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北宋《周禮》學述論

受時代學風影響,北宋《周禮》學在探索中前行,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研究路徑,在《周禮》學觀點上以辨疑為特色,在《周禮》解釋方法上開創了以義理解《周禮》、以議論解《周禮》兩種方法,這些突破了魏晉以來形成的《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為已陷入呆板而固化氛圍中的《周禮》研究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我們以下將分三個時段論述北宋《周禮》學的發展,分別是:建隆(960—963)至康定(1040—1041)年間,慶歷(1041—1048)至治平(1064—1067)年間,熙寧(1068—1077)至靖康(1126—1127)年間。

一、建隆至康定年間

建隆(960—963)至康定(1040—1041)年間,是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統治前期。此時期處于慶歷(1041—1048)以前,即慶歷年間是我們劃分前后時段的節點,原因在于:慶歷年間,既是北宋嘗試政治變革的轉折時期,也是學風轉變的重要時期。宋代《周禮》學獨樹一幟的研究特色是在慶歷以后逐漸形成的,表現為懷疑傳統的《周禮》學觀點,在《周禮》解釋方法上,開始駁斥鄭玄《周禮注》,創造出以議論解《周禮的新方法,這是宋代《周禮》學開新之始。所以,我們將慶歷以前的建隆至康定年間,劃定為北宋《周禮》學發展的第一階段,以示《周禮》研究在慶歷前后發生了轉變。

建隆至康定年間,學界對《周禮》的研究相當有限,這從數量少得可憐的《周禮》學著述中可以間接探知。此時期,較為重要的《周禮》著述包括聶崇義《三禮圖注》和石介《二大典》。聶崇義的《三禮圖注》是將《周禮》《儀禮》《禮記》涉及的器物、禮制繪制成圖形、圖表,并進行簡單的注解,這其間也包括與《周禮》有關的器物圖、禮制圖;石介《二大典》一文,主要論《春秋》和《周禮》,石介倍加推崇《周禮》經邦濟世的功用,并對《周禮》不能用世深感遺憾。

通過這些《周禮》著述,我們知道:在《周禮》真偽問題上,石介主張尊《周禮》為經;在《周禮》作者問題上,石介主張周公作《周禮》在《周禮》解釋方法上,聶崇義《三禮圖注》的解釋中心在名物訓詁與制度考證,這與《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的經典解釋方法并無不同。

整體而言,建隆至康定年間,學界對《周禮》的研究仍因循《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形成于魏晉以后,研究者奉東漢鄭玄《周禮注》和唐代賈公彥《周禮疏》為權威。就《周禮》“漢學研究范式言,在《周禮》真偽上,尊《周禮》為周公致太平之書,奉為經典;在《周禮》作者上,主張周公作《周禮》;在《周禮》流傳上,主張《周禮》遭東周諸侯嚴重破壞,又遭秦焚書,因此,西漢時再現于世,已缺失《冬官》一篇,漢人以《考工記》補之;在《周禮》解釋方法上,側重于名物訓詁和制度考證。建隆至康定年間,學界對《周禮》的研究從學術觀點到經典解釋方法無不承緒《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客觀而言這種因循是從唐代經學統一開始的,延續到了北宋前期,長久的因循使《周禮》研究陷入呆板而固化的氛圍中,缺乏新意,《周禮》曾經有的經邦濟世的社會功用漸趨淡薄,成為少有人研究的儒家經典之一,幾乎陷入不絕如縷的境地,如何打破既有的《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發掘《周禮經邦濟世的制度資源,讓《周禮》研究重新活躍起來,成為擺在宋人面前的時代課題。

二、慶歷至治平年間

慶歷(1041—1048)至治平(1064—1067)年間,包括仁宗統治后期和英宗統治時期。此時期,可以說是宋代《周禮》學發展的轉折期,辨疑打破了《周禮》“漢學”研究范式造成的沉滯,《周禮》研究重新活躍起來。

南宋陸游曾談及慶歷前后學風的轉變,曰:

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圣人乎!自慶歷后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詞》,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顧命》,黜《詩》之《序》,不難于議經,況傳注乎![1]

清末皮錫瑞曾補充陸游此段話,曰:

宋儒撥棄傳注,遂不難于議經。排《系詞》謂歐陽修,毀《周禮》謂修與蘇軾、蘇轍,疑《孟子》謂李覯、司馬光,譏《書》謂蘇軾,黜《詩序》謂晁說之。此皆慶歷及慶歷稍后人,可見其時風氣實然,亦不獨咎劉敞、王安石矣。[2]

以上所論,言及慶歷前后學術風尚發生了轉變,對儒家經典的辨疑全面展開。

在《周禮》研究上,慶歷至治平年間出現了重要的《周禮》學著述一是劉敞的《七經小傳》卷中《周禮》,二是李覯的《周禮致太平論》。我們以為,二書之于宋代《周禮》研究的重要性更多地體現在《周禮》解釋方法的開新上。劉敞在《七經小傳》卷中《周禮》中,以其博識自信,多處質疑、駁斥鄭玄《周禮注》對經文的解釋,甚至改動《周禮》經文,以達成他認為對經意正確地闡釋,其特點是懷疑;李覯的《周禮致太平論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注體例,以“別立標題,借經抒議”的方式,瀟灑地擺脫了經文的束縛,自由地抒發治國義理,其特點是議論。劉敞的懷疑,在《周禮》解釋方法上挑戰了鄭玄《周禮注》的權威,對《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的經典解釋方法造成沖擊;李覯的議論,則跳脫了《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在《周禮》解釋方法上的框框,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時代學風造就了他們著作所獨具的學術魅力,也引領了此后《周禮》學的路向。

此時期,《周禮》“漢學”研究范式主張的《周禮》學觀點受到挑戰在《周禮》真偽上,尊《周禮》為經的觀點受到不同程度的懷疑,學界對《周禮》真偽的認識開始趨向多元化,并形成了三種觀點:一是尊《周禮為經,如李覯。二是在尊《周禮》為經的前提下懷疑,或者懷疑《周禮官制冗濫、田制不合實用,如歐陽修;或者懷疑經文存在訛誤,如劉敞三是懷疑《周禮》非經,如蔡襄從“奔者不禁”有礙人倫教化入手,懷疑《周禮》不堪為經。但在《周禮》作者問題上,主張周公作《周禮》的觀點仍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如李覯、劉敞、司馬光。

整體而言,慶歷至治平年間,《周禮》研究的特點是以開新為主,兼有守舊氣象。《周禮》研究的新氣象體現在,以辨疑為重要手段,在《周禮》學觀點、《周禮》解釋方法上,突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守舊則體現在對《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的部分因循,如在《周禮》作者上周公作《周禮》的觀點仍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我們認為,他們的承襲是盲目的,原因在于他們接受了傳統觀點,但缺乏對接受原因的論證說明這和北宋神宗熙寧(1068—1077)以后的《周禮》學是有很大區別的。熙寧以后,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存在對《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學術觀點的承襲,但承襲者多會就其承襲原因論證一番。我們認為,雖然都是承襲,兩種承襲的態度是有區別的,熙寧以前偏向惰性地接受,熙寧以后更傾向研究后的理性選擇。

三、熙寧至靖康年間

熙寧(1068—1077)至靖康(1126—1127)年間,是神宗、哲宗、徽宗和欽宗統治時期。我們將熙寧年間作為劃分前后的節點,原因在于: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親撰《周官新義》以緣飾新法,引發政界、學界對《周禮》空前的關注,研究者隨之增多,突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的特色愈益鮮明。所以,我們將熙寧至靖康年間,劃定為北宋《周禮》學發展的第三階段,以示此時期的《周禮》研究接續慶歷以來開創的新氣象,繼續突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并逐步確立《周禮“宋學”研究范式。

此時期,最為重要的《周禮》著述當屬王安石《周官新義》,此書兼具政治意義與學術價值,頗具影響力。政治層面上,熙寧年間是北宋進行政治改革的重要時期,王安石主持了變法,也遭遇了重重阻力,為了駁斥反對派對新法的謾罵攻擊,更順利地推行新法,他撰寫了《周官新義》作為緣飾新法的經典外衣;學術層面上,王安石本著“以經術經世務”之思想,在《周官新義》中開創了以義理解《周禮》的新方法,將詮釋重點從訓詁考證轉移到義理闡發,這是對《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經典解釋方法的根本性突破,其學術開創意義尚在以議論解《周禮》之上。伴隨《周官新義》頒于學官,政治層面上,反對變法者為了更有力地攻擊新法對《周禮》的關注增多了;學術層面上,學子們為了應付科考,要熟讀《周官新義》,從義理的角度闡釋《周禮》,這既提升了學界對《周禮》的關注,也影響到熙寧以后的《周禮》詮釋方向,如撰著于這一時期并流傳至今的兩部《周禮》學著述———黃裳《周禮義》和王昭禹《周禮詳解》就都重視從義理角度解釋《周禮》。總之,熙寧以后政界、學界對《周禮關注之多、研究之多是空前的,它們共同促成了宋代《周禮》研究的盛況。

此時期,學界對《周禮》真偽的認識,延續了慶歷至治平年間趨向多元化的特點,主要形成四種觀點:一是尊《周禮》為經,如黃裳、王昭禹;二是在尊《周禮》為經的前提下懷疑局部或個別經文,如張載懷疑盟詛之事不合周公制禮作樂本旨,王安石懷疑復仇之事會造成社會混亂,二程懷疑《周禮》有訛缺,王開祖懷疑有經文不合“圣人之心”,楊時懷疑盟詛非盛世事;三是懷疑《周禮》非經,如蘇軾認為“《周禮》非圣人之全書”,其間有“戰國所增之文”,蘇轍認為《周禮》一書“秦漢諸儒以意損益之者眾矣,非周公之完書也”,他們懷疑的焦點都在制度;四是詆《周禮》為偽書,代表人物是晁說之,他評價《周禮》“誕迂不切事”,不過是“適莽之嗜”的“殘偽之物”。此時期,在《周禮》真偽認識上,懷疑開始壓倒尊崇,小占上風,晁說之提出的《周禮》是偽書的觀點,更是達到了北宋評價《周禮》之極致。在《周禮》作者上,周公作《周禮》說不再能一家獨大了,形成五種觀點:一是周公作《周禮》,王昭禹持此論二是《周禮》非周公所作,但同周公關系密切,張載、程顥和程頤持此論;三是戰國人作《周禮》,蘇軾持此論;四是秦或漢初人作《周禮》,蘇轍持此論;五是漢代人作《周禮》,晁說之持此論。

整體而言,熙寧至靖康年間的《周禮》研究,延續了慶歷至治平年間的新氣象,還更上層樓,全面突破《周禮》“漢學”研究范式,初步確立《周禮》“宋學”研究范式。此時期對《周禮》“漢學”研究范式的突破體現在方方面面,在學術觀點上,辨疑范圍遍及《周禮》真偽、作者等問題;在《周禮》解釋方法上,批評鄭玄《周禮注》以訓詁考證為中心的解釋方法破碎大道,模糊了圣人精義微旨,攻駁鄭玄《周禮注》蔚然成風除以議論解《周禮》外,開始側重以義理解《周禮》,經典解釋的重點從訓詁考證逐漸轉移到義理闡發、托古議今。這些都標志著《周禮》“宋學研究范式初步形成了。


注釋

[1](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引“陸務觀曰”,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4冊。

[2](清)皮錫瑞:《經學歷史》之《八 經學變古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开化县| 长宁县| 龙海市| 晋宁县| 正安县| 那坡县| 明水县| 乡城县| 巴林左旗| 桓仁| 闽侯县| 白山市| 邵东县| 保康县| 祁阳县| 休宁县| 仪征市| 闻喜县| 横峰县| 镇赉县| 子长县| 长阳| 嵩明县| 孟津县| 平湖市| 尚志市| 景洪市| 阿坝县| 卢湾区| 吴江市| 行唐县| 独山县| 鸡泽县| 平定县| 涟源市| 慈溪市| 扶绥县| 潞西市| 武乡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