從消費者主權到可持續消費的轉型.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 (5):83.
[19]范省偉.試論信息非對稱條件下的消費者主權保護.商業研究,2005(22).
[20]朱漢民.略論西方經濟學倫理道德觀的演變與承繼.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607.
[21]鄭紅娥.社會轉型與消費革命——中國城市消費觀念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6.
[22]陳啟杰,田圣炳.論從消費者主權到可持續消費的轉型.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 (5):83.
[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24]劉成玉,胡方燕.消費者責任研究成果述評.重慶社會科學,2009(2).
[25]劉成玉,胡方燕.消費者責任研究成果述評.重慶社會科學,2009(2):69.
[26]陳啟杰,田圣炳.論從消費者主權到可持續消費的轉型.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 (5):85.
[27]賀礫輝,何昀.“消費與責任”:對既往及未來維權年主題的一個解讀.消費經濟,2008(2):28.
[28]維克多·奧辛廷斯基.未來啟示錄.徐元,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193.
[29]甘紹平.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00.
[30]施里達斯·拉夫爾.我們的家園——地球——為生存而結為伙伴關系.夏堃保,等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13.
[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32]這是中國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又稱2008年中國奶制品污染事件,或2008年中國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國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國毒奶粉事件。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隨后在其奶粉中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白色單斜晶體,幾乎無味,微溶于水,對身體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作為食品添加物)。事件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和對乳制品安全的擔憂。隨后,事件迅速惡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都被檢出三聚氰胺。該事件重創中國制造商品信譽,多個國家禁止進口中國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