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作者自序

經過5年多的不斷探究和辛勤筆耕,《〈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一書終于定稿了。當我靠坐在辦公椅上,靜靜地翻看這40多萬字的書稿時,一股由衷的輕松和喜悅涌上心頭,多年的努力終于收獲碩果;同時,也不由得思緒萬千。借此序言向讀者傾吐,也期待與讀者交流。

一、初衷

撰寫《〈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的念頭起源于我的留德經歷。在德國,對任何一部法規,許多不同的知名學者和法官均會撰寫相應的“評注”,如《憲法評注》《民法典評注》《有限責任公司法評注》等。這些“評注”的核心內容就是對相關法律的條款進行逐條分析和解釋,借此探究并解決在適用每一條款審理相關案件過程中存在的種種疑難法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評注”會總結并歸納德國學界對同一條款或概念的不同觀點,作者本人也會對這些觀點進行評論并解釋;此外,“評注”還會列舉并分析德國法院尤其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其判決中對同一條款和概念所作的解釋。因此,從這種“評注”中,人們可以學到分析、解釋法律條款的方法,從而掌握適用法律條款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在德國,這些“評注”是連接法學教學界和司法實務界的重要紐帶,是所有法學專業學生、學者、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必備參考書,通過“評注”他們可以了解和掌握德國法學界和司法界對某一法律條款或法律概念的不同觀點。更重要的是,在保證“同一條款、同一解釋,相同案件、相同判決”方面,“評注”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法官在其撰寫的判決書中必須介紹目前學界和司法界對相關概念的種種解釋,如果法官有意突破現已得到公認的解釋或定義,則必須具備充分的理由,并進行完備的論證。自從2002年到同濟大學工作以來,筆者就一直有意參考德國上述“法律評注”的書寫模式,撰寫一部專門探究解決我國法律解釋和適用問題的法律評注,《中國公司法評注》是計劃中的一個選項,但最終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作為首選,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特殊緣由:

第一,教材脫離司法實踐。我進入同濟大學法學院/中德學院工作以后,主講“國際貿易合同法理論與實務”這一碩士研究生課程。在講授這一課程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重要現象:我國目前的多數教材脫離了具體的法律法規,只是空洞地論述相關的概念和學術理論。絕大多數教材不僅沒有提及相關法律中的重要法條,而且沒有對這些法條進行分析和解釋,也沒有論及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相關條款的解讀。

第二,法科生缺乏運用法條的實踐能力。我國法學專業的學生分析和解釋法條的能力十分欠缺,適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更是不言自明。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全國法科生的普遍現象,并不局限于同濟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因為在我們招收的碩士研究生中,只有小部分學生來自同濟大學,絕大部分學生則來自全國其他知名高校的法學院。這些學生已經完成了四年本科法學教育,理應是合格的“初級法律人”。但在上課時,當我讓學生分析某一具體的法條,例如說明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下文簡稱《公約》)第1條應具備的前提條件時,絕大多數學生對此感到十分茫然,無從下手。

這兩種現象引起我的深思:在我國四年本科法學教育中,我們的學生已經學過了“文義解釋法、歷史解釋法、上下文解釋法、比較解釋法”等法條解釋規則,為什么他們不能學以致用呢?究其原因,應該是在我們的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相關能力的訓練;另外,在當今我國浩如煙海的法學書籍中,沒有按照德國“法律評注”模式撰寫的著作,在法學教材中也基本上沒有涉及具體法律條款的解釋和適用,即使在“模擬法庭”或“法律診所”教學中,也是側重事實和辯訴經過,不重視法條分析。

可見,法科生們在傳統的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習或鍛煉解釋法律、適用法律解決問題這一技能的途徑。因此,筆者在5年前決定著手撰寫本書,希望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運用傳統法律解釋方法來分析、解讀法律條款的實例范本。之所以選擇《公約》作為突破口,一方面是因為筆者多年講授“國際貿易合同法理論與實務”這一課程,對《公約》的內容比較熟悉,而且收集了眾多的德文和英文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是因為合同法是最基礎、最具實用價值的部門法,掌握了合同法條款的分析方法,便可運用于解釋民法、刑法或任何其他部門法,畢竟任何法律法規的解釋方法都是一樣的。

二、特點

本書既是對自己十多年來教授“國際貿易合同法理論與實務”研究生課程心得的總結,也是自己十余年來研究《公約》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本書是在參閱大量中外文獻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目前國內類似的著作有張玉卿撰寫的《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聯合國貨物買賣合同公約釋義》和李巍撰寫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西方學者的著作更多,例如德國學者Schlechtriem/Schwenzer撰寫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統一法公約評注》(Kom mentar zum Einheitlichen U N-Kaufrecht—CISG)、美國學者John O.H onnold撰寫的《1980年聯合國公約下的國際貨物銷售統一法(1999年第三版)》(U niform Law for Interna-tional Sales under the 1980 U nited Nations Convention)、加拿大學者Jacob S.Ziegel于1981年撰寫的《加拿大關于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統一法會議報告》(Report to the U niform Law Con-ference of Canada on Convention on Contractsfor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等。所有這些著作均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開拓了筆者的視野。與上述著作相比,本書有以下特點:

第一,在形式上為每條評注的內容均設置了二級目錄。該二級目錄是根據每一條款核心內容的邏輯結構和核心概念設計的。因此,這些目錄不僅反映了每一條款的法律要求,還體現了相關評注內容。這樣既方便讀者理解條款的含義,也方便讀者查閱關于這些條款的分析和解釋。

第二,在解讀《公約》每一條款的含義時,筆者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在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和國際司法實務中廣泛采用的“文義解釋法”。在采用此種方法對某一條款或概念難以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釋時,筆者才補充采用“歷史解釋法” “上下文解釋法”“比較解釋法”等。所以,筆者希望通過本書向讀者介紹適用法律解釋方法解釋法律條款的實例,希望借此幫助讀者尤其是法學專業的學生逐步掌握并提高獨立解釋法律、適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在對《公約》的每一條款進行分析論述的過程中,筆者不僅參考引用了西方國家知名學者和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對相關條款和概念的解釋,還參考了西方國家法院或仲裁機構所作判決或裁決中對同一條款和概念的解釋。但是,本書絕對不是僅僅介紹西方國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是在所有存在爭議的問題上,均表明了筆者自己的態度并說明了理由。

第四,《公約》本身是不同法律傳統和文化碰撞、妥協的產物。為了查明每一條款、每一法律概念的真實含義并作出符合邏輯的解釋,筆者不僅查閱了1980年在維也納舉行的外交會議的討論資料,還盡可能查明了它們在英美法、大陸法和蘇聯法系中的含義、交易習慣和傳統。

三、意義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一書的出版應該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我國在《公約》研究方面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我國已經是一個世界貿易大國,也是發生涉外貿易糾紛最多的國家之一,本書的出版應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涉外貿易糾紛的順利解決。在解決所有此類糾紛時,我們必須使用國際通用的“法言法語”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和溝通,而國際上通用的“法言法語”便是:根據相應的國際公約規定,確定違約行為、分清責任,并追究違約者的法律責任,保護守法者的合法權益。在這一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必須根據國際公認的解釋規則對相關國際公約的規定作出符合公約制定者原意的解釋。本書便是由此完成的一本著作。對《公約》按照國際公認的解釋規則進行解釋,不但有利于我國法科生更好地理解《公約》的規定,而且有助于他們學會并掌握法律解釋的方法,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國從事涉外經貿業務的工作者準確地運用《公約》解決糾紛。除此之外,它對于解釋、適用我國《合同法》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這是因為《公約》對我國《合同法》的制定影響深遠。有鑒于此,筆者有意用文字將自己多年來研究《公約》的心得和教學體會記錄下來,并將它們介紹給有興趣研究《公約》的各位人士。

四、謝辭

在本書的撰寫和出版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我要感謝我的學生為本書所做的校對工作,他們分別是博士研究生余燁、龍杰、王娟和碩士研究生汪藜、韓亮、李紫晗、余曉睿、譚喆慧、郝美滿等。對他們所做的工作我深表感謝。讓我的學生成為我論著的第一批讀者,這是我多年來養成的研究和寫作習慣。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習慣,它不僅可以減輕我的校對負擔,還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一舉兩得!

由于本人是一個平凡的學者,文中難免出現錯誤,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高旭軍 博士 教授

同濟大學法學院/中德學院2

017年7月12日星期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市| 靖边县| 任丘市| 兴业县| 磴口县| 巴东县| 双牌县| 兰溪市| 阿城市| 突泉县| 三门峡市| 额尔古纳市| 灵璧县| 会宁县| 青阳县| 丰城市| 凤阳县| 绥化市| 汝南县| 泸西县| 兴业县| 河源市| 莫力| 临汾市| 嘉峪关市| 财经| 江油市| 达拉特旗| 延川县| 临湘市| 华宁县| 柳河县| 宿州市| 浑源县| 奉贤区| 江阴市| 通许县| 陕西省| 东山县| 胶州市| 双牌县|