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懂文章背后的真相了嗎?
在證券市場上,我們可以經常聽到各種各樣的理論,分析一種資產最近的價格波動到底為什么發生,諸如一線城市必漲的十個理由、中國股市就該低估的三個理由等等。這些理論看起來很有參考價值,論點論據也十分精辟和充分,似乎學會了它們,我們就能預測下一次波動。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些理論的有效性到底如何,就會發現,它們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美好。
讓我們假設有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比如看起來很睿智的文章的作者),深刻理解了各種資產波動的秘訣,并且據此投資,那么他在21世紀以來的短短16年,最多可以賺多少錢呢?很顯然,他會在2000年以4倍杠桿買入房地產,獲得最少7倍的回報,然后在2005年賣掉房子,買入A股獲利9倍,在2008年做空美股獲利1倍,2009年做多A股的中小板再次獲利2倍,其間做多比特幣獲利2倍,2013年做多創業板獲利7倍,然后再在2015年做空A股獲利1倍,最后在近期的一線城市地產上再次放杠桿獲利1倍。以上這些事情看起來也并不是沒有可能,對不對?似乎有些什么都懂的分析人士,似乎真的能抓住以上的這些大機會。以上的機會只包括了大類資產,還沒有包括一些更小的機會,所以理論上有人還可能取得了更高的回報,對不對?
那么,如果有一位投資者真的做到了以上的每件事,他在過去16年中可以賺到多少倍的回報呢?答案是8 × 10 × 2 × 3 × 3 × 8 × 2 × 2倍,也就是46 080倍。這簡直沒有可能,是不是?所以,在閱讀各種投資分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仔細思考一個問題,這篇分析到底是闡述了這種資產運動的真理,還是只是因為這種資產最近波動劇烈、關注者眾多,所以這篇文章應運而生,來滿足我們的閱讀欲呢?
公元前200年,劉邦率大軍準備進攻匈奴,事前派使者前往偵察。10余個使者回來都報告說匈奴人馬疲敝,可以攻擊。唯有婁敬回報說:“我雖然看到匈奴人馬疲敝,但是現在兩國相爭,對待敵人的使者應當耀武揚威才是,我卻只看到匈奴的老弱殘兵,其中有詐,匈奴必不可擊。”結果,劉邦沒聽,遂被40萬匈奴精銳騎兵圍于白登,大敗而歸。回國之后,劉邦殺了之前派去的10余個使者,重賞婁敬。婁敬看到了什么呢?他沒有照讀匈奴展現給他的“分析文章”,而是看到了“文章”背后的真相,看到了匈奴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2 000多年后的今天,當所有人都覺得股市有風險的時候,是股市真的有風險,還是因為大家手里全是現金,沒有股票,因此極力看空自己沒有的資產呢?當所有人都覺得股市肯定會漲的時候,是因為股市真有機會,還是因為大家買的股票太多,希望它漲,所以談之則興奮呢?
美國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斯在敘述他的投資理論時,非常強調的一點叫“第二層思維”,就是我們必須看到邏輯后面的動機、現象后面的本質。不僅對分析文章、市場情緒的動機如此,對于許多經濟現象,我們也需要如此進行思考。舉例來說,在2012年以后,所有投資者都知道中國金融業有壞賬風險,但是他們真的考慮過中國金融業和政府有多少可以應對這些風險的措施了嗎?對一些新興產業,有時候參與者可以賺到百分之幾百的利潤,可是他們想過沒有,如果其他人也參與進來,競爭加劇,產品還能賣出這樣的價格嗎?種種問題,都值得投資者仔細思考,而不是大而化之以偏概全。
所以,我們必須深入琢磨事物演化的每一種可能性,不被表象所迷惑,方能理解這個經濟社會運行的真正內涵。正如孔子所說: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君不見,孔子說了三種看人的方法,卻唯獨沒有“聽其所說”。表象的東西,又怎么能作為思考的依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